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静塾文化
中国最大最权威的NLP实用心理学培训机构,华人世界国际NLP大师,中国NLP导师之父,开创了NLP第三排序——系统动力派。畅销书籍《重塑心灵》、《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上、下)、《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爱上双人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内心敏感的人,比你想象中还要强大 ·  2 天前  
壹心理  ·  普通人怎样才能入行心理咨询? ·  2 天前  
壹心理  ·  身体有这些症状,说明你心理出问题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静塾文化

当你执着于培养孩子独立的时候,是否忽略了孩子“不被爱”的感受

静塾文化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8-12 19:01

正文


01



飞机已经超过预定起飞的时间了,但还迟迟没有动静,

突然头顶传来空姐专业熟练的播报声:

“很抱歉的通知各位,因为航空管制的原因,

我们的飞机还将停留一段时间,

我们得到具体的准飞时间,会马上通知大家。

请大家耐心再等待一会儿。”


我旁边一个四五岁样子的小男孩对他旁边的女人说,“妈咪,我还想要一杯果汁”。



妈妈问“刚刚妈妈帮你要的那杯呢?”

小男孩说“喝完了,我还想再喝一杯”

“那等会儿空姐过来了,你自己跟她说”妈妈这么回答。

“你帮我跟她说嘛。”

“我不说,又不是我要喝,是你要喝。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自己跟别人说。”

“我不要嘛,你帮我说嘛。”



那叫过来我不会给你喝的,我自己叫的我自己喝,要喝谁去跟空姐说。

这时候一位空姐正好经过我们,那个妈妈说:

“哎美女,他有话跟你讲”指着这个身边的小男孩。

空乘停下来,微笑着看着萌萌的,有点怯怯的小男孩,等着他开口说话。


但小男孩马上把脸转向了另一边。

他妈妈急着压低声音说,哎,快点啊,你要什么快说啊。

小男孩依然不吭声。

空乘大概见过不少这样的情形,笑了笑,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男孩被扣在自己肚子上的安全带吸引了,

忘记了果汁的事,开始认真研究起座位上的安全带来。

玩了半饷,就这样安静了十几分钟,这时她妈妈,拿起她自己杯子里还剩下的半杯果汁喝起来,边喝边说“啊,果汁好好喝啊”。一经提醒,小男孩又想起这茬儿了,说,我也要喝。


他妈妈又说:

“这是我自己的果汁,你要想喝,你自己去找姐姐说啊。”

接下来,他们又反复了一轮跟上面差不多的对话。

到了最后,飞机起飞又落地,

小男孩始终都没有如他妈妈所期待的,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敢的开口去找乘务员要一杯自己心心念念的果汁。


我一直观察着这个过程,看着这个妈妈是如此锲而不舍的希望自己4岁多的孩子马上就学会一种重要的品质“独立”,我猜她应该是个有学习意识的妈妈,了解到教育孩子要减少过度干预,减少代劳孩子的自主行动的机会,不要溺爱…


但是她却在这个过程太过于执着培养孩子,而忘记了爱孩子,她忽略了那一刻孩子当下的感受以及更真实的渴望,基于某些愿意,这个孩子有些害羞,而且显然对和陌生人说话要东西这件事有些害怕。


但这个妈妈却非常执着的坚持孩子必须学会:



“自  己  的  事  情  自  己  做!!”



于是各种讲道理,不停的一遍又一遍的敦促对方,

甚至不惜诱惑(在孩子已经忘记的时候,拿自己的果汁勾引),

在撩起孩子的渴望时,又断然拒绝。

这个妈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孩子学会独立。

把一次母子坐飞机的亲密时光,变成了一场和孩子斗智斗勇的博弈战斗。

于是,这一刻:

支持没有了,

帮助没有了,

爱也没有了。




02



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很多父母都把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变成了各种思想教育的课堂,只要抓住一点点契机就都迫不及待的想要教育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影院看电影,是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到其中一幕,少年派在海上漂行了好久,又饿又渴疲惫不堪,终于他遇上了一个小岛,当他爬上小岛后,就扯起土里的植物,把根拔出来,狼吞虎咽的啃起来…


就在这时,我听到后面一个义正言辞的女人的声音:

“你看看人家,什么都吃,你总是那么挑食,好好跟别人学学!”


当时电影院的人不多,而且这个声音也很大,几乎全场人都听到了,大家都笑了,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回头张望,想去看看那个时刻惦记教育孩子的妈妈和那莫名其妙躺枪的孩子。


电影散场后,我特地留意了那对母子俩,小伙子大概十一二岁的样子,电影一散场,他就跑的飞快,只见那妈妈在后面一溜小跑,嘴里还嚷嚷着“你慢点儿啊,等等我。”


很多父母养孩子,养着养着就养出个仇人来了,或者和孩子渐行渐远,哪怕在同一个屋檐下,孩子也是宁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也不愿多和父母说上半句话。


当孩子不再愿意对父母敞开,或者不再愿意和父母玩耍,宁可去找同学玩或者和电脑玩,其实只有一个原因,他们的父母实在是太不好玩了。

刻板、教条而且随时准备着改造自己的孩子。


每次在课程中讲,“在关系中,越抗拒越持续,而接纳是所有改变的基础”

这个部分时,最容易被问到的问题就是:

如果我真的接纳孩子,

允许TA吃零食/打游戏/看电视,

万一TA更有恃无恐无法无天变本加厉怎么办?

虽然我有时候也很想说,说的好像你管了,你孩子就不无法无天变本加厉了似的。

当然我不能这么说,这样太简单粗暴了,有失我睿智专业的导师风范。

所以我会告诉你: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

而且每种经历都是有必要体验的。

比如孩子喜欢吃零食,

那父母希望孩子学习到“节制”这种能力,

那么必须有充分被满足的体验才能真正做到。

一个人要学会对一种事物收放自如,

拿得起放得下,必须要有个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他放下的时候,

心里是笃定的知道自己想拿起随时都能拿起来,那么自然就能轻松放下。

对成年人来说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信任,

而对孩子来说则是对自己的环境有信任。






03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丰盛的,可以随时被满足的,那么TA自然会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来做决定,吃饱了吃够了吃腻了,身体满足了就不吃了。


但是如果父母始终让孩子处在匮乏里,严格管控,那么孩子就永远在一种“怎么也不够”的感觉里,于是一旦有机会就会“报复性反弹”。


不管是什么,父母要做的是通过这些行为线索看到孩子背后的心灵需要,加以满足给出支持。

而不是死死盯着行为,以为只要改变行为就什么都好了。

甚至不惜为了管控行为而破坏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行为是结果,是看的见的想法

在行为之前在精神层面必定是出现了问题,

精神世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



「情绪的问题」

焦虑、不安、恐惧、匮乏…

「信念的问题」

世界是不安全的,我喜欢的东西都没那么容易得到,生活都是不容易的/艰辛的

「有自我认同的问题」

我是个没用的人,我是不值得被爱的人,我很笨、我是多余的人、我做什么都会失败…





04


量子物理学有个很经典的发现“被观察的对象会被观察者所影响”,对应亲子关系的心理学的语言说“孩子都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确实会按照养育者所观察到的样子发展,包括也会朝着养育者担心的样子发展,因为担心本身就是一种假设,所有的假设也都代表了一种立场,也是一种观察视角。


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对立关系事实上一开始注定了,因为父母早在孩子的人格尚未建立之前,就已经用自己的担心锁定了他们彼此之前的关系模式。


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最好的陪伴里一定有信任和平等。

作为父母总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说教或时刻试图掌控孩子,除了会让给孩子厌烦,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那些原本可以和孩子创造美好亲密时刻的瞬间。

在童年,孩子所拥有的这些和父母在一起的亲密幸福时刻都会变成让他们自信,以及建立和这个世界良好关系的基石和养料。

而这才是教育里最重要的内核!

推荐阅读

好好爱你的孩子,别让他未来做父母的路,像你一样坎坷崎岖(深度好文)!

吴立新导师《疗愈重生工作坊》,还你更好的自己!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