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春光,最该做的事当然就是——
开Party!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春季野外露天大型文艺趴,一共有41个参加者。
都是成功男士,聚在一起,没找车模网红锥子脸,但玩得高雅文明,除了喝酒,还写诗。
一人写一首,但唱K有麦霸,文艺趴有诗霸,还有人非要写两首。写完诗,感觉还没尽兴,得有人把前因后果交代一下。
就你了,老王,你来写。
傲娇老王想了一会儿,提笔就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且慢!这不就是高中背残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兰亭序》吗?
敢情这老王,原来就是王羲之啊!
1664年前,公元353年的4月22日,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
那时候的风俗,三月初三要到河边,喝喝酒,玩玩水,祈祈福,开开心心闹一闹。这就叫“修禊”。
王羲之的一帮哥们儿,都是当大官的,包括后来闻名历史的以少胜多经典战役淝水之战总指挥、正国级干部谢安同志,其他能参加的,最起码也是副省级、副军级干部。
这帮高干来到山阴的兰亭,就在今天的绍兴,搞了这样一场趴。受限于八项规定,不能腐败,但文人高干就是会玩——
▲这叫“曲水流觞”,酒杯顺着溪水,流到谁面前,谁就得喝酒作诗。图中女性占比与历史实情不符
被分配到给诗集写序言的任务,老王一高兴,文思泉涌,刚好喝了点酒,来劲了,当场就写。
风景这么好,天气这么好,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写了这么好的诗句,太有利于现场发挥了。
心情舒畅的老王带着几分醉意,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
结果一不小心,就整出了天下第一行书。
这就是《兰亭序》。
324个字,一个字值一个亿,还有价无市。
千古传颂。
好在哪儿?
第一,文章好。
《兰亭序》比一篇小学生作文还短,可千百年来,差不多每个学生都得背。
来,看看还背得出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二,书法好。用后人的话来评价,是“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文中20个“之”字,每一个写得都不一样,各具神韵。
开篇第一个字——“永和九年”的“永”字。光看这一个字,你就能看出里面包含书法的八条基本法则,只要把这个字写好,就掌握了写好书法的秘诀,所以叫永字八法。
这就是临场开挂,如有神助。
当时刚好微醺的老王把所有束缚都抛开了,有几个字写错了,就直接抹掉再写;漏写了,就在旁边写小点挤进去。反正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这种状态可遇而不可求,第二天酒一醒,老王想认认真真、正儿八经地再写一次,结果写了上百张,没一张比得上第一次。
就是因为他绷起来、端起来了,总想着“我要写一幅好字”,而不是“我心情好我要抒发”,为写而写,当然就发挥欠佳——达不到那种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
但那一张在小溪边随随便便写下的春游小作文的草稿达到了这种境界。
从此,我们总算知道最完美状态的中国书法究竟可以是什么样。
作为公认的“书圣”,老王的代表作当然不止《兰亭序》,特别有名的还有《快雪时晴帖》《丧乱帖》,都是宝贝。
不过《快雪时晴帖》只是一张28个字的便条,《丧乱帖》又是因为祖坟被刨而写的控诉信。论潇洒、轻松、看了让人愉快,绝对是《兰亭序》排第一。
老王自己也超喜欢那幅字,把它留在自己身边,当作自己最宝贵的遗产,留给子孙后代。
就这样,一传就传了七代人。
朝代从东晋变成了隋唐,《兰亭序》的拥有者从王羲之变成了智永禅师。
智永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的后代,智永和他哥都当了和尚,王家这么一个大家族,香火也快到头了。
香火没法传承,可智永没把家传的技艺给丢了。他也是书法发烧友,没事就对着王羲之的字帖苦练,写坏的笔头就丢在筐子里,30年下来,整整装了五大筐。
▲智永禅师二体《真草》,一行楷书,一行草书,功力精深,异常完美
智永活了快100岁,终于要圆寂了。出家人四大皆空,没什么放不下的,但就是那老祖宗的《兰亭序》,得找个人传下去啊。
和尚没儿子,但有徒弟啊。智永的徒弟辩才(光听名字就很拽),琴棋书画都是高手,就把帖子留给他吧。
辩才当然不敢辜负师父的托付,对《兰亭序》比智永还紧张,在庙里大梁上凿了个暗槽,把帖子藏在里面。
为什么要藏那么好?
因为不怕迷弟偷,就怕迷弟惦记。当时有个王羲之的迷弟,为了得到王羲之的作品,在所不惜。
这位迷弟超级任性,喜欢上什么东西,完全不计任何代价都要搞到手。
譬如他想要佛经了,就打发一个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的和尚,带着一堆猴啊猪啊的宠物去外国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不管。
他就是时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把能找到的王羲之的字都弄到宫里,有空就痴痴地看,认真地临。但藏了那么多,就少了一幅最有名的——《兰亭序》。
这让李世民很抓狂。
他做过调查,推断《兰亭序》就在智永手上,智永死了,那就肯定归辩才所有。
李世民把辩才请到宫里,好吃好住,装作不经意地聊到《兰亭序》。
辩才是高僧不是傻子,就说:这帖子嘛,我确实在师父那儿见过,可师父一死,兵荒马乱的,谁也不知道藏到哪儿去了。
李世民没办法,只能放人。
过了一段时间,不甘心,又把辩才召来。
辩才还是老一套。
这样子反反复复三个来回,辩才干脆躲在寺庙里,你召我我也不来了。
任性皇帝很头疼,就找臣子倒苦水。
大臣房玄龄的鬼点子一向很多,人称“房谋杜断”,就是说他的计谋和另一个大臣杜如晦的决断都是一流的。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了一个人——萧翼。
萧翼当时做着一个监察御史的小官,官不大,但比他官大的都怕他。这个官就是专门负责给其他当官的找茬的。萧翼就是《人民的名义》里的侯亮平,虽然只是局级干部,但省部级都得让他三分。
房玄龄说,萧翼多才多艺,又能想招,派他出马,这事准成。
李世民很高兴,马上就找萧翼来,下达了最高指示。
萧翼想了一会儿,对李世民说,皇上,这事要是公对公,我就算拿着尚方宝剑去,也是肯定办不了的,我得换个身份,另外还得借几张您收藏的王羲之的字,我自有用处。
只要能得到《兰亭序》,几张字算得了什么,李世民完全满足萧翼的要求。
萧翼就穿着便衣,打扮成落魄书生的样子,带上字帖,出门去了。
他来到绍兴,在辩才那座寺院住下,找机会认识了辩才。
前面说过,辩才有一颗文艺的心。萧翼就投其所好,专门找能刺激辩才的话题聊,越聊越嗨,辩才相见恨晚,恨不得从早到晚都和这个话搭子腻在一起。
这一晚,两人从文学聊到了书法。
萧翼抛砖引玉,诱敌深入,说我从小就练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现在都随身带着几本帖子。
辩才一听,这不正好戳到痒痒肉了吗?赶快让萧翼拿出来看。
看完,辩才笑了笑,说这几本帖子呢,确实是二王的真迹,但是算不上精品,我这有一件,那才是好东西,秒杀你的。
唉,人不能争强好胜,特别是出家人,争这口气干什么?中套路了不是?
萧翼装傻,问:你说的是哪件?
答:必须是《兰亭序》啊!
萧翼继续下套:呵呵,这帖子名气这么大,过了这么多年,又打仗又逃难,哪里可能保存下来?肯定是假的!
这种反应很正常,就像有个朋友有天突然跟你说他有《清明上河图》真迹一样,必须是假的啊。
可辩才一片真心,原本想震一震对方,没想到反而被呵呵了。
能忍?必须把场子找回来!
辩才就蹭蹭蹭爬上大梁,从暗格中取出了那件宝贝,一心想当面拍死萧翼:这回还不打脸打得啪啪的?
谁知萧翼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又呵呵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拓本嘛。
萧翼套路深,他是趁这机会先考察一遍是否真迹,万一弄份赝品回去,欺君之罪可不是闹着玩的。看完,他完全放心了,但还是要坚持说不是真的,把辩才往坑里带。
他和辩才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辩才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说我也不和你计较,毕竟这帖子太有名,一时间你不相信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我们慢慢研究,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既然都拿出来了,也就没必要再藏进暗格里了。往后几天,萧翼每天到辩才房间里,一起研究《兰亭序》。混久了,寺院里的其他和尚对这幅场景也见惯了,随便他出入。
终于等到这一天,辩才去一个施主家做法事,毕竟要赚钱养寺。
机会来了,萧翼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装作淡定地来找辩才,让小和尚帮他开门。
哦,老师父不在呢?没事,我昨天落了一条手帕在房里,你开门让我进去找,我再随便坐一会儿,等他回来。你不用招呼我,忙自己的去吧。
小和尚刚转身,萧翼就拿到了《兰亭序》,还有他之前放在这里的另外几幅字,马上就溜,找到当地官员,表明身份,要求把辩才叫来。
辩才还在施主家里呢,突然被叫去,一脸懵,直到他看到眼前的那位御史竟然就是每天和他胡吹海聊的萧翼,才意识到——完蛋了。
萧翼这时候翻脸打官腔:我奉圣旨来取《兰亭序》,现在拿到了,要回去复命,所以叫老师父你来,咱们道个别,撒哟啦啦。
辩才又气又悔,当场就晕过去了。醒过来,还是摆脱不了自责,茶饭不进,一年后就死了。
萧翼就不用说了,大大的升官,大大的赏赐。这家伙虽然损了点儿,但领导下达的KPI,拼了命也得完成啊,这才是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该有的素质。
最爽的是史上第一王羲之迷弟李世民,念想了半辈子,一朝到手,吃饭睡觉都舍不得放下。他还找了四个专门拓书的工匠,分别是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来做了好多本拓本,心情好的时候就赏赐给身边的人。
伴君千日,终需一别。又过了好多年,李世民垂垂老矣,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可还是不舍得《兰亭序》。他把太子李治叫到跟前,说我想跟你要一件东西,你那么孝顺,不会不答应我吧?
李治知道这是父皇临死前最后的遗愿,哭得稀里哗啦的,还能不答应?
李世民说,我最爱的就是《兰亭序》,你让它跟我去吧。
李治也不是书法爱好者,没什么可犹豫的,照办就是。
等李世民驾崩,李治当了唐高宗,真的就把《兰亭序》的真迹放到李世民的昭陵里陪葬了。
后来流传的,要么是临摹的摹本,要么是拓印的拓本。
《兰亭序》现在还在人间,而且都知道它的确切位置,就在昭陵里。
▲“昭陵八骏”是昭陵最著名的文物
不过你们也都知道,我们现在对帝王陵墓是绝对不会进行主动性发掘的,昭陵里到底有没有《兰亭序》的真迹,这个秘密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仍然是不可解开的千古之谜。
不过,在60多年前,郭沫若却写文章提出一个观点:一直流传的《兰亭序》根本不是王羲之写的,是智永冒名写的!
结果引起一番激烈的大讨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笔仗打个没完,谁也没能说服谁。所以到现在,大家还是认为《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兰亭序》有这么大名气,从隋唐开始就拥有了近乎于神的地位,我知道你们都想问一个很俗的问题:
到底值多少钱?
真迹如果还存在的话,有朝一日它真的出土了,那么上面的问题答案到底是什么?
这位知乎上的盆友说得很好——
是的,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无价之宝这种东西的话,我发自内心地认为,“断臂维纳斯”是,《蒙娜丽莎》是,《兰亭序》也是。
感谢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完美的艺术品。
感谢他在那天喝了一些酒。
感谢那一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