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中國與全球歷史變遷的模式與社會理論
Understanding the Past & Pursuing the Future: Patterns of Chinese and Global Historical Changes and Social Theory
-
作者:
王國斌
新功能介紹
-
譯者:
李立凡
-
出版社: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9/01/23
-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作者致力於『鑑往』如何可以『知來』 這項巨大課題,為往後『全球歷史變遷』歷史書寫可以如何更有啟發性,提供了相當多的洞見與建議。」——邱澎生
「作者首先從長時期的角度來觀察歷史變遷,也就是追溯明清時期到近、現代中國的歷史變遷;從比較史學的方法分析中國與歐洲近代史的發展異同;更重要的是他的著作充滿批判力,尤其是針對以西方中心觀所發展形成的世界史觀與社會科學理論;本書另一至為明顯的特點,就是他企圖聯繫歷史到當代。」——巫仁恕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早期的社會理論大傳統聚焦於近現代歐洲的誕生, 以此當作了解全球歷史變遷的樣板。本書懷疑歐洲的歷史經驗不足為世界其他地區之歷史變遷提供合適的引導,並以中國和歐洲之比較為例,致力分析近代早期世界不同地區的原則和作法之異同,以此建立更相稱的評估方法。
本書觀察中國國家與宗教關係、政治與經濟關係(即財政措施)、國家與工業化關係,探討如何將中國史整合進全球史,掌握到貫通多元地區而形成今日複雜世界的全球連結,以此取代侷限化的歐洲在全球歷史變遷分析中的地位;並透過連結討論「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環境議題,觀察歷史中的行動者之能動性及其運用,是如何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結合多方來源的各種觀念和靈感、構想出他們政治與經濟行動的藍圖。
本書名為「鑑往知來」乃緣於,各種既多元又共享的複雜歷史,其傳承的結果構成了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本書試圖指出一些方法途徑,有益於我們未來面對地緣政治、全球經濟及地球環境上的種種挑戰。
各界推薦
各界聯合重磅推薦
朱元鴻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巫仁恕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邱澎生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何漢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和文凱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歷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鐘月岑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簡介
王國斌(R. Bin Wong)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傑出教授,2004-2016年間擔任該校亞洲研究所創所所長。著述、合著及編著俱豐,包括《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及歐洲經驗的侷限》(China Transformed: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1997)以及與羅森塔爾(Jean-LaurentRosenthal)合著之《分流前後:從政治經濟視角解析中國和歐洲的變遷》(Before and Beyond Divergence: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 and Europe,2011);另有約百篇期刊論文和專書章節出版。作品曾以英、中、日、法、德等多國語言,發表於北美、東亞與歐洲各地。曾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法蘭西學院、中國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及日本京都大學等機構客座訪學。自2009年起,任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客座教授。目前為巴黎經濟學院科學委員會及日本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研究計畫評估委員會之委員。
譯者簡介
李立凡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學士、歷史研究所碩士(近世中國與多元文化組)。現為自由工作者,工作與自學並進。
目錄
序一∣認真比較中西「善治觀」:王國斌先生對「通古今之變」的現代詮釋/邱澎生
序二∣理論的迷思:重新評估近代中國的變遷模式/巫仁恕
第一章∣藉歐洲以外世界各地區之歷史面對全球狀況的複雜與多元
第二章∣國家與宗教
第三章∣財政關係
第四章∣中國、歐洲與世界的工業化
第五章∣將中國歷史整合進全球史
第六章∣人的能動性:利益與信念之表達如何構成我們的政治、經濟及文化
第七章∣界定可行,追求可欲
參考書目
附錄∣「王國斌專題:明清中國與全球史的連結」編案/李卓穎
附錄∣回應一/朱元鴻
附錄∣回應二/鐘月岑
附錄∣回應三/何漢威
附錄∣回應四/和文凱
附錄∣回應五/黃克武
附錄∣王國斌回應/王國斌著,李立凡譯
譯者後記/李立凡
序(节选)
認真比較中西「善治觀」:王國斌先生對「通古今之變」的現代詮釋
邱澎生
王國斌教授以「鑑往知來」作為這部新書的主標題,對許多中文讀者而言,應該很容易想起傳統中國看待史學用處的一段知名古語:「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然而,與主標題濃厚的傳統中國意味頗不相同,國斌先生這部書的副標題「中國與全球歷史變遷的模式與社會理論」,卻又意欲修正既有「社會理論」,並有志於改良「全球歷史變遷」的史學書寫框架。因此,主、副標題可謂是傳統與現代的「混搭」,令本書在知識面向上呈現出某種有趣的張力,十分吸引讀者。讀畢全書七章內容,確實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在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的廣闊興趣與長期浸潤。透過徵引與辯論史學、經濟學、政治學、財政學、國際關係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策略研究等相關論著的一些重要論點,作者批駁了19世紀以來主要基於西歐歷史經驗而概括成形的某些至今仍有重要影響力的「社會理論」,進而針對「鑑往」如何可以「知來」的這項巨大課題,作者以中國、歐洲自11世紀以迄當代的歷史經驗為主,旁及美國、日本、德國等地的歷史經驗,鈎隱發微,現身說法,為往後「全球歷史變遷」歷史書寫可以如何更有啟發性,提供了相當多的洞見與建議。作者寫作本書的宗旨,正如其在全書結論所作的一段綜述:「想指出一些方法途徑,有益於我們未來面對地緣政治、全球經濟及地球環境上的種種挑戰,因為這些途徑讓我們能夠承認,我們未來能打造的選項,至少一部分是基於一些歷史上的作法,是後者創造了我們今天面對的問題及可能的機會。」(頁162)
「鑑往」真的可以「知來」嗎?全書其實舉出很多例證,筆者在此只引其中一個事例:由19世紀初期以至20世紀晚期,全球經濟與政治變遷歷程,陸續由「以大西洋為中心」演變到「以太平洋為中心」,而當2013年中國大陸正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未來歐亞大陸內部會不會成為全球「第三個巨型地區式空間」,未來全球經濟財富是否將緊密連結成「三個主要的經濟連結集群」?而在此全球經濟重新整合的過程中,原先歷史上出現的英國、美國「單一的經濟霸權」模式是否會再次重現以「符合過去全球經濟演化的要求」,還是未來走向將出現「與過去作法的斷裂」?(頁134)作者這種發問方向,具體展現了其「鑑往」以「知來」的學術企圖心,也確實與現今許多歷史學家撰述風格大異其趣。
在「鑑往」以「知來」的反覆論證裡,作者也極精彩地展示了他在超越「西方中心論」的長期努力。超越「西方中心論」肯定是件「知易行難」的學術事業。本書的作法則是:面對那些主要有關「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民族國家的形成」等「近現代性的大敘事」(maste rnarratives of modernity),認真反思這些近現代性大敘事背後所主要依據的「歐洲證據」,並同時將近五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有關的「文化、經濟及政治作法」整合到「更大的經驗證據庫」;然後,一方面指出中國的歷史變遷敘事如何可供我們「修訂那些大敘事」與相關的「社會理論」,另一方面則據以發展出更有解釋力的全球史敘事模式以及更為細緻的社會理論(頁97)。作者相信,經過如此改良後的全球史書寫方式,才能幫助更多讀者在「鑑往知來」時,既「不會預設某個或某群國家的經驗必然可充作全球規範」(頁109),並且還能「將多樣的歷史納入對於吾人共有的當下與共享的未來之更大的理解之中」(頁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