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艾菲的理想
我是艾菲,深度思考者、全球认证优势教练 & 个人成长教练。与我一起,探索蓬勃丰盈的人生,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这是一个可能会改变你人生的公号,欢迎你的到来,期待与你的共同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2025北京以旧换新补贴参与企业名单汇总! ·  昨天  
最爱大北京  ·  赞了!北京5条地铁新线最新消息! ·  昨天  
LeaderCareer  ·  LSE ... ·  2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这店,终于开到朝阳了! ·  3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提前约!北京情人节活动攻略来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艾菲的理想

如何荒废你的2025年?(新版)

艾菲的理想  · 公众号  ·  · 2025-01-15 12:33

正文

艾菲的理想 - 三大写作原则


3大原则:

1、深度: 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2、实战:方法论均已经过 实践验证

3、高维:站在 更高维度上思考一切

艾菲的 347 篇原创文章

标签:深度思考



查理·芒格曾在哈佛高中毕业典礼上做过一次非常经典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如何获得痛苦?”


这个演讲题目出人意料,当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快乐、成功的时候,芒格却在跟我们讲“如何获得痛苦?”


为什么?


因为只有知道了自己不想过怎样的生活,才能想尽办法避免它。同样,也只有知道了做哪些事会让我们走向痛苦,我们才能成功的绕开它。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在新年伊始逆向思考:想一想,荒废2025年的最好方法都有哪些?


从而,更有效的避免它。



第1种荒废之法

“我不行”



很多人,什么事都没开始做呢,就已经被头脑里发出的“我不行”的声音弄得走不了路了。


一方面,他们很想突破现在的状态,因为现状让他痛苦,或没有价值感。然而,另一方面,从他们的头脑又会时不时的传来“我不行”的声音。


于是,每次到了需要迈出关键一步或“临门一脚”的时候,他们就退缩了。


“我不行”的声音,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来自头脑的思维边界。


思维边界的意思是: 它不是真实的边界,它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但它感觉起来却跟真的边界一样。


仿佛你只要迈出一步,就会被它绊倒,狠狠的摔上一跤。


那么,这种“我不行”的声音和思维边界,如果一直存在于你的头脑中,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方面,它会严重阻碍你的个人成长。


你虽然无法肉眼看见这些思维边界,但实际上,它们就是把你困在原地的无形绳索。


当你认定“我不行”的时候,你会很自然的放弃尝试新事物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非常适合你。与此同时,你的潜力也失去了绽放的可能。


另一方面,这种“我不行”的声音也会逐步消磨你的自信心,带你进入负向循环。


在每次面对挑战或做出决策前,你首先会被这个念头吓住,即便硬着头皮去做,只要你在过程中稍微遇到一点儿不顺,就会进一步印证你的“我不行”的想法,长此以往,你越来越不敢展现自我,做决策也越来越畏畏缩缩。


但其实,从头脑中传来的“我不行”的声音,并不能代表你的真实情况,为什么这样说?


1)它忽视了人的可塑性


曾经的失败或“不行”,只是在那个具体情境下,那个具体时间里的结果,它可能是多个因素造成的,并不仅仅是你的缘故。


相反,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成长和改变潜力。


当你说 “我不行”的时候,就等于是给自我发展上了一把锁,把自己的当下以及未来的可能锁在了过去,把你在过去某个时刻或某几个时刻的失败等同于当下以及未来的可能。


2)它会让你受困于消极的自我预言


当你相信“我不行”时,你就等于是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


当你的大脑接收到这个信号后,就会不自觉的降低渴望程度、努力程度、自信程度,因为内心已经预设了失败的结局,就算再努力也是没有希望的。


3)它会让你忽略自己过往成功的经验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挫败与困难上,却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攻克过不少的难题,跨越过不少的困难,达成过不少的成就。


那么,每次当你想要做点什么的时候,如果总有“我不行”的念头涌现,你又可以做点什么呢?


当你被思维边界限制牢牢困住的时候,直接突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你可以通过借助系统性力量 (比如:家人、朋友、老师、优质陪跑类课程、长期教练等) 重塑自己的信心,通过一步步的具体行动与努力,拿到一点一点的成果,之后就能把“我不行”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转化为“我可以”。




第2种荒废之法

害怕决策/停留在犹豫中



害怕做决策,一直停留在犹豫中,会让人长时间的处在内耗中。


因为,反复纠结、权衡各种选项,大脑会不停运转,精神也会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小到晚餐吃什么,大到职业转型怎么选,大量的犹豫会把一个人的心力切碎,让人疲惫不堪,还没付诸行动,就已身心俱疲,于是,做其他事也难以集中精力。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内耗纠结,就很难在行动上有所作为,从而就变成了“活在头脑中的人”。


事实上,我们的成长往往需要在实践中纠错,而不是在头脑中纠错。


持续的犹豫、难以做决策,都会让你无法进入实践去纠错,于是就会错过很多宝贵的机会。


同时,当一个人长时间处在犹豫状态,也很容易催生焦虑、懊恼、自我怀疑等情绪。看着身边人果敢行动、收获成果,自己却困在选择困境,会不断质疑自身能力,情绪愈发低落消极,陷入恶性循环,生活幸福感也大打折扣。


可是,为什么有人总是害怕决策,或停留在犹豫中呢?


可能的原因1:低自尊与自我怀疑


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习惯自我贬低,依赖他人意见。觉得自己见识、经验、智慧都不足,独立决策时充满不安,更倾向听从他人安排,逃避自主抉择的责任,把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归咎于他人,以此维护脆弱的自我价值感。


就像学生选专业,自己兴趣明确,却因他人几句质疑,就不敢坚持想法。


可能的原因2:判断力比较弱


当下信息爆炸时代,做决策前能搜集海量资料,本意是辅助判断,却适得其反。过多资讯涌入大脑,让人难以厘清关键要素,在繁杂数据、观点里迷失,越发觉得每个决策都危机四伏,愈发难以抉择。


看似是信息过载,其本质还是自己的判断力比较弱,因此无法抓住判断的关键与核心,也就无法做出决策与选择。


可能的原因3:完美主义的倾向


如果你渴求做出毫无瑕疵的选择,那么你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选项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其实是想多了,因为没有哪个选择是完美的。


可能的原因4:对不确定性的畏惧


决策意味着踏入未知,因为结果模糊不清,会极大刺激那些对不确定性畏惧明显的人。为了驱散自己的焦虑感,于是就不断推迟决定时间,陷入长久的纠结循环,试图从不确定中捞出一丝确定才敢行动。


害怕决策,本质是把人生的主动权拱手让人。


那么,如果你是这种情况,又该如何改变呢?


1、接纳不确定性


因为不确定性也代表着可能性,人生就是要去活出更丰富、更高阶的可能性的,一旦你畏惧不确定性,就等于失去了活出可能性的机会。


2、改变思维模式


摒弃过度求全的观念,不要预设一个决策必须十全十美。采用成长型思维,视决策为成长契机,即便结果不理想,也能收获成长。


比如:虽然选择了不适合的健身课,却借此认识了一项新的运动,拓展了兴趣。


更何况,即使做出的选择不是最理想的,你也可以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3、限时决策


为避免无休止纠结,要给自己的决策设定时间范围,闹钟一响,必须做出选择。


比如:求职面试收到多个offer,规定自己一周之内综合考量确定,倒逼思维快速运转。


4、提升自己的能力、见识与判断力


当你的能力、见识和判断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你会发现决策也会变得容易很多。


最后,对于这一类读者,我想送一句雷军的话给你: “有机会一定一定要去尝试。因为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



第3种荒废之法

害怕自己的梦想



之前,我遇到了一位来找我做教练的客户,每当我们的话题触及她的“未来愿景”时,她就开始闪躲起来。


她并不是第一个闪躲自己梦想的人,因为梦想对有些人而言,不仅承载着她们心底最深切的渴望,也承载着她们内心同等重量的恐惧。


对她而言,过往失败的经历、外界质疑的声音,或是对自身能力的隐忧,都藏在愿景的暗影里,一旦靠近,焦虑便汹涌袭来。


在我看来,害怕梦想,从本质来说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关键概念,由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后经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进一步完善,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挫折、冲突、焦虑等心理困境时,无意识地采用的一系列心理调适手段,目的是保护自我、减轻痛苦,维持心理平衡。


于是,不看自己的梦想,就等于是启用了自我防御机制, 通过这种防御,她获得了一种表面的安宁与自洽。


但是,对自己梦想的害怕,会给你带来很多你不想要的结果。


  • 首当其冲的后果是:你的内耗会比较严重。


  • 而最大的后果则是:你失去了活出自己原本可能很精彩的人生的可能性。


打个比方,原本你的人生可能是 航空母舰级别 的,但是因为你对自己梦想的害怕,硬生生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 手推车级别 的 - 这个现象,是我观察到的大多数人的人生现象。


同时,也只有极少数人,活出了航空母舰级别,甚至是宇宙飞船级别的人生。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大的,我常常感觉,直到现在我也只开发了自己潜力的一小部分。


所以,在这里,我只想问你一个问题: 当你来到生命的终点,当你在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回首往事的时候,你看到了自己怎样的一生?那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