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下网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销售与市场  ·  从卖菜到卖饭:“平价食堂”能否拯救超市困境? ·  16 小时前  
嗨推  ·  啥都不说了,干同城就完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天下网商

图片故事|义乌:“跨境电商第一村”里的外乡年轻人

天下网商  · 公众号  · 营销  · 2017-01-29 18:39

正文

赵玉龙的跨境电商生意让自己摆脱了那种“不体面的辛苦”,给他的制造商带来了全球的生意。在产品卖到国外的同时,赵玉龙也把自己置身于更加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之中。


(义乌高桥村是个“电商村”,这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商家都是从事跨境电商,沿街店铺清一色是国际快递物流。)


图/陈坤荣 文/陈之琰


高桥村,这个位于浙江义乌城区“北大门”的小村庄,从2016年起用一种颇为自信的口吻喊出了“跨境电商第一村”的口号。

村里最显眼的主干道如今已是物流专业街,你能看到清一色的境外物流代理商铺依次排开,店门的玻璃和外墙上印着UPS、DHL、Fedex等物流公司的logo。即便是要发货到俄罗斯或者阿拉伯国家,在这里也能找到特定的物流专线。

此前,高桥村的村民和村干部并没有想到这里会成为“跨境电商第一村”,直到一群外乡年轻人的到来。

2010年,完成旧村改造的高桥村建起了一幢幢小楼,村民当时梦想着变成房东,把房子租给附近工厂的打工者,不料很多小工厂却在这时迁离义乌,留给村里大量空置楼房。

随着房价越来越低,一批带着电脑、网线的外乡年轻人陆续来到这里,不声不响地改变了这座村庄的模样。

直到2015年,村里的干部们对辖区内电商商户做摸底调查时,才发现有大量的包裹寄往国外,继而想到了这个响亮的名字——“跨境电商第一村”。

来自山东菏泽的“80后”赵玉龙就是那批“外乡年轻人”之一。

17日,赵玉龙在义乌和厂家讨论玩具生产,赵玉龙在高桥村做跨境电商,对日本主营箱包、鞋类、服饰和玩具。


(1月17日,赵玉龙(左二)在义乌和厂家讨论玩具生产。)


2010年,当高桥村的村民搬进旧村改造完成后的新家时,赵玉龙刚从日本留学回国。在山东老家,他跟着从事建筑行业的亲戚做起了工程,并体会到一种从未想到过的“不体面的辛苦”。

“工程车投资了几十万,在工地上干活危险系数特别大。车容易坏,每天钻在车底下,脏兮兮的,更要命的是修车的成本。”一年后,赵玉龙来到义乌,进入一家外贸企业,接触到跨境电商,“干了一段时间发现,好像我自己也可以干嘛!”

2012年,凭着自己留学日本的经历,赵玉龙和朋友一起成立公司,在日本的电商平台上卖起了服饰、箱包和鞋子。


(赵玉龙在日本电商平台的店铺页面。整体风格很日系。)


“公司的好多员工都有在日本留学、工作的经验,会说日语在这里是必须的。”赵玉龙说,“店里的这些照片都是专门找日系模特拍的,想让那边的消费者觉得更容易接受嘛。”

每天早晨一到公司,赵玉龙和公司里的日语客服们会首先回复消费者的邮件。一位客服人员介绍,日本客人给评价都很实在,“好评、差评都会写一大堆”,而常问的是产品材质、尺寸和到货时间等。

白天,赵云龙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回顾客邮件,日本人购物一般用邮件咨询。


(日本人购物一般使用邮件咨询)


“根据快递的不同,客人拿到包裹的时间也会不同。一般来说,一周内我们的快件都可以到达日本了,快的话三天就行。”采访赵玉龙时正逢年关,一些工作人员已经踏上返乡路,而还在公司的员工们,则必须赶在节前抓紧把手头的订单全部发出。

赵玉龙说,日本平台在春节期间规定,从1月17日起他必须把店里的货品下架休店,直到年后上班再重新上架。

17日,赵玉龙的员工在打包快件,准备发往日本。



17日,工人将快件搬上货柜车。



下午是赵玉龙和员工最忙碌的时刻,核对发货信息、打包快件,17日一共发了一百多个快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