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涯杂志
《天涯》杂志系中国知名人文期刊,首任社长主编为著名作家韩少功、蒋子丹。《天涯》微信公众账号除发布杂志独家内容外,常设“天涯常识”等栏目。和纸质《天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只传递常识。靠近常识,从关注天涯微信开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校人才网V  ·  招聘日报丨高校人才网2024年10月18日招 ...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最高年薪过百万,泉州信息工程学院2024年诚 ... ·  6 天前  
青塔  ·  “双一流”新校区,正式奠基! ·  1 周前  
青塔  ·  公示!这所独立学院,拟更名转设! ·  6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湖北公办本科急聘!安家费50-115万,湖北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天涯杂志

滚滚车轮人来人往,人心的温度比尸体更加冰凉

天涯杂志  · 公众号  ·  · 2017-06-08 11:23

正文


天涯微信号tyzzz01 

天有际,思无涯。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王亚军上海


有多少人还记得这张六年前刷爆各大媒体甚至引发全世界讨论的照片?


这个满脸稚气女孩叫小悦悦,2011年10月,她被一台面包车碾压倒地,7分钟,18个路人,或目不斜视,或短暂停留,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随着一台货车颠簸着驶过,小悦悦彻底断绝了生还的希望。


直到一个捡破烂为生的阿姨陈贤妹出现在监控视频中,扔下垃圾,捡起血泊中的女娃娃。

小悦悦最终没能躲过滚滚车轮,没能留住冷漠的路人,生命定格在照片上那一脸童真。接下来连续几天的时间里,小悦悦事件让无数中国人心绪难宁。这一天,无数先哲早已大加挞伐,今人尤有切肤之痛的“国人冷漠症”进行了最彻底的表演。


在医院里,陈贤妹从随身环保袋里掏出一包沉甸甸的现金,塞到曲女士手上。曲女士激动得双膝跪地,“阿婆你不容易,我们不能要”。


可陈贤妹执意将钱推给曲女士,“我不知道带了多少钱,都是这几天他们(社会各界)给我的慰问金,我都给小孩了。”


曲女士紧抓着信封,泣不成声。


同时痛哭的,还有救人后被无端猜忌,质疑的陈贤妹:


我看见就去抱了,不是为了赚钱,也没想到钱...........”

说完,泪如雨下.......


2

如果大家对小悦悦还有印象,那么也应该不会忘记爱心馒头店这位大姐的眼泪。




每天有上千个老人摔倒被好心的路人搀扶而起,互道珍重,但南京彭宇案之后,让无数人相信正义不在法治不存,在冷漠与麻木中,任由无数老人倒毙路边。


当我们谴责道德沦丧,当我们痛斥冷漠无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思考一下,我们这个仅存的文明古国,千年传承至今为何没了道德?


小悦悦的惨剧不是是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在残酷的现状面前,再也不能装鸵鸟,必须承认当下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大幅滑坡是一个已成的冷峻现实,也必须正视连“扶老携幼”这样的基本公德都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


公民人性和社会法制谁更应为此负责?


我有充足的理由把责任指向这个社会。


什么价值虚无、法纪不彰都是于丹们嘴里排出来的屁话,权势者带头扰乱法制、不守规则、道德沦丧,才让我们这个社会存道德法制在全面失守的风险,


而与这种风险对抗,个体的力量的确难免卑微,同流合污乃成为最便当的选项。但也正因为这种办法太过容易,不仅使许多应该遭受谴责的人逃脱了道德惩罚,而且还常常让他们心安理得,并产生传导作用,使更多的人一边诅咒道德失范一边却又主动放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不揭这块伤疤,并不是代表我已经遗忘,而是实在不愿意无数次的面对这块伤疤下面的腐烂与恶臭。



人行道上一个女孩走到马路中间的时候,红灯亮了,她并没有选择退回去,而是站在路中间等候。



一台出租车,把女孩撞飞。


然后,扬长而去............任由白衣如雪,躺在冰冷的街口。


车来车往,人流如织,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没有,一个人,都没有

或者说,这里,没有一个,“人”。


女孩大概是清醒了一些,抬头挣扎,呼救。



二次碾压,让她如同六年前那个躺在街口的两岁孩子一样,失去彻底生还希望。


有人说,老王啊,你不是法制控吗?北京虎园,宁波虎园,你根本无视人性良知,讲述冰冷法制。


我想说,如果第一台出租车撞人后选择施救,我依然会谈论法制,谴责死者违规,甚至罔顾人性良知的呼吁伤者为撞坏了出租车承担修理费。


但,看见这起事故的视频,让我瞬间想起了当年的小悦悦,他们死于降至冰点的冷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虽然外界的强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责任感,但绝不可能完全摧毁它。”


如果说这些事件无一不是提醒我们还生活于文明线之下,我们哪个人又敢声称自己完全是无辜者?


有的在公然作恶,有的在恶的面前噤若寒蝉,沉默、冷漠..........成了帮凶。


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绵薄却尊贵的力量?


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我们到底该呼吁什么?


这六年里唯一改变的东西,难道就是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六年来,我也从未如此迷惘!


如同躺在冰冷的路上,看着滚滚车轮,人来人往...


人心的温度比尸体更加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