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去世后,妈妈陷入深深的自责。
妈妈是花最多时间照顾他的人,但外公在医院去世的那天,妈妈恰好有事回家了,她从电话里得知外公去世的消息。
一场繁杂的葬礼仪式过后,家里没人再提起外公。我偶尔问起外公生前的一些事,妈妈总会哭,她会一遍遍给我讲外公去世当天的场景,最后总是那句:「哎,我那天为啥要回家呢,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外公生前已经不能自理,妈妈照顾了三年,但最后一刻的「缺席」,却让她一直不能原谅自己。
那个时候我不能理解妈妈的反应,总觉得她没必要责怪自己。如今我才意识到,外公的离世可能给妈妈造成了一些创伤。除了悲伤,她还有很多复杂的情绪没有好好得到处理。
我们的文化里忌讳谈论负面感受,亲人去世后人们往往花大量的精力准备仪式,却回避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们也不知道怎么面对别人的悲伤,所以常常说「节哀顺变」,或者把一切交给时间。
实际上,「丧失」其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体验,悲伤是最常见的,但还会掺杂着愤怒,内疚,迷茫,无意义感……它还很有可能留下心理创伤,很多人被困住许多年,没办法走出来。
之前我们曾发起征集,请大家分享,彻底失去一个重要的人,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都会经历什么。
今天,我们就先从谈论这种较少被提及的感受开始,邀请大家一起进入和了解哀伤。
「悲伤和痛」是丧失最核心的体验,有时候还会伴随着自责@朱女士
去年,一起共同生活过 25 年的前夫,我女儿的爸爸因病过世了。这是我五十多年的人生中第一次经历亲人的离世,我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眼见着他一点一点离开我,很难承受。他已经失去了意识,但当我跟他讲话告别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我心中巨大的恐惧和悲伤让我喘不上气来。我都无法站立。
@匿名
我觉得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明白我失去爸爸的痛苦,对爸爸的想念在我的生活中无孔不入,让我对时间季节变的混乱。当我们正常生活的时候,似乎感受不到什么特殊或者不同,因为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是相对运动的状态,直到亲人的突然死亡,让我意识到原来正常的世界突然停止缺失了一块。
原来一切的奇迹和努力都没有用,死亡是那么残忍,永远失去一个人是那么绝望,永远都不会有机会在叫爸爸的时候听到那个熟悉的回应,这种感受是那么难以用语言形容。
@匿名
我失去了一个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孩子的孩子。属于意外,但当自己感知到一个生命体的存在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内心升起了很多的憧憬、怜爱、母爱、最最最柔软的那些东西都被召唤起来了。
但是失去 ta,让我非常非常不舍,非常非常自责,一直生活在自责中,这些自责藏的很深很深,对自己整个人产生了怀疑,以至于抑郁了很久……从无法接受到麻木对待自己的内心感受,封闭自己好多年,对人也不怎么信任。印象深刻的是自己歇斯底里的哭,很绝望,很害怕。好像自己被全世界抛弃,没有任何人爱我,觉得自己非常非常渺小,孤独。
@匿名
我的未婚夫自杀了。无尽的自责,我不知道他怎么了,他传递给我的信号我没有接收到,我还跟他吵架,我觉得自己不配活着。每天睡不着,半夜总是醒,早晨醒来不知道这一天如何继续。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刺痛我。前所未有的孤独,开始做咨询,我不停地责怪我们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反复经历这个过程,始终想不明白为何他会离我而去。十分想念他,觉得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和他一样好的人。
@祁霄旋
姥姥四年前去世的时候,我先是震惊,然后感到的是一种极度的痛苦。那天晚上我哭了很久,哭的脑袋发蒙还发疼,心脏也跟着一起疼。但是我没有任何机会去处理情绪,因为那个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只能选择把情绪都咽下去。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惧怕医院,我害怕任何一个人去医院,听到有人去医院我就会感到一阵钻心的恐惧。不过后来这种情况好了很多。但是我还是很难接受她去世的事实,每当我想起来我总会掉眼泪。
现在我姥爷也去世了,令我惊讶的是我姥爷去世的时候我没什么反应,但是当我到家了之后我就开始背着我爸妈疯狂哭。或许我不是没反应,只是我没反应过来而已。
@钰
我经历了幼时父亲的死亡。父亲是在六一儿童节因意外事故突然离世的。13 岁,我已经知道了死亡的定义,却从未感受过死亡的份量,就失去了最亲近的人。头三天我是痛哭的,我害怕、恐惧,但又必须把所有的无措压在心底里,因为母亲几近哭到晕厥,所以我不能再倒下。但第四天开始我想出去玩儿,想回家,会想玩儿殡仪馆里的电脑,会嬉笑着拍大姨想跟她玩闹。痛苦过于巨大而我终究无法承受,只能开始否认现状。
回家后,日子好像开始逐渐回到正轨,但是我开始变得易怒,急躁,充满了不安全感和攻击性,像一个正常人活着,却又总有一块儿地方隐隐作痛。后面的好多年,我厌世、内耗、多次自残。直到时间逐渐流逝,又经历了大量的心理咨询才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逐渐开始好转。但那时我对死亡和失去的认知,总有一种无力和绝望感。
人们常说「时间会治愈一切」,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适用。事实上,时间可能只会停留在原地,并且从丧失的那一刻开始,生活不再前进,我们被困住了。这个时候,哀伤可能成为「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简称 PGD)。
「延长哀伤障碍」已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以持续性的哀伤反应为核心特征(通常在 6 个月以上)。研究表明:每 10 个丧亲者中大约有一个可能会经历这种长期和功能障碍的哀伤形式。
@Jade
伴侣因车祸意外去世,当时我们认识 8 年,结婚 5 年,孩子 2 岁。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的精神依靠,烦恼时最佳倾诉对象。感受太复杂了,有悲伤,哀恸,自责,内疚,愤怒,抑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已经离开我十年,我依然会在某些时刻感觉那场意外才刚刚发生一样让我深深哀伤。
我一直在接受心理咨询,还做了很多事,跟朋友倾诉,给他写信……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重新认识自己,这场意外引发的情绪海啸还在持续进行中,我体验到很深的痛并成长着。
@一枚兔子
父亲刚刚离世。小时候父母离异,自此分开不在一起生活,我心底一直认为,即使父母离婚,但我仍然有爸爸妈妈,且他们都很爱我,爸爸就像天上的风筝,我们之间有一根无形,若隐若现的线,将彼此相联。这根线是我心底的「防火墙」,是「安全边线」。
父亲被查出恶性肿瘤,无法治愈,但生命周期经过化疗还有一,二年,我接受了疾病的现实,设想了要和爸爸一起做的事,例如照一个全家福,陪伴父亲居住,陪他过一个年,带他远行。但因第一次化疗后,出现了并发症,并在几天之内就抢救无效去世。这个变故太过于突然,让我措手不及,父亲在 ICU 里时,我哭着跟他道歉,说我的后悔,说我的来不及,说我对他深深地爱和眷恋,最后眼睁睁看着父亲断气。
办理完身后事后,我开始情绪低落,时不时的回忆他,想起他爱吃的,他的面容,和他相处的片段,我没有再哭过,但是我也开心不起来,心里总是有淡淡的哀伤,一切都是无声的,我哭不出来,说不出来,只有每天做梦时,好像还在父亲未离世的阶段,记不清的梦,但梦里他还没有走。
我的孩子一岁半,和她全然在一起时,我会失去自己,眼里心里都是她,这时我好像也能忘记我的悲伤,我可以笑,可以开心。但每当我一人时,淡淡的哀伤还是会时不时的侵入,我没有选择和朋友倾诉,也不曾再大哭,就是安安静静的让自己呆着,睡着。情绪起伏不大,像是失去知觉。
处理丧失不意味着一定要放手这段关系,有时候人们会找到一种新的、可持续的方式维持这段关系。
@栗子李子梨
我丧失了一段很重要的关系,她是我的太婆,疫情政策放开的时候去世的。小时候我没有一个特别稳定的成长环境,很早就没有在家生活,最稳定的家人除了父母就是太婆了。
到现在快两年了,但是我每天都会想起她,做梦也经常哭醒,每到这时就非常理解那些相信天堂、地狱、极乐世界的人,但遗憾的是,我不信那些,我知道她就是离开我了。
我知道可能要跟她告别才能更好地生活,但像现在这样我能够正常生活,还能经常想到她,这也挺好的,这样我们的联系也近一点,所以一直不想要告别。我去她房间拿了一把梳子,是小时候我经常用的,也是她用过的,给自己留个记忆。然后还拿了一张她的照片,夹在记事本的夹层里,放在办公桌上。
@阿猫
我的第一只猫,它的名字叫糖糖,是一个金吉拉女孩子。
她对我的意义太大了,我从四五岁开始想养猫,看宠物相关的信息,看宠物医学,研究了十年家人终于肯如我愿。比起像是失去亲人,不如说我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毕竟她陪伴了我整个青春,见证了我所有的成长和转变,我有种失去了唯一的牵挂的感觉,假如她是世界上最美好纯粹的事物,那我的世界从此空了下来。
我至今仍然觉得非常悲伤,我有一个包含她指节骨灰的坠子,我必须带着它,我必须想像早晚有一天我死了就会见到她,她可能在某处等我,也可能已经投胎了,但只要她还在,我们终归会去同一个地方,我就还能继续生活…虽然感觉也像在消磨时间,但起码有了盼头。
我为此脆弱过,无助过,拼命查找各种知识试图开解自己。我看过很多文章,直到我认为,我只能与这种丧失感共存——失去重要的一部份不代表我不能继续好好生活,我仍然可以允许自己感受快乐,但也可以允许自己为她悲痛,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每当我感到悲伤,其实因为我爱她…我想我真的很爱她,我不需要强制这份爱停止下来,我也无法做到。
在哀伤的经历中,人们通常倾向于拒绝和回避。但这种经历是有深度的,它可以让我们感到彻骨的凉意,但也可以带来更清晰的可能性,更大的供养来源,或者潜在的意义感。
@倘若非月
我去年的夏天失去了怀孕 31 周的宝宝。这一年多的时间我经历了每天痛苦几次,用工作麻木自己然后在工作里做出各种莫名其妙的决定,以为自己好了其实一点就着等等的过程。现在我明白,这是必经的过程。
我做了很多拯救自己的事情,比如和同事朋友坦诚的聊这件事,我认为这对我很有帮助,因为被人关心给了我要让自己好起来的原始动力。我还做了一年的心理咨询,庆幸遇到了很好的咨询师,通过和宝宝的对话缓解了对自己的自责,也慢慢开始解决一些深层的情绪问题。还有就是伴侣的支持,感谢老公给我的陪伴理解和开导,很难想象没有他我现在会怎么样。
这件事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孩子的意义,思考我一直以来忽视的很多问题。比如从小到大都要成为最优秀的,不断在父母和社会的规训下生活,按部就班的做感觉对的事,却不知道自己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我开始善待自己,保护心底的声音而不是压制它。
因为当一个人经历了这样极端的痛苦之后,生活里很多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都非常可笑,你会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文雯
我经历过很多「丧失」,外婆、爸爸、爷爷、外公先后去世,今年相恋多年的男友突然提出分开,我们养了 3 年的小猫也不慎从 10 楼坠楼而亡。
在过去很多年里,无论是面对亲人的离世还是其他的分离,我都下意识地选择了与痛苦「隔离」。我记得爸爸突然去世的那天晚上,我在去医院的出租车上浑身发抖,但最终见到遗体却一滴泪都流不出,可又怕会被冠以「不孝」的名号,于是技巧性地挤出眼泪,表演出剧烈的痛苦。但实际上,那份痛苦并没有以这样「作弊」的方式释放出来,而是在后来的时光里不断地蚕食我。
我父母很早就离婚,爸爸去世前的 8 个月我们才重新联系上并尝试读书日住在他那边,还没有来得及展开深入的连接就猝不及防地承受了失去。后来的很多年里,我都没有在任何一个房子里住满 8 个月过,似乎到了那个期限就预感有个很痛苦的事情要发生,但却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感觉到本能的焦虑,这为我的生活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在这之后,我经历的每一次「丧失」,都以深深的压抑作为武器,把锋利的刀口最终面向了自己,直到自己再也无法承受。
有时候深夜回想我的「丧失经历」,忍不住想是否真的有「命运」的存在,而「命运」究竟想要教会我什么?6 月份的时候我终于走进咨询室,也终于开始逐渐地去面对那些深藏在心里的「丧失」。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一遍遍地经历情绪的反扑,异常痛苦,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密密麻麻地钻到脑子里。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要经历这一切?我究竟做错了什么?直到某一天,咨询师和我说:「你知道自己的经历是有些特殊的吗?」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释然了,好像一切水到渠成一般,就放下了,浑身的重担都轻了下来。也许是因为被看见了,也被接纳了,剩下的就该是向命运臣服了。
我想经历「丧失」本身是痛苦的,毋庸置疑,但经历之后的涅槃重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契机?如今的我开始频繁地思考「分离」、「死亡」、「失去」这些议题,也逐渐地在迷茫的人生之旅中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一条独属于我自己的道路。我很清楚地知道,虽然步子走得很慢很慢,但我的确走在了这条道路上——等到自己生出更大的力量,就要将这份力量去带给更多的人。
我在外公去世前曾经录下了一段与他的访谈,将他的人生故事浓缩在短短的视频里。我开始想要更多地去记录下那些「即将离去之人」的故事,希望能够在「丧失」之前再牢牢地抓住些什么——然后等到一切必然发生的时候,再接受人生的无常,好好的放下。
@钰
外公是 93 岁病重去世的,但也算是喜丧。外公是世界上最和蔼温柔的老人,是我非常重要的存在,给了我很多很多的爱。外公藏在农村老家,是最传统的土葬。通过一系列仪式,我们所有人完成了最终的告别,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
下葬完的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人聚在小院里露天烧烤唱歌,好像一切从未发生,但是时不时我们总会觉得门廊前的躺椅上有一个老人还在那儿坐着,拿着烧烤想找他尝几口,却又突然恍惚到这个其实已经不在了。
通过这次葬礼,我完成了一次圆满的告别,连带着之前的一起。而且这次我感受更多的并不是面对死亡的无力,反而是活着的意义。这次的失去,教会了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无论是拥有的亲人,朋友,抑或是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我开始变得平和,变得愿意接受变化,也开始更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是这位老人教会我的最后一课,也是给我最后的爱。
感觉好多了。我给我外公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并给他烧了过去,我从死亡中学到了生命的意义。
▷钰写给外公的信,可向下滑动查看
「写在最后」
看完这些分享,我想起最近经历的一个小小的「丧失」场景:
前阵子回老家,临走前我把一个自己随身携带的娃娃放进行李箱,妹妹的女儿今年两岁半,她也很喜欢那个娃娃。看着娃娃被放进行李箱,拉上拉链,她有点愣住了,好像体会到了些什么,然后趴在妹妹肩膀上哇哇哭了起来。
这是她第一次体验「丧失」的感觉,那种她说不上来是什么但忍不住哭了的情绪,就是「哀伤」。我当时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她,心想,让她感受一下吧,这是一个开始,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里,她还要经历很多很多丧失。
只要有社交、亲密关系、友谊和爱,就会有哀伤。这是我们为爱付出的代价,是承诺的代价,是个体存在以及与他人连接存在的正常的一部分。
但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这些分享让更多朋友知道,当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会悲伤,但不必绝望。
如果你正经历重大的丧失不知该如何应对,或者作为心理咨询师正面对来访的哀伤,向你推荐简单心理 Uni 推出的哀伤治疗课程。
主讲人罗伯特·A·内米耶尔(Robert A. Neimeyer)博士是当代哀伤研究与干预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提出并推广了意义建构的概念,在过去 20 年间对哀伤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简单心理 Uni 特别邀请,研发和讲授了《哀伤与创伤干预专题课》。
点击下方贴片,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更多课程详情👇
我们希望打造出一个了解、学习、应对丧失与哀伤的场域,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见遭受丧失或哀伤困境的来访者、亲人朋友,或是自己深陷其中时,能够实施自助及助人的方式。
本课程以建构主义心理学流派为基础,以重新建构生命意义作为解决哀伤问题、应对哀伤障碍的重要方式。
除了线上视频课之外,我们还设置了丰富的课程配套资源 为你的学习提供充分支持:
如果你对成为一名哀伤咨询师感兴趣,或是想要发展应对哀伤的力量,还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封面及文章配图:《海边的曼彻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