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新闻广播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新闻频率官方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发展改革  ·  【视频】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发布 ... ·  14 小时前  
乐游上海  ·  免费!“大烟囱”双展上线 ·  昨天  
乐游上海  ·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二月演出推荐 ·  昨天  
乐游上海  ·  抓住假期尾巴,在沪郊来场治愈系出游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新闻广播

在高达1400度炉火中如何烧制艺术品? | FM十万个为什么

上海新闻广播  · 公众号  · 上海  · 2019-01-03 15:00

正文

近年来,以蒙德里安、杰克逊·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似乎已经不再是舞台的主角,然而,寂寥的星空中总有几个让人惊艳的展览让人眼前一亮,海牙的这个展览是一个,另一个,则可能要算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抹红”影像展了。

以琉璃为材质的创作

以纯粹的学术视野来看,“材料”是抽象表现主义的限制性因素,更是创造性因素。油画的层叠堆积和中国画的水墨淋漓,都有赖于不同的笔、颜料和画布才得以呈现,甚至,不独在纯绘画领域如此。

得益于其在琉璃行业30余年的技术积淀,张毅的创作,就是以玻璃为材质,来探索既不同于西方的油画系统,又不同于中国的水墨系统的独特的表现体系。

张毅的“一抹红”,在世界范围内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探索中,也许是最有趣的一种。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不得不谈起张毅的多栖身份了。不管是编剧、导演还是琉璃艺术家,张毅说得最多的,都是其背后的文化,想要读懂“一抹红”,就要读懂其背后的中国写意山水。

从宋代写意山水中
读懂“一抹红”

“写意”成为显学,当在宋世。 宋廷南渡后,人称“梁疯子”的梁楷匆匆挥就的《李白行呤图》、《泼墨仙人图》,和米芾父子烟云变灭、墨气淋漓的“米家山水”一起,引导着人们将审美的焦点由形式、内容层面,转为更加重视绘画“材料”层面(笔、墨、纸、水等因素)本身的意趣和美感。

写意山水只属于中国独特的审美。当墨汁接触到纸面时,因墨和水混合比例的不同,洇晕的变化极其丰富;根据持笔入纸时不同的角度、速度、节奏和力量,又会呈现不同的肌理变化:中锋、侧锋、飞白、顿挫及各种皴法等等——所谓“锥画沙”、“屋漏痕”即为此说。

宋代以后,写意传统连绵不断,高峰叠起大师辈出,最终形成以“大泼墨”为代表的山水体系。泼墨山水讲究以墨代笔,水墨交融流布,以随机性代替部分毛笔的皴染绘制,这种随机感,最能代表中国文人那种放达于山林,不拘于形式的艺术追求。

从抽象表现主义
读懂“一抹红”

与泼墨的随机性遥相呼应,让人不由突然想起西方美学中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同样表现出写意的一面,尤其是另外一个疯子——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波洛克以“滴绘”为手段的绘画,将“随机”的因素,扩展到最大——自然,是在他控制下的随机。在他的作品上,你能看到线条、滴斑的缠绕和堆积、碰撞和纠结,通过颜料和节奏上的变化,甚至能感觉得到作者当时的情绪。

波洛克 Number 18, 1950

虽然因材料的物理特质的不同,中国的泼墨山水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在一抹红的世界里,有人看到了宋代山水深厚,有人看到了波洛克的不羁。高达1400度炉火中,不同颜色的琉璃在内部空间内互相舞动;来自外部的光,又赋予舞动以无限的诗意。内在力量与外在现象,被极其巧妙的运用,最终将“意境”推到平面艺术无法达到了“空间感”。艺术家通过创作《一抹红》,竟完成了一场属于人与宇宙天地的对谈。

在“写意”的艺术里,作品是对生命哲学的表达,充满了艺术家最真切的情感力量。梁楷如此,波洛克如此,张毅亦如此,这也是为什么看到张毅的“一抹红”展,却突然无由头地想到了蒙德里安、想到了波洛克的原因吧。

琉璃的色彩是由各种
金属氧化物高温烧结而成,
不会出现老化的现象,
比起玻璃来要丰富的多。
《十万个为什么》节目邀请嘉宾——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馆长助理邢青,
带大家认识穿越千年的琉璃艺术。






































版权声明

本文由“FM十万个为什么”节目组编辑,内容 转载自: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