随着二宝在肚子里动静越来越大,我开始有意培养淘淘与奶奶独处的能力。每天我会留出大半天时间让奶奶来陪伴淘淘,陪她去上早教班,带她去公园,照顾她日常。老人家尽心尽力,我一直心存感激。每次分别前,我都会用轻松地语气跟淘淘说byebye,并告诉她具体回家的时间。虽然一开始淘淘还是心有不舍,哭着不肯让我走,但我还是会抱抱她坚决地执行下去。(跟我对待一岁半前的淘淘的做法不一样了,这是基于对自家孩子的了解的基础上的)。
然而昨天晚上,淘淘的一个动作却让我不得不对老人的代养方式吐槽。淘淘拿着平时喜爱的小兔子(一个毛绒玩具),揪着小兔子的耳朵说:“听话,不听话就揪耳朵”那神情和动作如此老成,像极了奶奶平时的神态。当时我看了心里的波澜一直难以平复。虽然老人说这句话时很有可能只是为了逗宝宝一下,可是这种方式我实在难以苟同。
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家长教育孩子的话:“你这孩子怎么又不听话啦?”“宝宝听话,妈妈买一辆大玩具汽车给你。”“你什么时候才听话,让爸爸省点心!”“你这孩子为什么这么犟,听话好不好,别跟人家争了。”
在许多大人看来,听话的孩子就是乖宝宝、好宝宝、大人喜欢的宝宝,更有一些父母还为自己的孩子听话而感到自豪,“我家宝宝很乖,我说啥都照做,从不惹大人生气。”
“听话”好像成了对孩子行为表扬的最高赞赏。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本能反应。当宝宝看到我们一个严肃的眼神看过去宝宝便停下手中父母认为不对的事情时,当宝宝因为我们一句简短却不容商榷的“不许”二字立刻乖乖收手时,我们大多都会认为宝宝真听话,一定是个有教养的好孩子。
然而听话幼儿长成听话少年,面对校园龄霸孩子受了欺负不敢说不;唯老师是从,老师给的永远是标准答案,不敢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更不会把自己的心事说给父母听。他们的心门早早地关起来,有什么少年时期的烦恼、苦楚、困惑都独自舔伤。
听话少年进入职场,本本分分做着自己谈不上热爱但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面对无休止的加班只在内心煎熬不敢说不,面对升职加薪的机会也从来不会未自己争取;与父母的关系会更加疏远。即使一通电话打过去,也只停留在一些“吃了吗?天冷了,注意身体”等表面的问候,总感觉跟父母之间并没有什么可谈的。
我们从来都没有问过自己,“这究竟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幼时父母对我们的过度管控。要孩子听话,这从来不是爱,这只是控制而已。
听话的孩子可以让我们带起来更轻松省力,听话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就有奖励。不听话的孩子就要受到惩罚(比如揪耳朵),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被动的接受大人的安排,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使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定的说出自己想法的勇气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会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和控制,甚至到了结婚生子,都还活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下,即使活的很压抑,但也从来没想过反抗。他们从不敢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我们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孩子,甚至允许我们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挑战我们制定的规则,并独自承担相应的后果。孩子有时会试探我们的底线,打破我们的权威,这一切都只是她自我意识的觉醒。
记得有一次带淘淘出门,她非要穿着拖鞋下楼。尽管我告诉她:“出门要换鞋,你看,爸爸妈妈都换鞋了,我们是不能穿着拖鞋出门的”,可她依旧不依不饶着执意要穿着拖鞋往外走。
看着这一头小倔驴,我本可以发挥我大人的权威,命令她必须换鞋才能出门,甚至再吼上一句“把鞋换掉,怎么这么不听话!”
然而,我不是这样的妈妈,我允许她穿着拖鞋下楼玩耍,在玩耍过程中,拖鞋掉了两三次,走路走不快,跑也跑步起来,她每次都沮丧的告诉我,“拖鞋掉、拖鞋掉!”我便顺势平静地告诉了她为什么出门要换鞋这条规则的理由。“穿着拖鞋走路容易掉对吧?那下次我们出门前换上咱们的小红鞋就能走的很快啦”之后每次出门,她都会提醒我们要换鞋。甚至主动打开鞋柜拿出自己相穿的鞋子出来。
若利用威严的方式让宝宝屈从换鞋或者物质哄骗的方式都会让孩子屈从接受,然而这种体验式的自我实践,却给了她一次独立思考,承担后果的全新认知。这比我的说教更深刻的扎根在她的脑海中,也能更深的理解“为什么出门要换鞋”的规则的制定。妈妈于她而言,不是敌人和对立者,相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她做任何决定,妈妈都会支持她。
我们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接纳她的坏脾气,理解她现阶段的正常行为。但并不不意味着我们要以牺牲自我的感觉和规则来取悦孩子。我们爱孩子的前提永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我给淘淘制定的规则很少。但是针对生活习惯培养的规则上,我一般都会坚定的执行。比如每天清晨起床三件事:“刷牙、洗脸、吃早饭”,全家人都要遵守这个规则,不会因为孩子小就对她放任不管。刷牙,往往是一天中最艰难的开始。然而我从未放弃过努力,更不会随意给她贴上“不听话”的标签。邀请佩奇和乔治一起过来刷牙,站在洗漱池上照镜子,找嘴巴;更换牙刷;刷牙之前,小猪佩奇看牙医绘本铺垫;帮妈妈刷牙;我绞尽脑汁每天变着法的想出新招,只为让她明白,刷牙是每天必做的事。就算某一天她很反抗,我至少也会带上指套给她刷两下,即便我知道并没有刷干净,但要让孩子明白,这个规则是不容打破的。
看似矛盾的两种做法,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爱的尺度。正如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的描述,“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敌意或诱惑的回应中,将会引起他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因为他的内驱力的很大部分被压抑了,而这部分无法参与他心灵的发展。”
那晚,我告诉淘淘:“揪小兔子的耳朵会痛,小兔子蹦跳可爱有想法,她不需要完全听妈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