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岁的小李,一个本该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却在短短几个月内,经历了让人心碎的变化。原本活泼开朗的她,突然对食物产生了恐惧。她的体重不断下降,原本健康的脸庞开始失去光泽,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家人发现她开始有意控制食量,甚至开始偷偷丢掉自己餐盘里的食物。她总是说:“我不想变胖,不想变得不漂亮。
起初,家人以为是她进入青春期的正常变化,直到有一天,她的体重暴跌到30公斤,整个人显得瘦弱得几乎无法站立。更令人担忧的是,李婷婷拒绝一切食物,甚至开始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的真实状况。她的胃口完全丧失,整日窝在床上,只喝水或低热量饮料。
入院时,小李已极度虚弱,心率较快,血压偏低,面色苍白,双手脚冰冷,体力几乎为零。神经科医生检查后发现,除了体重过低,李婷婷还存在严重的神经症状:她对食物的恐惧达到病态,且行为和情绪异常,常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她的情绪波动很大,一分钟前还在说自己不想吃东西,下一秒就开始责怪自己不够努力减肥。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小李被确诊为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神经性厌食症(AN)是以持续性的能量摄取限制、强烈害怕体质量增加或变胖或持续性妨碍体质量增加的行为、对自我的体质量或体形产生感知紊乱为临床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患者有意造成体质量明显减轻,导致营养不良,进而造成累及全身各大系统的并发症,严重者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AN的终生患病率为0.6%,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和年轻女性,男性患者相对少见,男女比例约为1∶11。该病发病年龄早,发病的两个高峰年龄分别是13~14岁和17~18岁。AN在高社会阶层中较低社会阶层中更普遍,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在鼓励消瘦的特定人群如芭蕾舞演员、模特中,AN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AN的死亡率高达5%~15%,在所有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对于患者个体来说,死亡率每10年增加5.6%。
1.心理和行为特征:
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特点是对低体质量的执着追求。患者对体重增加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往往忽视自己的严重消瘦,仍然认为自己很胖。这种心理障碍通常伴随体像障碍,患者对自身体形的感知出现严重偏差。行为上,患者会有过度节食、刻意减少食物摄入的表现,同时避免高热量食物(如甜食、油炸食品等),并可能通过过度运动、催吐、滥用药物等方式来控制体重。
2.精神症状:
一般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强迫、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失眠等。通常随着病程进展,体质量下降越严重,上述问题越凸显。
3.躯体症状:
外观变化:患者会显著消瘦,体重下降导致虚弱、苍白,毛发可能变稀疏或掉落。
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为腹胀、便秘,但也可见恶心、呕吐或偶尔腹泻。由于长期的饮食控制,胃肠道功能可能受损。
内分泌问题:女性患者常出现闭经,第二性征(如乳房发育、月经周期)明显消退。部分患者可能还伴随甲状腺功能减退(怕冷)或雄激素增高(如毳毛、痤疮)。
心血管系统:体温偏低,肢端发绀,心率、血压通常会下降。长期营养不良和体重过低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
血液系统:患者的血液指标常出现三系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增加感染风险,可能出现紫癜等症状。
泌尿系统:初期可能出现多尿,后期由于肾脏功能下降,表现为少尿和水肿。
骨骼系统: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和骨痛的风险。
4.药物滥用和运动过度的影响:
患者常滥用泻药、利尿剂等药物来加速体重下降,这会引发电解质紊乱,导致虚弱、抽搐、心律失常等症状。过度运动和药物滥用也可能造成运动损伤和内脏损害,严重时甚至引发精神病性症状,如极度焦虑、激动等。
常用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营养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AN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恢复体质量,治疗原则包括:
(1)尽早确诊,尽早开始营养重建;
(2)重视内科的监测评估,确保患者的躯体安全;
(3)本病尚无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但AN共病率高,共病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孤独谱系障碍等会严重妨碍AN的治疗,故应重视共病的识别和治疗,可针对妨碍治疗的情绪困扰、睡眠问题、行为问题给予对症药物治疗;
(4)为患者及整个家庭提供全面的心理教育,建立治疗联盟,提供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实现全病程管理。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针对疾病早期阶段的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早期治疗会导致更好的结局。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 中国神经性厌食症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05):509-520.
[2]Treasure J, Duarte TA, Schmidt U. Eating disorders. Lancet. 2020;395(10227):899-911. doi:10.1016/S0140-6736(20)30059-3
神经系统罕见病交流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梅斯医学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