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关于摄影的反思和分享,探讨了摄影对个人的意义、摄影技巧、设备选择以及与模特的互动等话题。作者表示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但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摄影师,甚至摄影大师。他分享了自己在摄影上的经验和观点,包括如何拍出好看的照片、如何与模特互动、设备选择等。
作者强调了从模特角度看待照片的重要性,以及摄影师和模特之间互动的关键性。他也提到了拍摄人像时需要注意的用光、补光设备以及快速传图修图的技巧。
作者分享了自己在设备选择上的经历,强调了设备选择需要根据拍摄类型和场景来决定。他也提到了自己最近对胶片相机的兴趣,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设备搭配。
作者认为要成为摄影大师,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克制,研究大师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摄影哲学和拍摄特点。
作者认为朋友圈并非分享照片的理想平台,而小红书和Instagram是更好的选择。他也分享了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并鼓励大家关注。
「配图摄影 by 张辉」
每次当我在景区给其他姑娘展示我抓拍的她们的照片时,她们总会问:「你是摄影师吗?」,我每次下意识地回答:「不是,我只是爱好者」。但是我最近在反思:我的回答为什么不是「Yes!」。
我一般喜欢两种拍照方式,一种是沿着小街巷,漫无目地步行,随时拿起相机,拍下在那一刻打动我自己的照片;另一种就是在景区打卡地点,抓拍一些女生的照片,并且当场分享给她们 —— 显然,我所拍的照片要远胜过她们自拍或者同伴用手机等设备拍摄的照片。
摄影最终的重点是什么呢?是一种可以持续终生的谋生工具?一种探索世界的工具?一种自我愉悦的精神宝藏?一种结识有趣女生的途径呢?哈哈哈,都有可能,以上这些动力,甚至任何一种动力,都是足以吸引我的。
比如就拿第四种,结识有趣女生的途径来说,摄影的确是一种利器,尤其适合我这样的外E内I的人。其实我本人不擅长搭讪陌生人,但是一旦手上拿着相机,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对方的同伴正在给对方拍照时,自己也抓拍一两张,递上相机,就可以开始一段对话。
在景区给女生拍照这件事,是很受欢迎的,从我过去几年的经验看。当然,最好是能拿比较好的相机,并且拍出好看的照片,很少有女生会拒绝好看的照片。但相机的最大问题是对人的本来样貌做了真实还原。我多次发现,其实很少有人喜欢自己的真实样貌,因为Ta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看惯了被自动或者手动美化过的「自己」。甚至很多手机的相机,默认效果就是美颜的。
这也让我想通一件事,即有些时候我拿出小米14 Ultra拍摄的人像,对方会很喜欢。但是拿出Leica相机拍的照片,对方就有点皱眉头。其实从色彩、细节方面,Leica相机显然能秒杀一切手机拍的照片,但就是过于真实而不受欢迎。
这次在澳门,我在官也街抓到一个女生,她说自己不上相,我说我专门给那些自己觉得不上相、其实很有魅力的女生拍照。拍完照片,现场看的时候没有觉得有什么惊奇。但是晚上导入iPad,第一次尝试「像素蛋糕」这个App,试了一下自动PS的效果,一键处理,非常惊艳。我发给她之后,她也是连连赞叹。我也认为这是最近几年我自己拍摄人像的佳作之一。只不过在征求对方意见之后,她婉拒了我在社交平台分享照片的请求,于是大家只好自己来脑补了。
说到拍人像,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到底什么是好看的照片?我们要换一个角度,不能从自己的角度,而要从「模特」的角度去看。其实只要有一个稍微瘦脸、美白、让五官立体的效果,对方就会很满意。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现场如果能快速的传图、修图,就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2、从用光的角度看,很多时候都需要有便捷的补光设备,要么是随身携带闪光灯,要么是补光灯。没有灯光塑造,很难在各种环境下拍出令人惊艳的人像照片。
3、摄影师和模特之间的互动非常关键,相信我,绝大多数人不会拍照。那种能在一分钟内摆出10种好看姿势的人大部分都是训练有素的模特。毕竟熟能生巧嘛,而一般的朋友,很少有大量(被)拍照的经验,所以根本无从练习。从这个角度上说,摄影师如何能让被摄对象放松下来,别看镜头,就成了关键。我经常说是:「别看镜头,看任何其他地方都可以」,「或者你们俩之间可以随意互动都可以」等等。而我会在不经意间去抓拍她们令人心动的瞬间。
当然,从拍摄人像的角度,在街上、景区随意抓一两个女生并非最好的选择,哪怕对方很愿意拍照,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你一起多换一些背景,多换一些表情和姿势。所以,最好的还是能一起全天拍照的模特,可以充分的交流,拍出非常惊艳的照片,有城市街景的,也有室内专门布光的。不过,谈到「一天」,我自己可能很少有这么大片的时间,也许一个周末的下午就很满足了,哈哈哈。
除了人像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扫街。
比如这次去香港,刚来的时候没啥感觉。感觉除了在商场购物之外好像没啥事可以做,但是自从前天自己去走了一圈,逛街、拍照,发现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最有趣的就是city walk,到处逛相机店、到处拍照,真是非常开心。所以到临走的这一天,发现时间不够,期待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来这边城市漫步,扫街拍照。
到了澳门,我也是同样的感受。我对于氹仔林立的五星酒店和娱乐场所没有太多兴趣,吸引我的反而是老街区,这是我在某天早晨写下的一段话:
今天去哪里?先一起吃早饭,在附近转转,然后去到老城区。这种老城区对我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不知道为何,一来到老城区,我内心就充满了能量,像一个在老城区寻觅食物的猎豹。不过我的利爪变成了相机,看到猎物之后,我只是拿起相机,按下快门键,就把那个人在瞬间的魂收到我的手中,并不在物理上打扰对方。对了,今天去哪呢?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地点,是几个临近的老街,还是海边?
关于设备方面,我其实很纠结的。如果是扫街,我一般会选择带轻便的设备,比如一台Leica M10 + 35mm镜头,外加理光GR3,如果是城市旅行,我一般会带上Leica Q3 43mm,外加理光GR3。最近迷上了胶片相机,购入了Pentax 17,在北京、香港、澳门拍了10余卷,感受到了与数码相机不同的乐趣。回来之后又趁热购入了Contax G1 + G45镜头,还在新鲜的把玩中。当然,如果要去旷野,现有手头的设备都不太合适,可能需要尼康Zf配一个24-120或者24-200的镜头,可以尝试「一镜走天下」——这是在刚开始学习摄影时被老法师最为嘲笑的地方。不过随着镜头技术的提升,目前这种大变焦的镜头也有好的光学性能。
但明眼人很容易看出,这样「不克制」的方法是无法培养出一名摄影大师的。几乎所有的摄影大师都非常克制,克制到可能只用一两种设备,拍摄一种题材,塑造一种风格。比如生前常年游荡在纽约街头的Bill Cunningham,只拍摄一个主题:「时尚」。布列松、卡帕、筱山纪信、荒木经惟、森山大道等等莫不如此。
现在的我太贪心了,既想拍摄人像,又想拍摄人文。设备没有固定下来。风格也不是很明确…这都是问题,都是不克制、不专注带来的问题。
其实要想成为摄影大师,在摄影艺术上有所建树,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需要有足够的克制,也要研究大量大师的照片,揣摩大师的摄影哲学,了解他在照片之后想表达的想法,照片拍摄的特点,包括构图、快门、用光等等。
摄影大师不只是一个工匠,能熟练使用相机,与模特互动,抓住关键性的瞬间,他们更是哲学家,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所擅长的,是用手中的相机,与模特、光线、环境进行互动,把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意思通过照片直观的表达出来,让观看者感受到。
从这个角度看,能从摄影师变成摄影大师,并不容易,甚至没有常规的、可以遵循的路径。
而对于我而言,就是多看看大师的作品,尝试找到自己的风格,多拍,多拍,还是多拍。克制、克制、尽可能收敛到更聚焦的题材、风格和设备上。否则自己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一个「爱好者」,而无法成为真正的摄影师,更无从成为摄影大师。
最后谈谈分享照片的平台。显然,朋友圈并非合适的平台,尽管我多次推荐朋友圈,推荐大家多发朋友圈。但是在分享照片这件事上,朋友圈并没有实现张小龙的初衷,并没有成为个人的生活相册。反倒是我之前并不看好的小红书,越来越有这种气质。
比如自己希望成为一名摄影师,那么小红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国外对应的是instagram)。对于成为摄影师这方面,既然我有强烈兴趣和恒久的动力的,那么我就应该认真的运营自己小红书(在此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小红书账号「麦田边的摄影师」,你们的关注会激励我分享更多的照片作品。)国内的平台,除了小红书,可能微信公众号(仅用图文格式,需要在「辉哥奇谭」之外再启动另一个账号),微博也是可以考虑的。全球平台的话首推Instgram。
最后,愿每个人都有自己「胆大包天」的梦想,并从今天开始去不断的靠近这个梦想 —— 拉长时间,千万别看低自己。即便到最后不见得能达成「成为大师」的目标,也能取悦自己,记录一些个人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相关文章:送5岁的儿子一部相机
上一篇:认知,是一切的关键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给人生创造回忆」。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体如下:生命到底是什么?是一个过程、旅程,还是一个目标、结果?是一段段经历,还是一个个故事?是一条从A到B的直线,还是一个一个的点,或者一个一个的分叉?其实站在人生的终点回望,人生就是回忆,我们每天的意义就是创造更多的回忆。
不同于以往的语音,这篇语音提出了问题和我自己的思考,期待能引发更多辉友的思考,希望听到你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