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纸上建筑
有趣的时事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法指引  ·  【镜鉴】副市长杨晓军,搞钱色交易!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前车之鉴:慕尼黑协议是怎么回事? ·  3 天前  
CHINADAILY  ·  蛇舞新春,财源广进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纸上建筑

教授和钟点工成邻居,奋斗半生全交给房价暴涨?

纸上建筑  · 公众号  · 时评  · 2019-11-16 15:54

正文

某论坛上出现一个帖子,称某二线城市 985大学一对中年教授夫妻,斥资700万新购一套地铁口大三居,二手房。乔迁新居之后结识了隔壁同户型一对中年夫妇,朴素谦逊热情有礼,于是互留电话友好相处。

春节时教授家里客人多,打电话给物业想请个钟点工来收拾一下,物业称外地工人都回家了,但是有一个住在本小区的钟点工价格要稍贵一点,教授说无妨然后拿到了电话,没想到一拨号显示为邻家大姐,十分尴尬,只好拜了个年草草结束通话。事后了解到邻居二人为下岗夫妻,目前以钟点工为生,房子是 10多年前花30多万贷款买的。

于是教授夫妻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们花了半生积蓄和钟点工住在了一起?

此贴十分具备焦虑潜质,于是被一些房产大 V热转。评论里众说纷纭,很多网友对教授夫妻的“精英情怀”表示了反感,也提供了一些技术性的解答。

应该说这种情况见怪不怪,很多人身边都在见证。教授夫妻精心挑选的房子当然不差,地铁口、大三居,应该属于比较中心的位置,拥有不错的学区等,像南京、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怎么不得 4/5万一平米,现在就是这行市。

但是如果早在 10多年前,多数二三线城市的房价还没有启动,暴涨主要集中在北上深一线城市,是在经历了2009年楼市“小阳春”之后,才展开了泡沫向全国扩展的大牛市,一批二线城市成为窜天猴明星,连年上台阶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此过程大家都还记忆犹新。

在起跑之前,房价还真就是几千块一平米,下岗夫妻也赶上了,那没办法,很多大城市的老居民也都以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低价买到了市中心的商品房,或者公房私有化等,当时的代价也是工人阶层可以承受的区间。

而教授的情况呢,那肯定是当年的天之骄子,名牌大学毕业任教,落户大城市白手起家,一般得四十多岁才能评上教授,之前都是漫长的清苦生涯,如果在大城市没点根基,可能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去买大房子,不经意间错过了房价低点,最后不得不以半生奋斗的成果来买回这一套代表中产体面的大平层。

怪谁呢,要怪只能怪房价暴涨太快,十几年的涨幅吃掉了他几十年的奋斗,吃得一干二净。

作为高知精英群体,他当然想象应该与下岗工人阶层早就拉开了距离,衣食住行等生活品质应有明显区别,而房产是最主要的实力证明,确实有点难以接受又成了邻居,显得自己的天赋和奋斗有点毫无价值。

而像这样的中产精英家庭,购买大平层之后,消费能力也基本被掏空,甚至还背上了不少贷款,日常生活品质其实跟工人阶层也没高到哪里去,顶多也就吃点有机蔬菜,而不是像国外中产那样拥有房车、小游艇、高尔夫、世界各地旅游度假的惬意人生。

房价暴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贫富阶层之间的实际生活差距,那么这个该有的差距去哪儿呢?这些房车、游艇、高尔夫、环球旅行去哪了呢?当然是收归国有,收归各级地方政府所有。土地财政曾经支撑起半壁江山,以及房产建设流通领域的税收和费用等等,名副其实是 “支柱产业”,买得起房的中产阶级,确实是撑起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呐。

那么有没有别的选择呢?理论上,中产阶层的高收入如果不用来买房,完全支撑得起类似国外中产的潇洒生活,但是多数人不敢这么选择,还是先选房子。居住刚需只是表面的理由,其实不少国外中产一辈子租房潇洒的,真正的原因是连年暴涨把他们涨怕了,他们生怕继续错过,否则再过十年连跟钟点工做邻居的资格都没有。

越涨越买,越买越涨,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没上车的节衣缩食拼命攒钱上车,看着房价涨幅心惊肉跳,已上车的节衣缩食偿还贷款,看着每月房价涨幅还挺开心,这已经成为很多中产精英的典型画像。中坚阶层的人生追求被高度均一化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一元化,甚至是扭曲的一元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