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
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
全国70家电台联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
腾讯新闻、去哪儿网、芒果动听APP制作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
全国正在热播!
今天是银川解放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走进银川解放路,听听银川解放路上老照片的故事。
“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生活在银川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个顺口溜的。
这其中的“一条马路”,指的就是解放路。
作为银川市众多路道中的一条,解放路称不上最宽、最长的,甚至与那些在新时代才建成的街道相比,反而显得有些简陋寒酸。
然而,如果行人的步履可以计量,那么在它身躯上叠加的脚印一定是所有街道中最多的。这条路,承载着银川人太多的记忆,见证着银川城的发展和变迁,就像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行走其上,可以感知这座城市的内心。
2018年8月8日,银川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特殊的寻人启事刷屏:
“在二三十年前,您落在士良照相馆里的照片该取了”。
这条寻找老照片主人的消息发布几小时,浏览量迅速突破五万,参与评论多达几百条,很多市民表达了对士良照相馆的怀念以及对张士良老人的支持,并引发全城参与。
张士良,一位高龄80岁的摄影师,很多年轻人并不熟知,而说到他在解放路鼓楼步行街口经营了35年的士良照相馆,在银川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1959年,21岁的张士良随部队来到银川,那一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刚刚一年。
由于每天上班必经解放路,他的印象中解放路就是一条石头路,没有路灯,窄小且不平,路旁边平房林立,商家众多。
“那会儿的解放路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
”张士良老人说。
就是张士良口中的这条破烂不堪的石子路,此后几十年和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959年6月,自治区政府决定对全长2000多米、横贯银川市区的解放路铺筑沥青路面,这是银川乃至宁夏有史以来的第一条沥青路。
此后,自治区、银川市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和商业企业都陆续汇聚到解放路上,它也逐渐成为宁夏当时最为繁华的一条标志性街道。
回忆起当年解放路,今年五十多岁的银川档案馆调研员丁银芝说,翻阅档案,记录银川和解放路在改革开放前的样子,看到最多的就是一个顺口溜:
“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两只猴!
”虽然说很讽刺,但那就是对老银川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邓丽君柔情细腻的歌声在一个个夜里从收音机悄悄传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在催化着一个新的时代。
1983年的夏天,在银川城最为繁华的解放路鼓楼步行街口,第一家“士良照相馆”正式开门迎客。
“一开业照相馆就很红火,那个年代照相很洋气!
穿一件漂亮衣服,在公园里、小河边咔嚓两下,旁人都羡慕得了不得。
”张士良说,每天来照相的人可多了。
为什么要选择在解放路步行街口开照相馆?
“那里热闹,就像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啊,那时候不管干啥,买东西,出来逛一逛基本上就是解放路了。
”
张士良老人说,已记不清自己拍过多少张关于解放路的照片,而在他来到宁夏的几十年里,解放路的鼓楼、玉皇阁、民族团结碑,一直是银川人照相的理想取景地。
70年间,银川的变化翻天覆地,解放路也早已不再是“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模样。
而近二十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解放路城市中心的地位也逐渐被扩大的城市规模所代替,但它记录见证了银川发展,更融入到未来的宏图中。
士良照相馆发出去的寻人启事迅速扩散开来。
2018年8月13号,已经离开故乡多年的董素珍又一次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银川。
这次回来,她和闺蜜专门到士良照相馆取回两人30多年前的一张合影,同时,看望了摄影师张士良老人。
在见到张士良老人的那一刻,看到自己30多年前年轻时的老照片,董素珍握住老人的手久久不放,一个劲儿地说着“谢谢,谢谢!
”。
她说:
“看到士良老人的寻人启事,又吃惊又感叹,老人把我们的美好的青春在他那儿给留了将近40年,还请我们回来取照片,不管路多远,我们都要回来!
”
董素珍和闺蜜专门到士良照相馆取回两人30多年前的一张合影
看着一张张老照片被认领,80岁的张士良老人也是非常激动,“我太高兴了,心愿能了,我最少再多活十年。
”
解放路上的这座士良照相馆,不仅留存了银川一代人的美好瞬间,也留存着银川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
2018年9月15日,由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的《我和银川六十年老照片展》在中山公园举办。
在这次展览中,不仅有张士良老人留存的老照片,还有市民提供的数百张老照片一并展出,其中,很多照片都记录了银川、记录了解放路的历史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