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ommodityTradingAdvisors
中国期货基金门户网站:CTA基金网(www.ctafund.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练瑜伽  ·  贾玲消失在各大春晚,她做错了什么? ·  3 天前  
大树乡谈  ·  闲聊三五句 ·  3 天前  
時間的玩家TimeIsArt  ·  每日临在 | 2025.02.21 ·  3 天前  
時間的玩家TimeIsArt  ·  每日临在 | 2025.02.21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ommodityTradingAdvisors

@企业,国资委喊你来研究大宗商品

CommodityTradingAdvisors  · 公众号  ·  · 2021-04-17 13:42

正文

针对市场比较关注大宗商品涨价的问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16日回应称,我们关注到一段时间以来,确实存在大宗商品涨价的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内的问题,比如原油、铁矿石都是在整个全球市场我们要大量进口的。市场涨涨跌跌是非常正常的,企业首先要积极研究大宗商品的趋势,在经营中更好应对。


大家说大宗商品的涨价,企业可能利润高了能不能让点利。大宗商品的涨价让很多企业压力非常大,我们不说别的,油涨价了,石油企业经营好了,航空企业压力就更大了,这些东西可能要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当然国家会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从签订的责任书的情况来看,我们有信心能够完成任务,因为责任书的指标都是一项一项核准的,企业完成今年的目标,总体上就能保证今年中央企业的目标完成。 (国资委网站)



上市公司参与套保氛围“正浓”

衍生品护航产业企业渐成共识

证券日报 马方业 张志伟 王 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诸多行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考验,企业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也越来越认识到衍生品的重要性。《证券日报》记者通过东方财富Choice和相关数据梳理发现,去年全年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的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近5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750份套期保值公告,较2019年大幅增长;而在近10年间,超过800家上市公司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套期保值业务。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的氛围正越来越浓。

多位产业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期货期权市场建立场内和场外体系,为各类产业企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健全的衍生品工具,在帮助实体企业预判走势、锁定采购成本和销售利润、减少资金占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市公司运用套期保值加强风险对冲的效果显著。

有专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A股上市公司在近些年对衍生品套期保值表现出更多的青睐,但对比国际市场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国际贸易商和金融机构等都将衍生品作为对冲风险的必要工具,A股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的空间仍很大。同时,期货市场仍需加大供给,加快补充更多衍生品工具,提供更为丰富的策略来服务实体企业。

年内近400份套保公告发布

民营资本积极性较高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实体企业对衍生品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了解到,去年全年,A股有近5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750份关于套期保值的公告,相比2019年的550份实现了较大增长;而从参与的数量和规模来看,也有了同步提升。此外,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也有近400份套期保值公告发布。

另据避险网数据显示,在去年参与套期保值的近500家上市公司中,有123家为首次发布套期保值公告。从行业分布看,电子、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有色金属等5个行业的公司数量最多。同时,在近10年间,合计有845家公司发布过相关公告,其中大型企业704家,中小型企业141家。

从供给端来看,近些年,我国期货市场推出了大量新品种,包括原油、燃料油、低硫燃料油、LPG、短纤、乙二醇、苯乙烯、20号标胶、尿素、纯碱、不锈钢、纸浆、苹果、红枣、线材、粳米、生猪、棉纱、花生、国际铜等。而随着期货市场的品种增加,客户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20年全市场资金总量近8000亿元,期货市场有效客户数180余万个,期货市场结构逐步机构化,目前法人权益占全市场比例超过六成。

在期货品种扩容的同时,场内期权也逐渐丰富,且上市速度逐渐加快。截至目前,期货市场上市的场内期权品种有豆粕、玉米、铁矿石、LPG、PP、PVC、塑料、白糖、棉花、PTA、甲醇、菜粕、动力煤、铜、黄金、铝、锌、橡胶、沪深300等;可以预期,随着期权的逐渐上市,产业客户对期权的认识逐渐提高,对期权策略的应用也会迅速增加。同时,期货公司服务客户不再是单一的期货套期保值和投资模式,而是可以提供丰富的期货期权组合模式,以及期现结合模式、含权贸易模式等新型业务模式。

多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去年企业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企业借助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积极应对风险挑战,避险实践加速前行,例如围绕疫情期间抗疫物资生产企业的需求,期货公司量身定制了“口罩期权”、“酒精期权”和“手套期权”等一系列期权赋能实体企业。

根据去年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的情况来看,截至去年年底,有26个实体行业的避险企业累计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化工、电子、有色金属、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等产业企业避险指数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而在今年以来发布的近400份套期保值公告中,所涉及的产业企业包括了有色金属、环保、建材等,不少上市公司除了聚焦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外,还计划在国际期货市场进行套保业务,例如永新光学等。近日,永新光学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同意公司及下属子公司2021年度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相关业务交易金额累计不超过3亿元人民币(或其他等值外币),包括但不限于远期结售汇、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外汇期权、利率掉期等。

银河期货相关业务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目前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的情况来看,民营资本参与积极性较高,参与比例也较高。

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经过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实体企业开始关注风险对冲工具,去年也是实体企业参与期货期权市场最突出的一年。去年4月份以来,在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时,相关实体企业加大了对采购和库存原料对应的套期保值力度。

套保的“黑色”企业

是上市公司群体“早起的鸟”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黑色产业企业相对较早参与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以港股上市公司旭阳集团为例,该公司为全球最大的独立焦炭生产商及供应商,在焦炭行业的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多经验。

“生产加工、贸易购销、期货套保三个业务的团队不是割裂的,而是充分融合、统一决策的。”旭阳集团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焦炭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准确反映焦炭市场供需现状,最终帮助焦炭准确定价,运用衍生品可有效实现行业的稳定经营,平滑企业经营利润,增强周期性企业抗风险能力。”

据介绍,该公司在集团层面设立套保业务决策中心,对业务进行统一调度指挥,自上而下进行经营目标及措施的分解与执行,有效实现了现货与期货的充分结合,使工厂加工、现货贸易、期货套保协同发展、一体化经营。例如,公司销售团队在上游采购不到现货,可以在期货上进行买入套保,如果说上游有现货,下游没有客户,可以在期货上进行卖出套保的相应操作。

此外,旭阳集团还与下游钢厂客户商讨,共同参与了交易所“基差定价”项目试点。所谓基差定价,本质上是现货贸易,其现货定价基于期货和基差价格决定,即“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基差”,而非一口价。

旭阳集团人士介绍说,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1月6日焦炭2105合约冲高到3036元/吨,然后开始回调,现货价格在1月6日以后又上涨了4轮,分别在8日、14日、20日、28日各上涨100元;2月23日,焦炭期货跌至2600元/吨,现货开始第一轮下跌;截至3月12日,现货下跌400元/吨,期货从高点下跌至2260元/吨。由于期货提前下跌,市场对于焦炭现货的预期发生变化,春节前供需紧平衡,春节后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期货市场提前反映了现货未来价格趋势,而这无疑为旭阳集团的产品定价给出了有效的指引和参考。

南钢股份是行业领先的高效率、全流程钢铁联合企业,以专用板材、优特钢长材为主导产品,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中厚板生产基地之一。南钢股份基于自身特点建立了具有南钢特色的套保模式。

据该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公司主要运用铁矿石和焦炭期货等衍生品锁定原燃料采购成本,对冲钢材生产成本上涨风险;运用螺纹钢等期货衍生品锁定成材销售价格,对冲钢材价格下跌风险。公司参与期货市场的目的主要是规避和控制生产经营中原燃料和钢材价格波动风险,稳定公司生产经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南钢股份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去年年初,公司与下游客户签订一笔远期锁价订单,受疫情影响,钢材价格大幅下挫,订单吨钢毛利较低。考虑到政府对疫情的有力控制,以及订单交货时间较长、钢厂持续性生产的特性,公司认为原燃料端上涨风险较大,此时,期货端远期贴水,公司从对冲风险的原则出发,在期货端买入原燃料。后期订单根据客户需求分多次生产并交付。在此套保过程中,销售部门依据制度要求,提出套保申请,期货部门拟定了套保方案,履行审批流程后,执行了套保。

“从期现货最终数据看,达到了锁定

接单毛利的目的,期货端对订单毛利还有优化,期现综合毛利优化至230元/吨左右,毛利锁定比例190%。”南钢股份相关人士表示,此案例中,相比接单毛利有增加,主要是对期货出入场点进行了一定的优化与择时,期现基差有利也使期货端有额外增益。公司套保初心是锁定订单毛利,追求套保订单的整体利润锁定,追求套保业务的可控和持续开展,提升公司生产经营的风险管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棉商借机下“金蛋”

实现锦上添花

对于农产品贸易商和加工商来说,套期保值可谓是锦上添花。记者从多家棉花贸易商处了解到,在棉花期货上市之初,贸易商便纷纷参与其中,经过多年的套期保值交易,除了在生产经营中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更是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中纺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棉”)隶属于中国中纺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国内棉花经营和棉花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大型央企,业务范围涵盖国内棉花购销、棉花进出口以及棉花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整体经营规模每年超过12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棉花贸易企业之一。

中纺棉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作为棉花期货上市以来的首批参与者,坚持“国内与国外、产业与资本、期货与现货相结合”的经营策略,逐年扩大经营规模;同时,通过灵活运用棉花期货及期权进行套期保值,实现了锁定经营利润、防范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目标。

“公司去年1月中旬从新疆采购棉花10000吨,采购均价为13800元/吨,同时按照风控策略在CF2005合约上建立对应的卖出套期保值头寸,建仓均价为14200元/吨,基差为-400元/吨。”中纺棉相关人士介绍说,春节期间棉花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CF2005合约价格从13500元/吨跌至10500元/吨左右;4月份,随着纺织企业逐渐复工复产,棉花期货价格底部企稳略有回升,CF2005合约在11000元/吨附近盘整。此时,棉花现货价格约为11450元/吨,基差为450元/吨。

据了解,通过基差交易,下游纺织企业顺利采购低于市场价近200元/吨的原材料,中纺棉顺利销售10000吨棉花,累计盈利超550万元,在大幅降低纺织企业用棉成本的同时,保障了贸易企业的经营利润,实现棉纺实体“双赢局面”,帮助涉棉实体有效应对此次疫情带来的不利冲击。

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棉集团”)是棉花行业首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国产棉、进口棉、供应链、平台及综合五大业务板块,主营业务是以棉花(籽棉、皮棉)、棉副产品(棉籽、短绒)为主要品种的加工、物流和贸易,经营品种现已逐步扩展至棉纱、PTA等相关纺织产品或原料。

去年美国ICE(洲际交易所)棉花主力合约触底反弹,但考虑到需求因素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走势,折算人民币后的价格始终大幅低于国内棉花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因此,中棉集团针对进口棉资源选择在国内棉花期货套保更为有利,由于进口棉资源不具备交割条件,中棉集团利用“期货+期权”组合工具进行了趋势套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