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C交易网
关注IC交易网,网罗IC行业最新资讯,即时收取IC交易网最热搜索型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黄建同学  ·  mark,微调-20250210142341 ·  昨天  
爱可可-爱生活  ·  【[1.2k星] Cloudflare ... ·  昨天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  银行间流动性预计维持中性-银行资负跟踪202 ... ·  昨天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  银行间流动性预计维持中性-银行资负跟踪202 ... ·  昨天  
AI范儿  ·  DeepSeek 平替 99% ... ·  2 天前  
AI范儿  ·  DeepSeek 平替 99% ... ·  2 天前  
宝玉xp  ·  AI 不直接调用工具,程序代码调用 AI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C交易网

本土NAND、DRAM项目陆续投产,但自给自足之路还长

IC交易网  · 公众号  ·  · 2019-09-20 17:17

正文


最近一年以来,全球存储器(主要指NAND和DRAM)市场都是单边下跌趋势,而今年年中发生的东芝工厂停产,日韩贸易争端等变故,现在看也未能扭转强大的市场动能。然而就在以上两件事的影响还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存储器市场正在迎来更大变局,那就是中国厂商的陆续投产。


9月初,专门攻坚NAND的长江存储宣布,他们已经开始量产64层256 Gb TLC 3D NAND闪存。紧随其后,国内主攻DRAM的合肥长鑫也宣布已经投产19nm的8Gb DDR4内存,预计今年年底正式交付。


以上两大存储厂商相继投产,标志着中国正在成长为时间存储市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那么中国厂商加入存储战团之后,以后的市场将会起怎样的变化?中国存储器产业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又有什么障碍需要克服?



NAND:今年的64层只是过渡,尽快达到128层才是阶目标


回顾长江存储的历程,其前身武汉新芯于2006成立,最开始主攻DRAM,但由于研发不顺险些破产,最终靠多方救助才勉力维持。直到2014年,武汉新芯被紫光收购,后者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公司就是现在的长江存储。


长江存储自建立就放弃了DRAM ,转而攻坚相对容易些的NAND。2016年,国家存储器基地最终选中位于武汉的长江存储,一期工程兴建3座3D NAND厂房。2017年,长江存储成功研发出32层NAND。今年,长江存储开始量产64层NAND。


有消息称,在2020年64层NAND产能提升之后,紫光旗下的服务器、存储设备、智能终端等将率先搭载长江存储的NAND。显而易见,来自紫光集团内部的支持,对长江存储初期的推广至关重要。将来,长江存储也可能进入国产智能手机的供应链,这也能够为国内电子产业链的自主化出一份力。


不可否认,长江存储现在能够生产64层NAND是一大成就,并且64层NAND也具有应用价值,但也要看到,三星、SK海力士等厂商的技术水平是96层甚至128层NAND。显然,对于肩负存储器自给化重任的长江存储来说,不能只守住刚打下来的阵地,快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才是真正的目标。


按照长江存储的规划,下一步的96层NAND将只会研发而不量产,再后续的128层NAND才是重头戏,必须在此节点顺利量产。当然,3D NAND最难的点也就在堆叠层数这方面,从64层直接到128层,其研发量产的难度陡增,长江存储需要比以往投入更多,才能克服诸多困难。



DRAM:合肥长鑫宣布已量产DDR4内存


说到合肥长鑫的起源,当时国家存储基地项目最终定于武汉,但作为竞争的落败者,合肥并没有放弃存储产业,反而是投入巨资研发DRAM,由此就有了合肥长鑫这家企业。


根据资料,合肥长鑫是与兆易创新合作,共同开发19nm工艺的DRAM。在去年年底,合肥长鑫已经推出了8Gb DDR4内存样品;今年第三季度,长鑫又推出8Gb LPDDR4内存样品。至于本次宣布的量产,合肥长鑫现在投产的是8Gb DDR4内存,另外用于移动端的低功耗内存也在路上。据之前报道,合肥长鑫在量产初期的产能为2万片/月,后续将不断提升到12.5万片晶圆/月的设计产能。


目前,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厂商的DRAM已经进入10nm制程的阶段,因此合肥长鑫此次量产的产品还是有着代差。不过凭借8Gb DDR4的规格,还是可以用来生产一些内存产品争取市场。下一步,就要看长鑫量产之后的良率如何,并且产能也要尽快提升,如此才能坐稳强敌环伺的阵地。


回顾我国企业发展DRAM的历程,可以说是非常艰辛。当初武汉新芯就是做DRAM不成,陷入破产边缘。而去年主攻利基型DRAM的福建晋华也横遭美国“禁令”,陷入停摆。而长鑫作为硕果仅存的DRAM企业,无疑是肩负重任。



本土存储器产业的影响及其未来


论及本土存储器产业兴起对市场的影响,需要从国内和全球市场两方面评价。首先看国内市场,目前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陆续投产,未来市面上将会有有国产的SSD和内存条等存储产品。不仅如此,国内的手机、电器厂商等也可换用一批国产的存储器。如此一来,国内市场的存储器自给率将会提升。对国产的存储厂商来说,现阶段必须通过市场实践,以积累经验教训,进而为后续提升良率、扩张产能打好基础。


从国际市场的角度看,中国存储存厂商的量产,将大规模扩充市场的供给水平,同时也会对三星、SK海力士等传统存储巨头构成威慑,未来它们将无法再肆意操纵市场。不过反过头来,传统的存储巨头对新兴的国内厂商也不会报以友好,价格战、专利战等都有可能打响,因此本土厂商要准备面对未来的艰难。


总的来看,中国存储厂商能够投入量产确是一大成就,但是对未来的困难也要有所预料。目前,存储器处于跌价周期,而国内存储厂商量产初期势必成本较高,因此扛过初期的亏损至关重要。此外,对于NAND和DRAM制程升级的难度也要做好预期。虽然国产存储器产业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真正实现自给自足的路还很长,日后需要更大的投入才能维持阵地并扩大战果,现在还仅仅是开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