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
有些研究者直接将香港新闻传播教育史等同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发展史。相比之下,您未亲身经历但在研究中考证到的这段“史前史”很不同。
朱立:
我倾向于社会学取径,认为新闻是社会的镜子,传播是社会的过程,教育为社会服务。由此不难理解,综合新闻、传播、教育三大要素的新闻传播教育,总是和在地社会的政治经济与传媒业同步,两者彼此倚赖、互动。香港这个地方也不例外,它的新闻传播教育不是凭空“蹦”出来的,而是从社会中“生长”出来的,成绩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不是从天而降的。今天我们重新梳理“史前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正史”的来龙去脉。
王彦:
除了前面您说到有研究取径的区别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朱立: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中文大学新闻系的历史最为悠久。1963年,香港政府出资,将联合书院、崇基书院、新亚书院合并成为香港中文大学。三家书院不再是独立办学实体,联合书院名下的新闻系也被撤销、并入社会系。1965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创办新闻系,在第三和第四年提供两年制报刊新闻专业课程,香港新闻传播教育才从此逐步走上正轨。
香港中文大学外,新闻传播教育可说是百花齐放。1968年,浸会学院传理学系成立,在香港首先开设四年制传播文凭课程,提出为香港以至亚洲的现代化进程培育报业、广播、电视、公共关系及传理专业人。同年,香港珠海书院(现名为“香港珠海学院”)开办夜间新闻课程,第二年起转为日间课程。1971年秋,香港树仁学院(现名为“香港树仁大学”)新闻系正式成立,开设新闻专业。
教育正规化是转折点,此后各校竞相增设专业和课程,授予学位,提高教学质量和院系的级别。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扩展为四年本科学制,并更名为新闻与传播学系。至此,香港开始有正规的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社会科学文学士荣誉学位课程,接着中文大学在1977年招研究式哲学硕士研究生,更于1993年开设传播学哲学博士课程。1999年,中大新闻与传播学系升格为学院,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则于1991年已扩展成为传理学院,而香港浸会学院也于1994年升格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于1989年在英文系名下开设专业英语传意荣誉文学士课程,于1998年设立传播与新媒体文学硕士学位课程;香港大学新闻与媒介研究中心于1999年开设新闻学硕士学位兼读课程。我想,这些发展都是香港新闻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王彦:
如今这些院校声誉鹊起,成为载誉盛名的亚洲传播学府,对内地学子尤有吸引力,是他们的出境留学热选和出国深造中转站。秘辛何在?
朱立:
没错,由于香江得天独厚的地址位置,早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就是绝大多数内地学者出国的第一站及最后一站。在香港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里,香港传媒业的应变能力为世人有目共睹,亦同时向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不断提出新的命题和要求。香港新闻传播教育业能在筚路蓝缕中开创新天地,与开拓者的勤力和智慧以及屡次化危机为转机的应变能力密不可分。
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香港的院校之间又因办学定位不同,而设置不同的课程。其中,中文大学由香港政府资助,从开办起即被确定为研究型大学,其新闻与传播系课程向来“学”与“术”并重,以培养学术与思考能力为基础,再磨练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培养宏观的通识及陶冶专业操守为己任。香港浸会大学从私立教会学院发展起来,具有深厚的基督教传统,办学初期以教学培训为主,注重全人教育和知识探索,直到1979年开始得到政府资助后才逐步增添了学术研究的比重。位于香港岛的树仁大学属于私立学校,践行专业理论、实践及技能等“三专系统”。珠海学院也是私立学校,新闻与传播学系旨在培育适应海内外现代传播业之需要的合格新闻工作者。此外,职业操守的培养也是共同强调的新闻教育根本责任。
王彦:
您教过、指导过的学生都很怀念您。冯应谦教授就记得,他做学生时必修的第一门课Mass Media, Society and Men是您教的。追忆当时的上课情形时,他说:“朱立用不咸不淡的广东话介绍自己,讲完之后,就问我们为什么要读新闻系。大家都不作声,不知谁先讲了。我第二个说‘我要改变世界’。朱立就说其实你们改变不了世界,不过你们可以继续坚持”(冯应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