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历史不断证明,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就拿教育中整本书阅读来说吧,无论是教师、教育研究者,还是绝大多数家长,都相信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价值。也因此,从2017年开始的教材改革,赋予了整本书阅读前所未有的地位。
但在大部分语文课堂上,不仅留给整本书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更糟糕的是,死板的阅读要求反而让一些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兴味索然,甚至望而生畏。
对于真正的语文学习,再怎么强调整本书阅读也不过分。
尤其在电子化浪潮的冲击下,短视频和粗陋的信息资讯扭曲着孩子们的心智,持久的整本书阅读反而成为对抗的一种可能。在沉浸的阅读体验中,孩子的专注力得以生长,进而成为越来越牢固的习惯。而一本完整的书籍所能提供的丰富思考和对话也在持续地发出邀约:让你的头脑流动起来吧,想象另外一种可能;如果是你,会如何回应,会作何判断?你也是这样的观点吗?你的生活也有类似的故事吗?
更重要的一点,许多连贯的整本书,无论是叙事性作品,还是论述性著作,都在渴望这样一种能力:在走向最后的目的地之前,在故事的后续发展或结论出现之前,请对自己的判断保持谨慎。善与恶可能是一种伪装;人性的发展与改变值得期待;思考的相对辩证也许会走向反面,所以不要急于妄下结论。一些思想家将这样的能力称为悬置,卡尔维诺则在自己的虚构故事中将之设计为某种距离。在任何一个时代,这样的能力都如此珍贵,因为它让我们对偏见和流言保持警惕,也让我们在面对极端和激进的观念行为时保持克制。
当然,并非只有整本书具有这样的作用,但它无疑是更便利的一种选择,因为它在我们的教育历程中获得了持久的认可,也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中国当下的教育系统中,它就是被困住了。可能是考试的评价方式与整本书阅读赖以生成的开放和自由相抵触;可能是权威式的教学观念抹杀了阅读的乐趣,也可能是大部分教师本身便生长于阅读匮乏的年代。无论如何,整本书阅读没有在大多数学校教育中接收到阳光和雨露,反而在沙尘的摧残下渐渐枯萎了。
但校内失落的阅读,我们也许可以在校外的课堂上重新唤醒。这正是我设计这次课内整本书阅读的初衷: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来对抗也已成形的困境。也因此,我特别选择了课内的整本书阅读,一方面希望改善他们和这些伟大作品的关系,同时也努力靠近那无可逃避的测验与考试。如果你对学校的阅读教学感到不满,不妨尝试一下我们的课外课。
在这次课程中,我们选择了五本书,共计十二课时。
其中《童年》是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必读书目,《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为六下的必读作品,《骆驼祥子》出现在七下,《呼兰河传》则属于课内作家推荐阅读。《童年》《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及《呼兰河传》的主人公都是孩子。他们在时而单纯时而险恶的经验中慢慢长大。《鲁滨逊漂流记》是一个非常遭遇的冒险故事。但在陌生的世界建立秩序与信心,却仿佛是孩子步入成人世界的象征。但无论怀着怎样美好的期待,成人世界却也意味着直面社会的风险。当社会的恶足够强大时,悲剧往往是最可能的结果。这正是《骆驼祥子》的故事。从这个角度切入,“长大成人”便成为了我们这次课程的主题。
这次课程并不关心知识点的记忆。相反,
它关心阅读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被称作“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如何走向作品深处。
当然,开放是一切阅读保持下去的动力。无论是在提问还是在讨论中,这次课程将会充分尊重学生的声音。我始终相信,在阅读中最重要的不是对与错,而是与作品发生对话的可能。
在课堂讨论之外,写作也会成为一种选择。考虑到学业压力不同,写作并非课堂的必要组成。
但在每本书的课程中间,我们都会布置一个和这本书有关的写作任务。如果你愿意,这样的写作会成为走进作品的又一次机会,也会让你最大程度地感知到作品的文字风格。
所谓的读写结合,所期待的正是这样一种效果。
现在下单可享早鸟价200元优惠!
点击图片,查看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