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冯唐  ·  女人越爱自己,能量就越足 ·  昨天  
人间theLivings  ·  我患渐冻症的这五年 | 人间 ·  3 天前  
周国平  ·  《人民日报》推荐:治愈生活的6件小事 ·  5 天前  
读书杂志  ·  中读课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满分的爱情是六十分吗?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09-19 19:56

正文


夜读·开卷有益


生活里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那又如何,我们都活出了独一无二自己。所谓的“顺风顺水”,不过是在跟生活见招拆招。一切生活中的难题,终会在生活中找到答案。


作家DTT沉淀7年,带来一部全新的成长答案之书《愿你顺风顺水,自成山海》,书中30+个高频内耗的难题,38篇明媚温柔的文字,写给每一个困惑、彷徨、焦虑的你:


人生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我们各自选择的正确。


不抱怨生活的苛待,不执着于失去,在自己的节奏里,可以忙有所期,闲有所趣,吃得了甜,咽得下苦,成熟的人生无非如此。


接纳生活的全部,便是一个人的顺风顺水。




放过自己吧,别人根本没那么在乎你


前阵子,马小姐跟我分享一个职场观察发现,她们公司的一个“95后”新员工因为粗心,打印错了会议资料,以致延宕了会议进程。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整个部门提前半个月开始筹备,且这份资料是经过马小姐反复核验修改过的,最后这个“95后”女孩打印了未经修订的版本。


事后,这个女孩虚心接受批评并道歉。但让马小姐十分意外的是,在公司这么多高层参与的一个会议上,出了这么大的一个纰漏,犯错的女孩却并未表现得诚惶诚恐。


“我在想这大概就是‘90后’和‘80后’最大的不同,如果换作是我,一定会十分懊恼、沮丧,过分自责和内疚,而这个女孩似乎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事。”马小姐如是道。


这让我联想到,前不久我去参加提案会,因为宣讲的过程中出现口误,连吃了几个“螺丝”,因为宣讲前我准备了很久,所以这样的表现让我很自责:是不是再多默诵几遍就能避免口误?大大小小的公开演讲也参加过很多次的我,为什么还是会在这种内部提案会上紧张?是不是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老生常谈的话,我们安慰别人的时候张口即来,可仍旧避免不了陷入“我为什么会犯错”“我怎么能犯错”的内耗中,甚至衍生出一种自我贬低的倾向。


本文插图 / 《愿你顺风顺水,自成山海》


这种过分内疚的心理,带有某种“个人主义”的色彩,让我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至关重要,如果当众出了洋相,便会觉得大家该有多看不起自己啊,可事后却发现大家记得更多的是自己参与的那一部分,即自己表现得好不好。而自以为经历了大型社死现场的你,对别人来说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并没有谁在意。


其实,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对这个世界来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有一次我们工作小组开座谈会,聊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当大家都急于迎合狼性文化,彰显自己对事业的热烈追求时,有一个1992年出生的女孩的发言就显得尤为特别。她说:“我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有事业心的人,也不算特别有创意的人,但是我执行力不错,能很好地完成‘螺丝钉’的工作。”


这份坦白是高度自我认同的结果。不过度理想化自我,不矫饰自我的不足,能客观冷静地接受自我的局限,不盲目追求普适性的成功价值。这样的人,自我冲突越少,也就越为平和圆融。


“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句话的语义在不同背景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它既是一种英雄梦碎的悲壮,也可以是一个人对自我最大的包容和善意。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全能幻想”,也称作“全能自恋”,这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状态,当自我和外界的边界尚未建立时,我们认识到的世界中心就是自己,意味着自己无所不能,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转的。


正常情况下,这种心理随着“边界感”的形成,会逐步回归客观,慢慢理解自己只是时间和空间意义上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有时候这种成长会受到阻碍,以至于很多人成年之后,依然会保有“全能幻想”的潜意识,每当遇到挫败和失意,便会转为一种自我攻击和自我惩罚。


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反复强调:“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曾经我以为这种过度的自我要求是一种高自尊的表现,随着对心理学的了解,我意识到,恰恰相反,这是自尊水平较低的一种表现。过度的自我苛责折射的心理动机,是认为只有做到完美无瑕,我才是被接受、被喜欢,甚至是被爱的人。


那些勇于承认自己平平无奇的人,大多是安全型的人,在孩童时期被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爱,这让他们更能接受真实的自我。


“悦纳自己”这四个字几乎成了所有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可是真正能做到悦纳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需要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转的,我们对这个世界来说,真的太过微不足道。我们的伟大和成就对这个世界来说轻如鸿毛,而我们偶然的错漏与失败也同样无足轻重。


所以,要让错误止于错误,自省而不自责。


我很喜欢李松蔚的一段话,他在知乎回答“总是陷入‘我不如别人’的压抑情绪怎么办?”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


我们对你没所谓的希望或失望,因为我们真正想看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你在烂泥里打滚也好,在深夜里大哭也好。你想:他们该有多看不起我啊。不会的,我们不鄙视,不失望,不关心。我们说:唉。紧接着就联想到自己。


你有一天也许功成名就了,富贵荣华了,你想,他们该有多欣赏我,多感叹当初的有眼无珠啊!也不会的。我们不惊叹,不赞美,不关心,我们说:唷。紧接着就联想到自己。


是的,别人没那么在乎你,你也要学会放过自己。




你努力挣钱的样子真美


大饼是我第一份工作的同事。“大饼”这个别号出自她对自己的调侃:“生得好一张又白又圆的大饼脸。”其实她的脸远没有她自我调侃的那么大,天生一张圆脸,加上年轻充足的胶原蛋白和白得发光的好皮肤,往人群里一眼望去,最先看到的就是这个有着一张圆圆脸的姑娘。


当时同一批进公司的人里,大饼是最为出名的,只因为工作的第一年她就花了半年的工资买了一个名牌包包。那个时候我对名牌知之甚少,曾经在服装城买了一个假名牌包而不自知,不自知的不是它是赝品,而是我根本就不认识那个牌子,只觉得那个包小巧别致而已。


大饼将新买的名牌包带到办公室,年长几岁的女同事对大饼说“你这包是新款呀”,拿着包左盯右瞧,看似欣赏,实则试图一辨真伪。于是公司里开始流传大饼是个“富二代”,连她进入公司的途径也变得神秘起来,新人、老兵都对她客客气气的。


午休的时候,大饼不再跟我们外出拼餐,每天中午到楼下的“7-11”买一个饭团便是一餐。大家以为她减肥呢,她倒是坦然地说,因为那包预支了半年工资,接下来她只能勒紧裤腰带度日了。


于是公司里关于她的流言又转了风向:真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半年后大饼从那家公司离职,一年后我也换了工作,我俩再见面已经是三年之后。我在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书店参加一个作家的分享会,刚出门,迎面走来一个穿着入时的女生,我没认出她来,倒是她大声叫出了我的名字。


“你可真是一点都没变啊。”大饼笑着对我说。


我觉得她似乎长高了一些,低头一看她踩着一双细跟鞋,穿了一身职业装,我虽然看不出牌子,但能看出剪裁得体,质感很好。她拎着的也不是当初那个让自己吃了半年廉价午餐的包,但依然是名牌。


“你倒是变得让我都认不出来了。”我回应道。


我们在咖啡厅挑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聊起曾经短暂共事的经历。大饼说:“你们当时都觉得我特别虚荣吧。”


我不置可否地微微笑着。她一副了然于胸却并不特别当回事地接着说:“我能理解,但是我对‘虚荣’的定义跟大家不太一样,对外是虚荣,对内是欲望。我买那个包不是期望别人对我另眼相看,而是我背着它会觉得生活特别有奔头。为了还信用卡,光靠节流当然是不行的,还得想办法开源,那个时候我每天晚上都苦学英文,周末去参加各种职业分享沙龙,半年后我离职就是去了一家外资企业。”


我恍然大悟,原来每天中午大饼啃着饭团在街心公园抱着的是一本单词书。



曾经跟一个朋友闲聊,她问我:如果可以选择,想不想投胎到富裕家庭?我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也没吃过什么苦,当初只身来北京,也没住过地下室,所以我常说我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京漂”。


当时年少,对于富裕的想象便是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可是如果一样东西太容易得到,那么得到后的满足感也就大大降低了。我曾经为了买一台SONY的CD机存了整整一年的零花钱,那台CD机播放出来的音乐格外悦耳,让熟悉的歌曲焕发出新的生命。我十分珍惜它,生怕碰了磕了,到现在都还收藏在老家的抽屉里。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当时为了买CLAMP的画册,克扣了自己半个月的口粮,每次欣赏画册前他都要沐浴焚香,甚至戴上手套。


那些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够得着的东西,能带给我们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因为超脱于价值本身,凝结在得到它的过程中的努力,让它变得更为珍贵。所以那个时候的我想了想回答:“还是不要了,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生活,太无聊了。”


后来我有了很多需要铆足劲才能拥有的东西:第一台苹果电脑,第一个两万元的包包,一口经过矫正整齐而有弧度的牙齿,一处北京的小巧而安稳的居所……这些阶段性的欲望成为我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人生旅途中一座座旗帜鲜明的山峰,提醒我不断攀登,是对我足够努力的具象化的表彰。



许多公众号上描述的岁月静好,归园田居,引导不得志的青年人退回到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中去,殊不知归隐田园的生活需要极为强大的灵魂和极端丰富的内在与之匹配,不得不承认,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我们向往的归隐生活不过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逃避。


小白是一个百万级公众号的拥有者,创作了数十篇爆款文章,我们能看到的是他接广告接到手软,而看不到他为了保持高质量高频次的输出,凌晨三点从夜店出来,在附近的“7-11”赶稿的样子;看不到他一周辗转九个城市,做线下分享,出席品牌活动,平均每天睡眠不足五个小时的样子。


所以我喜欢那些为了“挣钱”努力拼搏的人,“欲望”不应该是“虚荣”的代名词,它更代表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


当然欲望不仅仅局限在“致富”这一点上,还包括创作的激情、对学术成果的追求、职业理想的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等等。


直面人生的欲望,并为之奋斗,才是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啊。






满分的爱情是六十分吗?


颜如晶在《奇葩说》里有一个十分“标题党”的观点——“满分的爱情是六十分”:


我很喜欢你,我也很爱你,但我也需要我的家庭,因为亲情、友情是爱情给不了的;


如果爱情是一百分,没有你就失去了全世界,我承担不起失去你的风险。


这很主流,很符合现代文明对女性的教化,爱情不再是女人的全部。那种为了喜欢的男孩站了三十个小时,只为出现在他学校门口,给他一个二十岁的生日惊喜;那种为了心爱的男人,穿上围裙苦练厨艺,只为了给奔波一天后疲惫的他一碗热汤的慰藉;那种放弃了大城市前景可观的事业,愿意陪他回老家过“从前慢”的日子,早已不是“独立女性”的恋爱图景,“恋爱脑”成了“反独立女性”的贬义词。只爱一点点,不爱那么多,成了现代女性的价值宣言。爱情,成了一个我们需要戒掉的东西。


然而,这些是我二十几岁时信仰的事。


那时候得益于自己感情的收放自如,早已经懂得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有不同的朋友圈子,有热衷且投入的爱好,有不断精进自己、向上攀升的斗志,而爱情不过是生活的点缀。接着身边的朋友一茬一茬走入婚姻,过上稳定且一地鸡毛的日子,我也一度成为别人口中羡慕的对象,孑然而自由。



三十岁之后,我却逐渐对这种人生观产生了怀疑。


分散投资,让我不把重心放在任何一个单一的情感类型里,然而多重保险,带给我的不是安全感,是一种“不属于”任何人的“疏离感”,仿佛万千灯火,却无一盏为我而亮,人群熙来攘往,却没有人因我来,为我去。我与这个世界好像是没有关系的,那一年我这么想。


有人曾语带无奈地对我说,你在爱情还没开始的时候,早早地想到了如何退出,像一只小小的刺猬,对一切可能的伤害说不。那时候我还不懂他的包容和心疼,我以为爱情是价值的交换,总得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他却怜悯我“缺乏安全感”。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他认为爱不是一种资源,而是一种能力。


“六十分的爱”这种观念值得反思的地方在于,它把爱默认为一种有限的资源,给了你我就变少了;给了爱情,留给亲情和自我的爱就变少了。


把爱当作资源,便会带来索取思维,会认为“爱”是有条件的,你满足我的需求,我就爱你,反之,你便不配得到我的爱。


“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潜意识,无形之中塑造了“讨好型人格”和“疏离型人格”。本质上都是安全感的匮乏,前者害怕“失去”,所以压抑自己的需求,只为了回应外界;而后者为了不体验“失去”,便培养自己不依赖、不建立深度的情感链接的能力。所以,把爱当成资源的人,总是能体验到匮乏。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给予”的能力,通过“给”这件事来体验自我的力量、富裕和生命力。


用这种思路来回看,那个在拥挤的绿皮车厢站了三十个小时的姑娘,仅仅是为了给喜欢的男孩一个二十岁的生日惊喜吗?她自己的二十岁是不是也因为这一趟艰难而甜蜜的旅行而变得丰满免于扁薄?即便最后与她偕老的是另外一双手,在落满晚霞的庭院里坐看云卷的时候,想起年轻的时候爱得天真热烈,会不会感觉不枉此生?


那个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孩,为了给爱人做一碗热汤,囿于厨房的方寸之间,是否也会因为爱人的感激而满心欢喜?是否理解到爱也可以是一蔬一饭?


那个放弃了大城市,陪爱人回到家乡过安稳日子的女孩,是不是也更能体会“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明白了吗?为什么我不再认同“满分的爱情是六十分”这种价值观,因为我不再希望把爱视为有限的资源,不再认为爱是一种有条件的付出。成熟的爱是一个自我增值的过程,创造性地给予不会减少我的拥有,而是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

 

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所以再看“我爱你与你无关”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你”只是一个使爱情生发的客体,“爱”是一个动词,是在与你互动的过程中,我体验、察觉继而发展、锻炼而来的一种能力。我从来不觉得在一段爱情里,爱得多的人是弱势的。被宠爱的人或许可以恃宠而骄,而给予爱的人,却始终有权利决定继续爱或者不爱。


爱的客体或许会变换,而爱的能力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愿你顺风顺水,自成山海》,DTT全新随笔集,30+个高频内耗的难题,38篇明媚温柔的文字,倡导一种高度自洽的人生态度。所有的美好都在路上,愿你不惧山海,自有天地,岁岁活成喜欢的模样。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