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界
健康界:华语医疗智库—为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赛柏蓝  ·  中国药店高管,2025日本考察开始了 ·  6 天前  
赛柏蓝  ·  2月1日起,医院回款大调整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界

揭秘互联网气息浓郁的浙大一院MDT路径

健康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4-25 21:47

正文

摘要

揭秘互联网气息浓郁的浙大一院MDT路径,看院区间远程MDT探路分级诊疗。

来源:健康界 作者:马晓蓓


作为全国知名医院的院长,为何要想方设法把医疗和互联网相结合?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常被问及的问题。而他的回答往往是,这不仅与浙大一院前期的信息化研究投入颇有渊源,更因为“在浙江这片互联网大地上,不做互联网都很困难”。


“互联网时代来了,医疗行业能不改变吗?”王伟林的一句话,给健康界北斗学院标杆医院学习之旅的学员留下悬念。就在当天,浙大一院多位管理者揭开谜底,细致分享其颇具“互联网+”特色的多学科协作诊疗(下称MDT)模式。

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


两种组织模式 规范与灵活兼备

若想MDT实现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和专家库两者必不可少。


为此,浙大一院专门成立MDT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从制度和工作流程上保障MDT的顺利开展。“MDT专家库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入,不仅有临床医生,还有护理、检验、药剂等学科专家。”浙大一院副院长裘云庆介绍,MDT专家库的医生资质大部分是科室主任、副主任或正高职称,副高职称或科室主治医师经过申请批准也可以进入MDT专家库,总之“MDT专家需要资历和资质”。

浙大一院副院长裘云庆


在具体运营上,浙大一院采取优势学科和医务部主导的两种MDT诊疗团队。


前者以优势学科单病种诊治为主,“一般来讲,有个首席专家和MDT秘书,由MDT中心工作人员管理,采取定时间、定地点、定专家的MDT团队模式。”裘云庆进一步解释:“比如,郑树森院士领衔的肝胆胰疾病MDT诊疗团队,这种模式的优点就在于团队协作紧密,患者可以得到规范化、个体化的最优治疗方案,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浙大一院药剂科主任卢晓阳


在浙大一院药剂科主任卢晓阳眼中,临床药师参与MDT诊疗团队收获颇丰。“癌痛规范化诊治方面,目前有4个临床药师参与肿瘤MDT团队,分别在肿瘤内科、肺部肿瘤、肝胆肿瘤和血液科。”通过多学科协作建立抗菌药物评价细则,并邀请“感染科、呼吸科、ICU、外科和检验科等科室的专家,对标准可行性进行评价与修改”。

浙大一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周水洪


对此同样深有体会的,还有浙大一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周水洪。由于国内还没有统一的下咽癌诊疗规范性指南,目前主要采取“手术+术后放疗”“放疗+根治性放疗或手术”两种治疗模式,因此,日常诊治更需要通过MDT,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较于优势学科MDT诊疗团队,以医务部主导的MDT灵活性较大,协调上更突显人文性。“一般由主诊科室主任主持MDT团队工作,专家主要由医务部或申请科室提出邀请,表明希望哪些专家参加,并协定讨论时间与地点。”裘云庆认为,该模式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科室、不同病情邀请不同的专家,更具备灵活性和针对性:“以重症心肌炎为例,在提交MDT申请之后,半小时内MDT团队就会在导管室现场为患者讨论治疗方案,这也是医院整体诊治水平的体现。”


信息化护航MDT 优化运行提升质量

伴随优势学科和医务部主导两种模式相辅相成,至今逐步形成“浙一特色”的MDT服务模式。近三年来,该院MDT开展总量由2014年2622例上升至2016年的3098例。如此骄人的成绩单,也得益于浙大一院利用信息化手段,简化MDT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和能力,进而惠及更多患者。“如果要组织全院MDT,没有信息化手段,肯定会忙得焦头烂额。”医务部主任陈军感慨。

浙大一院医务部主任陈军


浙大一院自2014年9月以来,设计并研发MDT多学科协作诊治管理软件,历时不到两年,实现全院范围的MDT信息化和资源共享。这个自带“全国首个MDT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光环的系统,可谓亮点颇多。


由于MDT信息化管理软件嵌入到电子病历系统,因此,在提交MDT申请时,患者病情简介自动导入平台,省时省力,申请医生仅需填写诊治难点和拟邀请科室与专家,拟定时间和地点,便完成MDT申请。待科室主任审核通过后,MDT信息化管理平台自动发送短信至医务部。

随后,医务部将审核MDT申请,通过之后确定MDT场次与受邀专家,由系统自动发送MDT时间地点通知短信给申请医生、申请科室主任和受邀专家。在MDT开展之后,受邀专家将在电子病历上填写MDT诊治建议,还评价申请科室的MDT质量。最终,管理软件自动汇总受邀专家的MDT建议,系统发送短信提醒申请医生进行小结,并评价受邀专家。


参与MDT多方的医疗质量互评,为全面追踪MDT管理提供了准确高效的各种统计数据。受邀专家可以从申请会诊必要性、会诊书写目的明确、病情现况资料详尽这三方面,对MDT申请科室进行评价。“在统计4396例次评价中,有172例次没有得到专家5星评价。”陈军透露,“这说明还有4%的MDT申请质量存需要改进。”


同样,申请科室也可以从会诊书写规范,以及会诊意见解决问题两方面评价受邀专家。据陈军介绍,经过3731例次的评价统计发现,有51例次没有得到申请科室5星评价,也就是说,还有1.4%的MDT受邀专家会诊质量有待改进。


“互联网+”MDT 探路分级诊疗

如今某家大型医院托管基层医院,抑或到异地开办一家医院的情况并不新鲜,但倒回十年前,医院探索托管模式就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2008年11月8日,浙大一院与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下称北仑分院)先行先试,首创全面托管合作关系,“通过医学人才和优质资源的下沉,实现北仑分院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王伟林评价。

浙大一院对外联络部主任魏国庆


作为国内首个公立三甲医院线上院区,2016年成立的浙一互联网医院让院区间远程MDT触手可及。“通过互联网的远程服务网络,将协作医院‘联接’起来,不一定需要三甲医院的医生过去。”浙大一院对外联络部主任魏国庆举例道,北仑分院ICU患者罗某某多脏器损害,原因不明。特邀浙大一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内分泌科三位专家进行远程MDT会诊,指导开展下一步治疗。

事实上,类似上述情况的案例数不胜数,浙大一院通过开展院区间远程MDT,解决协作医院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复杂问题,逐步形成以该院为中心与各地方医院之间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区域医疗联合体,探路分级诊疗新秩序。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转载需授权。商务咨询:010—82736610—8877)


更多新闻

JCI助力 浙大一院如何让医疗品质惊艳患者?

郑树森院士:浙大一院践行MDT20年

浙大一院新愿景:美丽浙一  幸福医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赴瑞典7日行”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