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铁民,一个把菜种到极致的山东人,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你多半吃过他种的生菜。
因为肯德基、必胜客两大快餐巨头在中国使用的生菜,有60%是产自他的公司。
20多年前,他大学毕业后辞掉外企的工作,卖掉婚房,毅然投身农田,开启自己的种菜生涯。
最窘迫的时候,他种的菜差点烂在地里、血本无归;最艰苦的时候,将近4年时间,他就直接睡在菜地附近的窝棚里,自己盯着幼苗生长。
而如今,他种的生菜,卖到了迪拜、荷兰、印度、日本等20多个国家,成为多家国际餐饮企业在中国最大的生菜供应商,年出口量全国第一,被称为“亚洲生菜大王”。
靠着种菜,马铁民的公司年入超10亿。
他曾说,“很多人读书是为了跳出农门,而我读书,却是为了做一个农民。”
如果要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自己每天操心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怎么种好我的菜,二是怎么卖好我的菜。
图源
:
CCTV-17农业农村频道
马铁民的父母都是农业院校的教师,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马铁民不知不觉地也喜欢上了农学。在大学里,他读的也是农学专业。
1999年,毕业后的马铁民回到家乡莱西
(青岛市代管县级市)
,进入当地一家外企,做蔬菜进出口贸易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公司和农户合作,公司来提供种子,由农民种植,等蔬菜成熟采收之后,公司进行回购、包装和销售。
按理来说,这种模式应该是互利共赢的,但问题在于,外企把重心都放在销售上,忽视了源头的田间生产。
他们对于蔬菜种植有很多严格标准,可大多数农户习惯了按照经验而不是按标准种菜。比如公司要求胡萝卜露出土的部分要用土再掩盖,以防露出部分被晒黑,影响整体颜色。
农户们却觉得能吃就行,最后的结果就是产品合格率低,产品卖不出去。
再有就是,不少农户直接把鸡粪、猪粪撒进地里,认为这是天然无害的有机生物肥。但是高标准的现代农业,要求土地必须是“干干净净”,连烟头都不能有。为了防止动物粪便可能会造成的污染,还会专门驱鸟防止鸟粪落地。
这段短暂的外企工作给马铁民形成了巨大的观念冲击,学农出身的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也颠覆了他对农业的认知。
在他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农民很苦,农业不赚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产相对比较落后,比较依赖经验种植。
马铁民深知,田间地里的源头生产到底有多重要。对于农业有着深厚热情的他,决心要亲手改变这种状况。不久,马铁民从外企辞职,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2003年,马铁民拿出了自己全部积蓄,卖掉了自己在西安的婚房,又和父母借了一笔钱,凑了40万准备大干一场。
他包下了近400亩土地,提前联系了两位蔬菜出口客户,达成口头供货协议后便开始种植。
第一年,他种了番茄、蜜瓜、西兰花、结球生菜等七种蔬菜,每天就睡在菜地旁的窝棚里,不断监测种子的生长和变化,进行标准化管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预计能有70万元的收入。
然而,世事无常,一切顺利只是小概率事件。
眼看地里蔬菜的长势很好,很快,马铁民迎来了丰收,却也转身遇上了“非典”。
那段时间,几乎没人敢上街出门,饭店餐厅大面积关门,马铁民的蔬菜也卖不出去。而之前提前联系好的两位客户,也拒绝来收购。
马铁民只能和伙伴们去批发市场找生路,天还没亮,就把菜运到市场。
马铁民介绍说自己的蔬菜是标准化种植的,可批发商根本不懂,也不理会,甚至觉得菜的卖相不够好。
而且马铁民他们习惯了和采购商打交道,不知道怎么在批发市场“吆喝”,蔬菜卖不出好价钱,又没有储藏的冷库,一批批滞销的蔬菜就这样烂在地里。
眼看着就要血本无归,不甘心的马铁民拿出电话簿,一个个联系认识的人。
“X总您好,我是马铁民,你看我的菜……”这句话每天要说上很多遍,最焦虑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在短短几天时间,就长了很多白发。
图源:CCTV-17农业农村频道
或许绝处往往蕴藏着生机,谁也不知道,命运会在什么时候给你馈赠。
马铁民无意中得知一个前同事在负责给肯德基采购生菜,他立即拨通了对方电话。
肯德基选择供应商有着严格的标准。首先,生菜必须保证七成的成熟度,对于生菜的重量、形状、颜色和叶片厚度都有统一的要求,里边还得有明显的空隙,碎屑还要比较少。
这位老同事正在为找不到合格的生菜发愁,可是马铁民通过标准化种植的生菜,出成率比其他供应商要高出6%—8%。
就这样,马铁民的一百多吨生菜找到了出路,成为了肯德基的供应商。而结球生菜,也成为了7种蔬菜中唯一赚钱的品种。其余六个品种,让他一年亏了将近20万。
他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企业要生存,不仅要生产出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销路。
于是,马铁民果断调整思路,放弃其余的蔬菜品种,专心种生菜。
在和肯德基采购商打交道的过程中,马铁民还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因为肯德基每天都要制作汉堡,也就意味着每天都需要生菜供应。
可当时没人能做到全年露天种植生菜,温室种植又会影响口感,那么采购商在不同季节,需要到不同地区采购生菜。
生菜又特别娇气,温度要是高于30摄氏度,就容易出红斑、烧心烧边,而且对水量的要求也很严苛,需要非常精细化的管理。
马铁民突然想到,如果自己要是能做到全年供应呢?
于是他在中国地图上循着纬度选址种菜,跑了全国40多个地方,寻找最合适的种菜基地,从而实现天天有菜收。
这个寻找的过程,充满着艰辛。有一次,他看中了内蒙古的一块高地,却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等培育好菜苗,根据之前的经验,去基地附近打井取水。
结果打了九口井,花了9万块钱,却一滴水也没见到。眼看着几百亩生菜苗快活活干死在地里,马铁民只能用人工挑水这种最原始的方法,雇佣工人去挑水浇灌。
这么一来,带出来的几十万很快就花没了,马铁民只能返回老家,向父母借钱,这才解决了危机。
图源:视觉中国
再比如,他在河北尚义县考察基地,这里的老百姓以长期游牧为生,没有种地的习惯,马铁民遭到一次次拒绝。
他就找到当地的领导,学着牧民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不耐其烦地向其讲解农业知识、产业和趋势。讲了几次之后,村民们总算同意他在当地开垦种菜。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做三四月份的事情,在七八月份自有答案,而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
马铁民最终还是选到了自己心仪的土地。他在全国建了12个种植基地,总面积达2万余亩,比如河北张家口基地,主要保证夏季生菜供应。在福建建基地,主要保证冬季生菜供应。上海和山东还有两个基地,共同保证春、秋两季生菜供应。
图源:CCTV-17农业农村频道
这个覆盖全年的“生菜供应链”——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真正做到了全年都能提供新鲜生菜。要知道,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不同,生长管理、温度、水肥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都不一样。
一个外乡人要摸透不同土地的“脾气”,谈何容易,很多实力强劲的种植企业也不敢干。
为了干成这事,马铁民经常住在菜地旁的窝棚里,“选种播种,要测试它的抗寒性、抗热性;等到大田生菜长起来,温度低了,就得覆地膜;温度高了,就得精量施水来调试……”
在如此精细的流程控制下,马铁民和伙伴们总结出了100多个生菜生长关键控制点。就连生菜的采收,对规格、大小、新鲜度、齐整度都有严苛要求。
和土地、天气、水源、种子打交道尚且没那么难,更难的在于对人的管理。几千年来,依靠传统经验种地的基因刻在农民的骨子里,只要思维不转变,行为就很难改变。
起初,一些农民在用药和浇水的时候不严格遵守标准,马铁民就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告诉农民怎么洗手,微生物有多少,为什么不能在田间乱扔东西……
他希望通过时间这把最有用的利器,来把现代化的种植方式刻入农民的思想里,更希望能把传统农民,变成发展农业的产业工人。
经此一战,马铁民成为了行业知名的“生菜大王”,他在2006年成立了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
几年后,把一棵小小的结球生菜,做到了产量和种植技术亚洲第一,研发水平、生产规模、年出口量全国第一。
图源:CCTV-17农业农村频道
如今,马铁民的公司拿下多家国际餐饮巨头企业在中国60%的结球生菜市场份额,还占据了韩国50%、新加坡90%的生菜进口市场。
那个只知道“埋头种菜”的山东农民,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2013年,一趟意外之旅打开了马铁民的新世界。
某天,马铁民受邀去某个活动担任创业导师,年轻创客们口中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让他一头雾水。
到他发言向创业者提问的时候,只问了一连串比较传统的问题,例如供应链怎么管?财务怎么计划?而其他导师的问题都很“前沿”。
马铁民感觉到心里又有些什么东西在燃烧起来。他似乎看到,不远的未来,无论是农业还是这个世界,都要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那天回去以后,马铁民开始像“着魔”一般研究互联网,向那些懂互联网的朋友请教。他看了相关的书籍,又重新参观了一遍创客空间,还去了一趟硅谷,参加了北美五十强创业公司的比赛。
在美国参观完特斯拉汽车以后,马铁民回国后立马买了一辆特斯拉,他心里的那团火被迅速点燃:“它不是个汽车,是个移动终端,完全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的一个汽车,除了让你便捷地出行、用电以外,植入了非常多的传感器,可以让你下载很多应用,非常酷。”
马铁民意识到,“互联网是全中国最牛的人在一块厮杀,群雄逐鹿;农业不是很多人盯着要去干的,我们服务不好赚不了钱就会死掉。”
以往马铁民主要是做餐饮供应链和出口的大宗生意,但企业必须解决未来的生存和竞争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自消费端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所以他必须离消费者更近一些,聆听消费者需求。这也是一次从B端到C端生意的转型。
于是这个几乎从不网购、手机甚至没有关联过支付宝的企业家,开始研究起淘宝,研究怎么让互联网和农业更好地结合。
说干就干。
两年后,马铁民开始尝试做电商,把旗下农产品品牌“绿行者”搬上淘宝,却接连出现一系列问题:冷链物流不完善、运输价格昂贵等等……
不得已,马铁民只能关闭淘宝店铺。恰好此时,马铁民从一万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被录取为湖畔创研中心第三届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