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变革速度更快、开放程度更高、创新强度更大的时代,唯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
亲爱的读者朋友,来信收悉。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我们进行了一次“青春之声”征文,邀请大家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随后,近千封来信、近千个故事、近千段青春岁月被打开。曾经奋斗的青春,正在奋斗的青春……我们能从这么多青春路过,是一种幸运。
“1999年,我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7月,我来到贵州贫困山区当了两年的乡村支教老师。”两年的支教经历,把最好的岁月留给了志愿服务、留给了期待读书的娃们,找寻向下生长的力量。
“十多年来,最让我感到自豪的不是取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在青春期孩子的影响下汲取了很多成长能量。”十余年的教学生涯,满是孩子们的成长喜怒,聆听拔节的声音,心不老、人不老。
“我至今仍记得课本上关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的蘑菇云图片。大学毕业后,我有幸成为核工业队伍中的一员。”十余载念念不忘,将求知的印记刻成人生的痕迹,心若在、梦就在。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奋斗时的艰难求索、追梦时的激情燃烧、坚守时的踏实肯干,构成了青春之声的主旋律。重读这些青春故事,感动之余,更能感受“时间的分量”。从年少到成熟、从求知到求职、从书屋到社会、从现实到记忆,就像一段滚动的时间轴,青春是播送的片段,也是美妙的篇章。不管年龄、不论职业、不分领域,承载青春、沉淀青春的是时间,书写青春、穿越青春的还是时间。每个人的前进与坎坷、成长与挫折、欢笑与哭泣,都是时间的馈赠,读懂了时间也就读懂了青春内涵。
以青春的名义重新审视时间的意义,不虚度、不涣散,才不会错过美好。翻译家许渊冲心里住着两个“人”,一个说“现在挺好的,安于现状就是最好的选择”,另一个说“人活一世不容易,要珍惜唯一一次生命”。十足的“内心戏”在很多人身上出现过:漫无目的的颓废还是计划清晰的行事,什么都不想干还是遇事积极向前,“感觉身体被掏空”还是处处充满正能量?一段时间以来,“丧”成为流行词,自嘲与戏谑中,放大了无力、无趣与无奈。一旦让假调侃成了真虚无、假宣泄成了真颓废,时间不经意间在指尖溜走,生活难免失去意义。多了无所谓,少了认真对待;多了爱谁谁,少了严肃靠谱,可能会让一段无精打采的生活演绎成不痛不痒的青春。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我们虽然没经历国破山河的岁月,无需站出来、现身去;虽然不是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大国小家,无需吃着苦、盼着甜,但是我们处在一个变革速度更快、开放程度更高、创新强度更大的时代。唯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成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也才能真正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顾青春岁月:“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只争朝夕才能昂扬前行,不被开拓的时间终将长满荒草而掩埋人生。每个人的青春乃至人生,都烙有时间刻度,不管坦途还是陡坡,无论平川亦或险滩,只要迈稳步子跨过去,就是为别样精彩多写了一笔;只要甘做“时间的朋友”,就能伸展生命的长度,让青春不老、奋斗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