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酱油哥张夫子
凌晨聊教育,晚上侃经济,助你意识觉醒,身体先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叙事啰嗦的《白鲸》,为何能成为文学经典? ·  4 天前  
左岸读书  ·  你要的松弛感在一尺天堂里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酱油哥张夫子

读硕读博的反噬

酱油哥张夫子  · 公众号  · 读书  · 2024-09-13 23:58

正文

有读者对夫子的行为疑惑。


你总是鼓动大家提升学历,去读硕读博,这事儿难道就光有好处没坏处吗?


“坏处”确实有,今天咱就专门聊聊读硕读博的反噬。


夫子就亲身经历过读硕的“坏处”。


十多年前,夫子在读研期间,南下广州找工作,进了一家知名的雅思培训机构。


这家机构曾经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又私有化退市。


当时面试夫子的是这家机构的全国总裁和华南区校长。


夫子面试的岗位是市场,当时硕士在读的身份带给了夫子不小的“尴尬”,机构纠结于夫子的学历。


这份工作主要内容就是跑学校、跑市场,可以说对于经验要求远大于学历。


哪怕当时会开车这一项技能,都比夫子的本科学历和在读硕士要重要的多。


最后还是入了职,深入接触了工作之后才明白,就当时的岗位而言,如果是本科加三年的工作经验,要远比夫子的在读硕士实用的多。


哪怕你是硕士,你也照样会遭遇“工资惩罚”,意思就是市场化的用人单位并不会为你这段教育经历买单。


给你开具的工资只能向本科看齐。


其实,对于高学历,除了“工资惩罚”,还有“选择惩罚”。


有读者提议,在中国能够卷到博士的群体,只要能放下身段,不管是搞培训,还是进民办学校,薪酬都不会太差。


读博的动机决定就业的目的。


夫子接触了这么多的博士和在读博士,绝大多数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进高校。


当然,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博士的路径依赖。


读博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破高校的门槛。


尤其是对于广大文科博士而言,高校可以说是已经最好的职业选择。


毕竟,如果自身没有啥核心竞争力,很难有市场化的机构来买单。


没有哪个博士一上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直接进民办中小学拿高薪,也许有,但并不占主流。


就读博来说,绝大部分人并非出自个人意愿,而是被内卷生生逼出来的。


夫子认识那么多读博的朋友,大部分不是因为热爱学习热爱研究,高校引进人才的门槛抬高了,不得不读。


读博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供需问题。


你只有读博了,才能破掉高校的引人门槛,才能去高校“套利”。


当然,随着求职博士的不断增多,学校又会有一些新的要求。


比如要求你有博士后的进站经历,你有多少篇核心文章,你有多少项重大课题。


博士攻读和博士所处的环境,严格意义上来说,完全脱离市场竞争。


你让一个没有经历过任何市场竞争的博士放下身段去搞钱,既不现实也很困难。


绝大多数博士一毕业就已经三十岁左右,面临工作、结婚、生娃,甚至非升即走等一系列的选择和挑战。


选择读博本身也是一种机会的放弃和选择,这也是个人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恰恰会反噬自身。


主动逃离内卷,降级选择其他工作机会的博士也有。


但往往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就比如最近网上那些“卷入”民办高校的清北复交浙的博士。


当然,随着博士内卷的蔓延,未来在高校慢慢失去了“套利”空间,读博的需求也就逐渐趋于理性。


就当前而言,大部分博士没得选,想要进高校,哪怕反噬,也只能在读博这条赛道拼命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