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菜可以预制,那人呢?丨睡前聊一会儿 ·  7 小时前  
CHINADAILY  ·  Life丨Staging a ... ·  3 天前  
CHINADAILY  ·  Top News丨200 telecom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思考自己会让你变得更好吗?还是更迷惑?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8-01-19 20:28

正文

我在 Momself 做的课 《洞悉相处之道》 已经播完了。直到现在还不断收到反馈,很多人告诉我他们的改变。请允许我自恋一下:这真是一门好课!有料有趣的课有很多,干货比我多的老师比比皆是。 但我的课不一样

这门课里,我不只是在介绍心理学知识。我学过十五年心理学,学过很多复杂的知识。但是回到生活里,最管用的,还是最基本的常识。

很多人学习心理学是为了帮助自己,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但他们想得越多,有时候,离帮助自己的目标就越远。有些人甚至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像是打了一个结,把自己给绕进去了,越缠越紧。比如说,一个人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有问题,他又改不了。他想接纳自己,又做不到。他继续反思,又发现「不能接纳自己的问题」这一点也有问题。这让他更不能接纳,而且进入了一个递归。说得简单一点:他一边想爱自己,一边又 diss 自己。他把自己绕进去了。

这时候,需要「跳出来」的那么一下。

跳那一下靠的是什么呢?拿我做心理咨询举例吧。我们假设有一位大学生,学习压力很大,跟心理咨询师聊,就聊到了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即使他在全国最好的大学,即使所有人都知道这里高手如云,即使父母表面也说:「不用在意名次,尽力就好」,但他们还是很看重孩子的名次。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形。这时候,一种应对方式是自我反思:成绩排名可以怎么提高?自己在哪里还有潜力?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这一反思,就想到了 N 方面的问题,对应 M 种解决办法,关于学习策略,关于情绪管理,关于自控,关于日程,关于考场心态……他不断提升自己,来缓解现在的压力。

而另一种应对方式,作为旁观者,你也不难猜到——

跟父母摊牌,告诉他们:「我做不到。」

第一种应对方式是时代的主流。我相信,大多数人会优先考虑这种方式。我把它笼统地叫做「学习」。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技巧,还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它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它存在一个理论上的极限。那些能通过学习解决的问题,一个个都解决了,岁月沉淀,就只剩下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具体地说,你通过学习,小学可以考第一名,初中去一个市重点,努努力,全市前十名。高中去一个省重点,再努努力,全省前一百名。这就可以上很好的大学了。上大学以后呢?还能保证自己名列前茅吗?研究生呢?

你再怎么努力,总是有一个极限的。

遇到极限怎么办呢?没关系啊。这个世界上多的是人,没考过第一,恐怕都没有进过前一百,早早认清了自己的极限,坦然地陪父母和其他朋友一起吐槽:「我就不是一个读书的材料!」不妨碍他们这辈子可以活得很幸福(甚至不妨碍他们很成功,很有钱)。对吧?没有人规定,人生只有一条路可走。

只是需要找一个安放自己的位置。

但是你知道吗,作为旁观者,认清这一点很容易。换到自己身上,很多人就做不到。他们会说:「我的情况不一样,我还没到自己的极限。现在成绩不好,主要是自己不够努力,每天打游戏……」他相信自己还有潜力。

这时候他们就面临一个选择,是选择继续跟自己较劲,修行之路漫漫,还是选择把目光从自己身上投出来,厚着脸皮对父母说:「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有没有权利做我自己?」——「父母」当然只是一个符号,它代表了系统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权威,例如体制,例如市场,例如主流的评价体系。

我跟很多人举过我「治疗拖延症」的例子。一个人来了,说:我有拖延症,计划夏天要写完的论文,拖到冬天了都没动笔,你帮我治一治?我问他:论文是谁要求的?他说:导师要求的。我问:拖下去有什么后果?他说:拖下去要影响毕业。我问:如果毕业延期,谁会比较在乎?他说:导师在乎。

既然有人在乎,事情就好办了。我问:你拖了半年,导师什么反应?他说:我导师很 nice ,从来不说什么,关键我自己过不去,我觉得这是我的问题,心理问题。我告诉他:不是你的心理问题,这是你导师的管理问题。

我会请这个学生的导师一起过来。

我问导师:这个学生很拖,你知道吗?

(假设导师知道)

他觉得他再拖下去,会延期毕业,是真的吗?

(假设是真的)

可他说你对这件事没有反应?你那么淡定,那你是怎么考虑他延期的可能?他觉得你是在乎的,可你要是真的在乎,你怎么管得这么松?

也许他会告诉我,他对此另有想法。

譬如说,他可能发现这个学生的兴趣根本不在科研上,本来就不急着毕业。或者,他见过的学生多了,他知道这个学生最后无论如何都是会写完的。或者,这个学生毕业的条件已经满足了,只是在拖延其它任务。又或者,他完全不在乎学生能否按期毕业:「多延一年,在我这里多干点活也挺好」。也有可能,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管理(但除非他是一个新老师,这种可能性很低)。

如果这个学生在旁边(我常常会安排让他们在一起咨询),他会被这些问题吓得瞠目结舌。他从来没想过,事情还有这么一套分析思路。我没有去触碰他的内心,他的童年阴影,也不教他如何自我管理,如何提高效率。说得简单一点,这件事根本不怪他,因为我 根本没有寄希望于「他」是一个特别的人 。我把导师请来,有时把父母请来,或者还会请别人,向他们提问,是基于这样一个朴素的信念:这件事跟「他」的关系不大,系统自然会找到安置「他」的方式。

导师说:「我知道他拖,我不在乎他延期。」

父母说:「他拖,我们就多养他两年。」

女朋友说:「他晚一点毕业,我们正好晚一点结婚。」

实习单位的老板说:「他拿不拿毕业证都无所谓。」

我的朋友阿春有名言:人家什么傻逼没见过,又不差你一个。套用这句话,这个系统如此之大,什么拖延症没有见过,又不差你一个。

这种「治疗」的思路,叫系统治疗。

我做 《洞悉相处之道》 这门课,是在用生活中的各种例子,拆解这套思路:孩子不学习,父母是怎么管的?女朋友性子作,男朋友又会怎么做?婆婆极品,媳妇在惯着她吗?老板做了愚蠢的决定,下属会反抗还是遵行?

这是一种不同的学习,我觉得,跟传统的「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它强调对关系的洞察,而不是对个体的反思。前几天我接受了一个采访,问我对那些「不上进」的男士的看法。记者问我:你觉得为什么那些人不上进?他们是原生家庭有问题吗?还是骨子里的男尊女卑?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我说:我不知道原因,我只知道有人在替他们买单。

记者问:你是说他们的老婆很辛苦?

我说:是的。

记者说:对啊,家里总得有人赚钱吧。她很快地略过了这里,又问:问题是这些男性该怎么培养自己的上进心呢?你有什么管用的方法?

我想,最初的方法就是学习吧。去分析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模式,早期记忆,到达自己的无意识。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不断地思考啊思考,也许有的人真的就顿悟了,改造了,脱胎换骨。不过总是有一些人做不到,甚至越思考越糊涂。这时候,也许就要用一点系统治疗的思路,说:

「请老婆不要替他们买单了。」

后来那篇文章,没有放上这部分内容。大概记者也觉得这实在是太普通不过的常识了。重点是怎么改变这个人,而不是说他就是这样,其他人要怎么对他。——老公不靠谱,老婆要给他点颜色,这道理有谁不知道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