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见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7—170页。
[2]Hartwell, R.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2:2, pp. 365-442.
[3]魏斐德著,齐克彬译:《中国与17世纪世界的危机》,载魏斐德著,梁禾主编:《讲述中国历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3—56页。
[4]张显清编《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5]陈支平《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6]李治安《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
[7]Elvin, M.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8]萧启庆:《中国近世前期南北发展的歧异与统合――以南宋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为中心》,载清华大学历史系等编《清华历史讲堂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22页。
[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9年,第385—393页。
[10]Smith, P., von Glahn, R., eds.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 2003.
[11]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21—96页。
[12]赵世瑜:《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3]另有李晓婧《对明初承袭元制的思考》,载《文化学刊》,2009年第3期,从政治体制、陵寝、社会生活角度论证明承元制,但有效论证比较匮乏,今暂不取。
[14]内藤湖南著、夏应元等译:《中国史通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15]宫崎市定:《洪武から永乐へ:初期明朝政权の性格》,载《宫崎市定全集》第13册,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第40—65页。
[16]Dardess, J., “Did the Mongols Matter? Territory, Power, and the Intelligentsia in China from the Northern Song to the Early Ming”, in Smith, P., von Glahn, R., eds.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pp111-134.
[17]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第21—96页。
[18]赵世瑜:《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第92-93页。
[19]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0]李治安:《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第97页。
[21]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第16页。
[22]Von Glahn, R., “Imagining Pre-modern China”, in Smith, P., von Glahn, R., eds.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pp. 35-70.
[23]萧启庆《中国近世前期南北发展的歧异与统合――以南宋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为中心》,第222页。
[24]Dardess, J., “Did the Mongols Matter? Territory, Power, and the Intelligentsia in China from the Northern Song to the Early Ming”, in Smith, P., von Glahn, R., eds.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pp. 112-115, pp.131-132.
[25]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第27—28页。
[26]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页。
[27]赵世瑜:《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第92页。
[28]郑麟趾:《高丽史》卷44,恭愍王二十二年七月乙巳,平壤:1956年,第655页。
[29]宋濂:《谕中原檄》,载程敏政辑《皇明文衡》卷1,《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刻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30]宫崎市定:《洪武から永乐へ:初期明朝政权の性格》,第54—56页。
[31]李治安:《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第92页。
[32]《正德大明会典》卷21《攒造黄册·事例·洪武二十四年》,东京:汲古书院影印明正德刻本,1989年,256页。
[33]宫崎市定:《洪武から永乐へ:初期明朝政权の性格》,第57—61页。
[34]李治安:《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第84页。
[35]《明太祖实录》卷129,洪武十三年正月癸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
[36]李治安:《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第90页。
[37]张帆:《元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3—180页。
[38]《明太祖实录》卷29、58,洪武元年正月辛巳、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朱元璋:《罢李善长相胡惟庸诏》,载《孝陵诏敕》洪武四年正月初一日,《中国史学丛书·明朝开国文献》影印旧钞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明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嘉庆刻《艺海珠尘》本;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1《汤和》,《明代传记丛刊》影印明正德刻本,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
[39]王景:《西平侯沐公神道碑》,载程敏政辑《皇明文衡》卷73。
[40]朱元璋:《命曹国公李文忠提调都督府事敕》、《大都督府佥事陈方亮诰》,载《明太祖御制文集》卷9、卷3,《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明初内府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第303、104页。
[41]宫崎市定:《洪武から永乐へ:初期明朝政权の性格》,第45—47页。
[42]《明太祖实录》卷4,丙申年七月己卯朔。
[43]李新峰:《明初大都督府略论》,载朱诚如等编《明清论丛》第2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47—50页。
[44]李治安:《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第85页。
[45]朱元璋:《承宣布政使司诰》,载《明太祖御制文集》卷4,第154页。
[46]宋濂:《元史》卷91《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308页。
[47]李新峰:《明朝建国前的“应天府”与“建康”》,待刊。
[48]朱元璋:《谕武臣恤军敕》,载《皇明诏令》卷3,《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影印明嘉靖刻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49]俞本:《明兴野记》卷上,辛丑年十一月,明天启刻本。
[50]《明太祖实录》卷92,洪武七年八月甲午朔。
[51]张廷玉:《明史》卷89《兵志》,第2175页。
[5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7,《阁部列衔》、《阁部行迹》,卷9《冢宰避内阁》、《阁部重轻》,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85、192、244—246页。
[53]王世贞:《内阁辅臣年表序》,载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333,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明崇祯刻本,1962年,第3570页。
[54]叶盛:《水东日记》卷1,《纠弹不由密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页。
[55]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0,《门下省》,第518页。
[56]宫崎市定:《洪武から永乐へ:初期明朝政权の性格》,第47—48页。
[57]李治安:《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第84―85页。
[58]例如燕王起兵之前,北平都司率领“在城七卫并屯田军士”成功围困了燕王府(《明太宗实录》卷1,建文元年六月)。此时去洪武时期很近,燕王除得控制三护卫之外,对北平都司及其属卫毫无节制权力,更不用说总领边镇事务了。
[59]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第15-16页。
[60]刘辰:《国初事迹》,载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6—77页。
[61]万历《大明会典》卷128,《兵部·镇戍·督抚兵备》,《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2]栾成显:《宋元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明太祖的经济政策》,载中国明史学会编《明史研究》第10辑,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192—201页。
[63]李治安:《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第87-88页。
[64]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8《琐里 古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07页。
[65]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88年,第48—55页。
[66]《明太宗实录》卷26,永乐元年十二月“是岁”。
[67]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第25—26页。
[68]Smith,P., Introduction:Problematizing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in Smith, P., von Glahn, R., eds.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p.8.
[69]罗祎楠:《书评: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载荣新江编《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13页。
[70]萧启庆:《中国近世前期南北发展的歧异与统合――以南宋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为中心》,第200—201页。
[71]赵世瑜:《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第92页。
[72]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第33页。
[73]谢应芳:《龟巢稿》卷15《龟巢后记》,《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旧钞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7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9,《想肉》、卷11《杭人遭难》,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13—114、141页。
[75]《明太祖实录》卷25,吴元年九月辛巳。
[76]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6,《诏令杂考·与魏国公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634页。
[77]《明太祖实录》卷25、26,吴元年九月辛卯、十月乙巳、辛亥、癸丑。
[78]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第88页注4。
[79]Hymes, R.,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80]卜正民著,陈时龙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277页。
[81]鲁西奇:《“小国家”、“大地方”:士的地方化与地方社会――读韩明士》,《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82]王毓铨:《明朝的配户当差制》,《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
[83]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64—465页。
[84]山根幸夫:《《明代徭役制度の展开》,东京:东京女子大学学会,1966年,第39—40页;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の支配构造--明清赋役制度史の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36页;夏维中:《明初里甲制度的宋元渊源》,载朱诚如等编《明清论丛》第4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75—83页。
[85]《大明律附例》卷4《户律·户役·禁革主保里长》,《玄览堂丛书三集》影印明万历刻本,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
[86]科大卫著,卜永坚译:《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5―90页。
[87]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165页。
[88]李新峰:《论明初里甲的轮役方式》,待刊。
[89]马丁·海德拉:《明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载崔瑞德等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54—456页。
[90]《明太祖实录》卷135,洪武十四年正月“是月”。
[91]见高心华:《明初迁民碑》,《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
[92]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第28—29页。
[93]宫崎市定:《洪武から永乐へ:初期明朝政权の性格》,第43页。
[94]董刚:《元末明初浙东士大夫群体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9-41页。
[95]《明太祖实录》卷160,洪武十七年三月戊戌朔。
[96]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27—32页。
[97]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75、883页。
[98]宫崎市定著,栾成显译:《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众》,载刘俊文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0—244页。
[99]萧启庆:《中国近世前期南北发展的歧异与统合――以南宋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为中心》,第222页。
狡兔三窟,扫二维码可关注本人另外一个公众号:新保守主义和无英万夜
谨防失联,可扫二维码添加本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