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上肢DR拍摄规范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AHA 2017|REAL-CAD研究:亚洲人群中,高强度他汀可进一步改善临床结果吗?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11-15 22:35

正文

   AHA 2017

  美国 安纳海姆


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元凶,这点毋庸置疑。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了LDL-C与ASCVD间的因果关系,LDL-C越低ASCVD事件发生率越低。ACC/AHA血脂指南也明确指出,对21~75岁ASCVD患者进行高强度他汀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指南是针对欧美人群制定的,已有研究显示欧美人群与亚洲人群对他汀的耐受性不同,亚洲人群则表现为更敏感。那么,亚洲人群LDL-C水平降至多少合适?来自日本的学者Takeshi Kimura博士在2017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AHA)上,就高强度他汀治疗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日本患者是否带来临床获益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试验目的与设计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研究,比较高剂量和低剂量匹伐他汀治疗稳定性CAD日本患者,以确定为减少心血管事件(CV)发生的最优化他汀剂量。试验共纳入14,774例20~80岁的稳定性CAD患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术(PCI/CABG)术后3个月患者,或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不超过50%的CAD患者。


随机分组前先用匹伐他汀每天1 mg进行治疗1个月,使所有受试者LDL-C<120 mg/dL。1个月后,13,054名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继续服用匹伐他汀1 mg/天,一组采用强化治疗方案,服用匹伐他汀4 mg/天(图1)。并对两组受试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确保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身体状况相对一致,减少试验误差(图2)。随访36~60个月,主要终点为心血管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非致死性脑卒中、或需紧急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图1. 试验设计

图2. 两组受试者各项指标的基线水平


研究结果


1. 强化他汀组显著降低LDL-C水平,随访36个月,LDL-C平均维持在75 mg/dL,前6个月降脂最为明显;低剂量组随访期间LDL-C无明显变化,平均维持在90 mg/dL左右(图3)。

图3. LDL-C水平变化


2. HDL-C水平两组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强化治疗12个月后,HDL-C水平维持在52.3 mg/dL;低剂量治疗组维持在51.6 mg/dL(图4)。

图4. HDL-C水平变化


3. 强化他汀组总胆固醇(TG)水平显著下降,治疗12个月后,TG水平维持在114.5 mg/dL左右;低剂量治疗组维持在122 mg/dL左右(图5)。

图5. TG水平变化


4. 强化他汀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降低,随访期间(6个月),强化他汀组hs-CRP呈线性关系;而低剂量组hs-CRP水平无变化(图6)。

图6. hs-CRP水平变化


5. 终点事件发生率。随访期间,强化他汀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266起,低剂量组334起,发生率分别为4.3%和5.4%(图7)。强化他汀组发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事件为489例,低剂量组为600例,发生率分别为7.9%和9.7%(图8)。

图7. 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图8.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发生率


6. 安全性。不良事件中横纹肌溶解症两组发生率都非常低,相差不大;新发糖尿病事件也相差无几,发生率分别为4.3%和4.5%;值得关注的是,强化他汀治疗组中有121名受试者抱怨肌肉酸痛,低剂量治疗组中只有45例(图9)。

 图9. 比较两组安全性


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该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试验,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设置主要终点事件时排除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并且设置盲法终点。其次,试验结束的过早,没有观察到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受试者都完成随访记录,这显示了由医师主导研究主观能动性的局限性。


总 结


强化他汀组相比低剂量治疗组显著降低稳定性CAD日本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这提示我们不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在日本血脂指南推荐的他汀服用范围内,服用最大可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将是最优化的治疗方法。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