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 年,人类史上首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上映,改变美国娱乐的文化地理,将美国娱乐工业拽入了好莱坞音乐时代。在此之前的美国音乐,又经历了什么呢?
本次“本周一书”向大家推荐《贩卖音乐:美国音乐的商业进化》,该书讲述美国音乐行业发展史、文化版权的进程、从强调技术走向明星制造的娱乐业发展史、种族音乐的崛起与融合、音乐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历史作用等,通过音乐和商业的融合发展,展现了文化与商业之间的社会缩影。
鲍勃·迪伦前的美国音乐
萧轶
最近,歌舞剧《爱乐之城》备受关注,相信大家都已经前往电影院欣赏过,连我们时代的明星哲学家齐泽克都按耐不住地写了一篇长长的影评来谈论这部电影。那么,我们今天向大家推荐的图书,就从人类史上歌舞片电影鼻祖开始谈起吧。同时,它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
1927 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发行了人类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在观众憋足了劲儿懵逼似的看完前面四十多分钟勉强对上口型的音乐画面之后,男主角 Jackie 终于对着观众说道:“ Wait a minute,Wait a minute.You ain't heard nothin'yet ! ”那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音画同步,这是人类史上第一句电影台词。据华纳兄弟的创始人之一的 Harry Warner 的女儿回忆,在《爵士歌星》首映礼上,当 Jackie 在唱 Toot toot toosie 之前说出“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 nothing”时,全场观众异口同声地发出了惊讶的欢呼,现场简直是炸裂的氛围。当情节推进到 Jackie 和他母亲对话时,全场陷入了沸腾的场景。就像电影结构一样,由第四十分钟撕裂开了《爵士歌手》的前后时间,这部电影也撕开了人类娱乐史的前后两个时代。
而这部电影的内容也表现着新旧两个时代的内在张力:犹太拉比的儿子 Jackie 一心想成为百老汇明星,在舞台上唱歌跳舞。此举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他们只想让他成为犹太教仪式中的领唱。但是,深深热爱爵士乐的儿子一心只想唱流行歌曲。多年后,背井离乡,更名改姓的他终于登上了舞台,在旧金山的夜店酒吧里,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爵士歌手。这个故事展现了人类历史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古老的敌意”,那就是新事物诞生时,旧秩序并不愿退出历史舞台,旧势力依旧顽固地对新事物充满敌意或者蔑视。这个故事,由人类史上首部有声电影和现代歌舞片鼻祖式电影来呈现,也就再好不过了,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人类史的分水岭。同时,这部歌舞片电影,还呈现了美国文化工业或者说娱乐业的诸多新元素的未来暗示:摄影机替代了现场的观众,爵士乐以极度平民化的音乐形式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并且它采取了美国“前娱乐业时代”不被看得起的“明星”元素……这部电影的发行上市,让美国娱乐行业的其他工作室纷纷感受到时代的技术压力和新事物的冲击,技术随之以越来越短的更新换代,逐步地缩短了人类面临新事物时的争吵态度。在接下来的迅猛时刻,它还将改变美国的娱乐文化地理,将美国娱乐工业从叮砰巷时代拽入好莱坞音乐时代,也将美国的音乐发行从出版商手中带入了娱乐公司。
这就是我今天向大家推荐的《贩卖音乐:美国音乐的商业进化》。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美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还是美国娱乐业的行业史。
饰演《爵士歌手》黑人主角的白人演员 Al Jolson ,本身就是美国前娱乐工业时代重镇叮砰巷最有影响的音乐制造商,也是美国杂耍表演时代的明星级艺人。从叮砰巷的杂耍艺人到华纳电影的屏幕明星,他的人生与美国娱乐行业史的发展几乎同构。叮砰巷是好莱坞时代以前的美国娱乐地理中的重镇,它几乎将美国音乐行业制度化、结构化,奠定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商业雏形。叮砰巷经历过美国音乐产业的乐谱时代、黑胶时代和留声机时代,最终在技术的发展下,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在叮砰巷写歌的作曲家、营销的推销员和发行的出版商们,不得不被好莱坞“招安”,也随之形成了美国商业史上的“合并热”、“收购热”狂潮。最终,盘踞美国音乐行业数十年的领军行业维克多留声机公司,在留声机创始人爱迪生的公司倒闭的同年,在商业历史的兼并进程中,从 1929 年开始几经易手,成为了索尼公司的一部分。
在文化产业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之前,音乐作为人类品位需求的存在,只掌握在少部分贵族的手中,因为绝大部分人根本无法购买昂贵的入场券。随着中产阶级的群体扩大,音乐开始逐步走向更多的家庭,乐谱的出版开始被美国出版商们嗅到了金钱的味道。因为,任何文化的民主化过程,都是从附庸风雅的伪雅装逼到耳熟能详的脱口而出这一过程。所以,在最初的阶段,往往有着一大群“唱挽歌”的知识分子对这种不断渗透到更广泛群体的音乐形式,便显出蔑视的敌意。因为,随着乐谱的出版,为了让更多的平民百姓能够分享这种品味,就必须让乐谱变得越发的简单而不是更加的复杂,它必然将融合诸如黑人音乐、蓝调音乐、牛仔音乐乃至福音歌曲或奴隶圣歌等不同形式的拥有更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曲调。尽管伴随着商业化的进程,会出现大量的知识分子的猛烈抨击,就像工业革命前期砸烂机器的人一样,认为这种商业化曲调作为取悦大众的存在,是对“正统音乐”的神圣性的侮辱,其背后则是挑战和冲击了板结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就像伏尔泰曾经对冲击写作秩序的年轻人判为法国人渣、社会败类一样,最终年轻人的写作和图书逐步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美国音乐成为娱乐行业或说明星行业的历史进程中,依旧存在类似的“反动势力”的争吵,最终因为留声机的技术发展和商业推销,进入了美国高校从而被诸如柯立芝总统认为它是民主文化的一部分,是美国制度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因为无线电的发展,也让罗斯福总统成为第一位通过声音被广为人知的总统,通过炉边谈话向人类展示了权力的人道感受,从而赢得了除了开会鼓掌之外的民意呼声。
音乐作为商品出现,或者说任何新事物的成长,本身就伴随着社会化和政治化的过程。乐谱的出版与接受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在于一批做过推销员的均龄在25岁的年轻人进入美国的出版行业。这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他们都是年轻人,能够更好地捕捉到时代的气息;二是他们都干过推销工作,能够吸收底层的民意和知晓如何将一件商品成功推广给最为广泛的群体之中去。紧接着,是拥抱世界主义的犹太创作人的加入,让他们在音乐工业进程中逐步消除了家庭和社区、传统和现代、新文化和旧文化的界限。当然,在各个行业都被排斥的黑人群体,对美国音乐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因素,尽管他们在当时被蔑视的平民化音乐行业里容身也并不被待见,尤其是黑人音乐易于伴舞的即兴风格,让美国的评论家们认为这不过是美国黑人在没有身体控制下的最原始性欲的随时爆发,它会造成美国道德的堕落和污染。在这种社会舆论的高度污化下,必然迎来不同的声音,一个名为黑天鹅的音乐公司,不断生产刺激时代声音的黑人歌曲,借此来表达黑人同样能够为美国社会带来丰富的社会财产,为美国人带来更多的社会财富。甚至,它还生产了大量的要求平权的黑人音乐,这也使得美国音乐与平权斗争的社会政治交叉在了一起,就像后来的反战歌曲一样,音乐成为民主的表达方式之一,对于美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这类的种种议题,美国历史学家撒迪厄斯 •拉赛尔的《叛逆者:塑造美国自由制度的小人物们》一书中,有多个章节涉及到美国音乐发展进程中,新兴音乐是如何被当时的社会精英所嘲讽和蔑视乃至希望立法禁止的。
约翰·列侬是一个坚定的反越战主义者,为了向世界发出这种呼声,他采用了一种看似非常偏激的方式,他和小野洋子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了著名的“为和平而卧床”(Bed-in For Peace),列侬向全世界发出呼吁“武力不会对和平有任何帮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躺在床上一星期而获得和平,在寻求和平的各种方法中这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他们的口号是“给和平一个机会”,列侬非常喜欢这个口号,为此创作了这首同名的反战歌曲。
在叮砰巷的初期,音乐行业的主导势力是出版商,随着市场营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终于迎来了专业编曲的商业时代,这彻底改变了美国音乐行业的权力机构。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出版商对于获利更大的作曲家们给予更多的商业机会,逐步出现了专业编曲的商业现象,也就形成了美国音乐工业的分工化,从而逐步地走向了制度化。然而,在利益的诱惑下,美国音乐产业初期,也如中国一样陷入了混乱的发展时期:为了获取更多的顾客,出版商专门聘请了大量的标题党作者,专职为自己的音乐产品打造诱人的标题;或者,就像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后,由于网络电影的发展,爱奇艺上出现了《我是潘金莲》之类的电影,当《今夜在梦里遇见我》红遍 1909 年时,叮砰巷各个出版商纷纷推出了类似的歌曲,甚至如同中国互联网不尊重国外版权那样,随时复制国外艺术家的音乐作品,以致于只好以官司来解决。这种由音乐所带来的版权纷争,最终在商业竞争之下,经过三年的讨论、游说和计划,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他任职的最后一天成功签署了 1909 年的《版权法》,它也是美国 1976 年《版权法》的法律基础。
当然,这类的商业泡沫现象往往会引来知识分子的批评,认为这种商业行为将摧毁真正的音乐艺术,将把社会的糟粕以艺术的形式传播给美国大众。然而,商业中本身就存在“看不见的手”会自我矫正市场行为,紧接着就是为了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发掘,公式化创作将逐步被个性化所替代。之所以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当然是文化产业发展初期的市场不成熟导致的,而它们抄袭的对象是美国廉价口水小说的生产模式。所以,参与过美国音乐工业生产的行业人士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若是评论家们要一厢情愿地认为歌曲真实反应了社会时代,那还是得问问作曲家们创作时,是真正在捕捉时代情绪还是仅仅为了更大利润而创作。
叮砰巷纪念牌
当然,在作曲和推销的同时,对美国音乐产业起到重大因素的,理所当然是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群体能够以越发廉价的方式接触到音乐。爱迪生的留声机技术让过去的声音能够留下来,但真正让留声机成为音乐的载体之一,玻里纳对爱迪生圆筒留声机的改进技术,它使得声音不仅仅是录音者自己可以使用,刻盘这一复制技术让更多的群体可以使用,并且步入更为广阔的商业领域。然而,最初的留声机行业,仅仅用于商业领域的听写设备和传递口信的工具,并非用于娱乐行业。随着留声机的推广,让商人们嗅到了更大的商机,那就是它对音乐的录制功能,可以让音乐走进千家万户而非仅仅存在于商业行当。在此期间,由留声机创始人爱迪生创办的国家留声机公司、维克多留声机公司和柏林留声机公司三足鼎立,只是随着商业的推进,作为技术型人才的爱迪生一味专注于对技术的要求,而对歌曲采取了无足轻重的态度;维克多公司则采取对文化价值的宣传力度,并且力邀顶级音乐家的参加,让顶级音乐家也从中获取比单纯的剧场演出更多的利润和名声“红色印章”唱片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布鲁索也随之成为留声机时代的声音偶像。同时,“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艺术家”唱片不仅提升了公司的形象,也逐步消除了知识分子对新兴产业的蔑视和敌意,同时也让更多的音乐艺术家们放下傲娇的身段参与到美国音乐产业化进程中,更重要的是,它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既有机会听到流行歌曲,也有机会听到高雅音乐,使得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以前所未有的平民化色彩走进千家万户。最终,爱迪生的公司不得不在股市暴跌的市值下宣布破产。
另外,流行音乐这一新兴声音融入百姓生活,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商业公共空间的发展,让音乐能够随时被大众所耳闻,从而奠定了耳熟能详的存在形式,这也为歌手这种明星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就像《爵士歌手》这部电影中所呈现的那样,Jackie 作为犹太拉比的儿子,父亲希望他成为宗教音乐的领唱,而不是如儿所愿那般成为向大众歌唱的戏子。因为在当时,音乐形式主要以杂耍表演和歌舞剧场向大众展示,而杂耍表演的呈现形式主要是黑人的夸张表演,所以才会出现这部电影中由一位白人演员来饰演一位黑人杂耍演员。随着公共空间的不断发展,美国社会结构也更加地融合,从而奠定了不同阶层的人可以听闻同一种声音,谈论同一种事件,这就为明星偶像的出现奠定了公众基础。美国音乐产业也随之从出版商自身的宣传变成对创作者的宣传,从声音的宣传再过渡到对歌手的宣传上来,美国娱乐行业也从以技术为主导的时代进入了以人为噱头的时代,歌唱明星由此而成为社会大众谈论的焦点,明星们芝麻大的私人生活事件也开始成为报纸杂志所议论的热点新闻了。
1969 年,美国国内外矛盾激烈,人权抗争、反战示威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四个年轻人自己出钱并策划举办了 1969 年 8 月 15 日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随之让Woodstock成为音乐节的标志性节日之一,也成为了通过音乐表达社会议题的最令人深刻的象征之一。
1923 年,加尔文·柯立芝总统在面对音乐名流的宴会上着重宣布,音乐应当被视为“民主政治的特殊代表”,应当“被当成一种重要的国家资产”;在钢琴创始人乔纳斯·克林的百年纪念庆典上,柯立芝总统认为克林借助钢琴的声音,让民众对物质层面的追求提升到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让音乐这一声音形式起到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并让艺术增加了国家的力量和人类生活的安全感。这就涉及到一战和音乐的关系了。一战是提升音乐产业的文化经济地位的分水岭,音乐作为可以拥抱价值观念的声音形式,它不仅对国内民众起到了重要的教化作用,还让陷入僵持堑鏖战的士兵们缓解了士气低落的单调生活。一战时期的特殊要求,让音乐不仅是民众生活的需求,也是国家政府的需要,让音乐成为越发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而存在。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一次战争都将刺激新技术的诞生,且新技术的诞生比其他时刻都更为迅猛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无线电技术得到了发展,在战后的第四年就进入了商业领域,使得音乐产业从乐谱的现场演绎时代、留声机的录制时代,终于进入了无需录音的远距离传送时代,音乐广播时代呼之欲出。1627 年弗朗西斯·培根在《新亚特兰蒂斯》中描述的通过干线和管道在特殊的线路和距离上传递声音的科幻创想,以及1888年爱德华·贝拉米设想未来的人类将通过电话线在家听音乐会的设想,终于在人类史上梦想成真了。
紧接着,就是无声电影步入有声电影的时代。1926 年 8 月 6 日,在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和西电公司的共同合力开发下,纽约百老汇的华纳剧院成功上演了一系列短片和一部长电影。最终,在 1927 年 10 月 6 日上映了人类史上第一部拥有台词的歌舞形式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另一个时代的帷幕。
我们回顾这些历史时,在技术方面,留声机保存了过去的声音,无线电广播传递着当下的声音,商业则在寻求塑造未来的声音。在文化的商业化进程中,商业并不排斥文化的意义,但也不能担保商业行为必定能够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在“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调节下,知识分子的“挽歌唱腔”作为新旧秩序更迭时代的“古老的敌意”,作为市场调节的另一种力量存在也同样值得尊重,他们不断地警示着过度狂热的泡沫化,也是为发展趋势的正确方向而努力发声。但考察新生事物的核心正如卡尔维诺在《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所列出的第一条:轻逸。正如卡尔维诺所言,轻是人类根本的生存方式,它蕴含着更多的想象和可能。而“轻”的指向,实际上便是人类永恒的向往:自由。就像《贩卖音乐:美国音乐的商业进化》中所呈现的那样,音乐行业的发展趋势,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获得更多自由的可能性,使得各种端庄板结的社会结构变得更具自由的流通性,让更多的人能够自由地参与其中,而商业似乎是最具民主色彩的社会势力……
作者: [美] 大卫·伊斯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副标题: 美国音乐的商业进化
原作名: Selling Sounds: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Music
译者: 左丽萍 / 周文慧
出版年: 2017-4-1
回归一张报纸的工艺
重申一本杂志的趣味
坚持一册图书的深度
《单读》全新改版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全新改版上市的新书——《单读13·消失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