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味读书
纵观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一一为您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新鲜!艾灸做成了液体!轻轻一抹,无烟无火,逼 ...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互相生理性喜欢,才有的表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味读书

康熙称他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年近六十仍然手刃48名暴徒

有味读书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2-17 18:31

正文

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来源: 朝天椒历史( lishi600

作者:唐三彩


2017年新年伊始,一部正能量电视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开播后,立即在全国掀起一股“于成龙热”。

实际上,拿于成龙“说事”,这不是第一次。早在17年前的2000年,由国家一级演员李万年主演的《一代廉吏于成龙》就风靡了大江南北。此番“于成龙”的再次“走红”,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价值观如何变化,人们都需要一身正气的好官。


1、大器晚成

于成龙这个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廉吏”, 官至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军民政务的两江总督的封疆大臣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若是在今天,肯定连七品芝麻官都当不上,除非搞花钱买官之类的歪门邪道,否则只能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去当打工仔,运气好的话也许能混个小主管。

因为他学历低,连个像样的文凭都没有,在“唯文凭论”的今天绝对吃不开。

其他人文凭低,大多是笨出来的,于成龙却不是,他是骂出来的。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第一次参加乡试的于成龙勉强考了个副榜贡生,连个举人也没考上。

“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得看正取生的名额满没满,如果没满,再按照成绩从备取生中录取,如果满了,对不起,你没戏了。

实际上,于成龙的文章写得还是不错的,甚至可以说很好,而这个恰是他名落孙山的原因,因为他在文章里面骂人。

他骂的还不是一般人,是能够决定他人生命运的考官——那一年,省城太原考场的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于成龙直接在考卷上痛骂。

考官还是不错的,没给他零分,更没治他的罪。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不过备取生也不是彻底没戏,可以直接参加会试,这是其唯一的“好处”。

参加会试后,于成龙却主动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回老家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去了。

父亲老了,他要回家照顾父亲,直到明朝完蛋也未出仕。

明朝灭亡后,于成龙意识到一辈子呆在山沟沟里不是个事儿,便来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打算将来考个功名。

从1647年(清顺治四年)到1651年(清顺治八年),他一学就是4年,结果却“白”学了,时年35岁的他参加乡试,不料又没戏。

那以后,一心想通过科举跳出农门的于成龙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自从他哥病故后,养家糊口的重担就都落到了他身上,加上父亲年老多病、第三个儿子出生等令生活雪上加霜之事接踵而至,更使他无暇他顾。

直到父亲病故之后,于成龙才再次有了入校(国子监)学习的机会。

于成龙是如何进入国子监的,有关史料语焉不详。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机会还是不错的,因为国子监毕业后包分配。

国子监毕业后,年已45岁的于成龙总算有了个正经工作。


2、三次被举为“卓异”

罗城, 当时的 城内仅有六户居民。

这个工作看起来却像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因为朝廷给他安排的工作,是让他去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当县令。

这个“边荒之地”有多“荒”呢?遍地荒草是它的“远景”,“中景”是“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近景”更是惨不忍睹,堂堂县衙竟然只有三间茅草房,而且还是破的,连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都不再有。

这意味着这个县太爷连个住处都没有。 好在当地有座关帝庙,那里可以寄居。有关老爷陪伴,倒也不寂寞。

当地的“历史”更是令人倍感凄凉甚至恐惧:于成龙到任时,清廷“接管”罗城不到两年,前两任知县先后成了局势未稳的受害者,一死一逃。

若是换作他人,见此情景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宁愿不当这个官也要“保命”,然后溜之大吉。但于成龙留了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的于成龙仅用三年时间,就将这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变成了“最适合人类居住地之一”,混乱状况得以摆脱,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绝招”只有六个字:治乱世,用重典。

这个也许是当地有史以来最能干的县令,以及有史以来见效最快成效最大的治理成果,得到上司两广布政使金光祖(后任两广总督)的青睐和重视,他先是把罗城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接着又把于成龙举荐为广西唯一“卓异”。

“卓异”的意思是“杰出之人”。这可以说是政府官员的最高荣誉。

这个“最高荣誉”,有的人穷其一生的结果也只是个可望而不可即,于成龙却三次被举“卓异”。

第一次被举“卓异”,也就是金光祖举荐的这一次,他的举荐词是这样写的:“ 罗城在深山间,民风顽悍。于成龙廉洁有为,建学馆、创养济院,任事练达,堪列卓异。

由于在广西罗城的突出成绩,于成龙被升为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他的杰出才能再一次得到发挥,不到两年就让从前人口凋蔽的合州大变,人口不断增加,荒地得到开垦。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因在合州“招民垦荒政绩显著”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他在黄州一呆就是八年,前四年任同知(知府副职),后四年任知府。

于成龙是幸运的,再一次遇到一个好上司——湖广巡抚张朝珍。后者对他在黄州的突出成就大加赞赏,举荐他为“卓异”。

这是于成龙第二次被举荐为“卓异”。

由于表现实在太突出,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再次被举为“卓异”,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


3、手刃48个暴乱分子

在人们的印象中,于成龙这样的文官除了文官的“本职工作”差强人意,其他可能就只能呵呵了。如果说他不仅能文能武,而且还是个武林高手,各位会不会大跌眼镜?

他的“武功”,首先表现在对暴乱分子的斗争策略上。

那是 康熙十三年 1674年 ),随着“三藩之乱”爆发,湖北麻城发生武装暴乱,于成龙采取“招抚”方针,不到10天就平息了动乱。

没想到当年八月,于成龙刚调任黄州知府,黄州也发生了暴乱。

这一次他再也不想便宜暴乱分子了,而是采取主动进剿策略,调集各乡乡勇,与数量优于自己的暴乱分子展开激战,最终大获全胜,湖广总督蔡毓荣予以高度褒奖。

根据《于成龙传》作者王振川的介绍,在那场平暴战斗中,于成龙不仅指挥有方,而且亲自冲锋陷阵,独自手刃48个暴乱分子。

要知道,那时的于成龙不仅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而且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体弱多病。

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能手刃48名暴徒,绝对不是侥幸。 他真的会武功,说不定还身怀绝技。

于成龙的武功,是从哪里习得的呢?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区负责人高林清对《三晋都市报》记者的介绍,透露了其中的秘密:“无论在兵荒马乱的罗城,还是‘三藩之乱’涌动的黄州、武昌,于公皆能文能武,靠的就是在北武当山上打下的武学底子。他还与一位道教隐士结下深厚友谊,学成了精湛的医术。”

而于成龙的长相,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书生模样,而是非常威武,有点像关公。

这是《于成龙传》作者王振川的结论:“结合相关记载可知,于公的相貌特点是身材魁梧、脸色发红、鼻梁高挺、胡须茂密,非常威武,和关公的模样有几分相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