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愛租王 / CC BY-SA
为什么学校卫生由学生无偿负责?
加班间隙稍微普个法。有一个极为普遍的误解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是民事合同的关系,即学生向学校付学费,换取学校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个理解是不符合中国法律的。
学校和学生不是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根本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校和学生之间也不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缔结民事合同的关系,不适用《合同法》(且不考虑购买课本、食堂就餐之类的情况)。与此相反,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包含了某种不平等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比如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被教育者应当“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高校学生应当“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
当然,我们有必要讨论这些管理制度是否是合理的,应该如何被制定,如何服务于更好的教育学生等等问题。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前提,学生受到学校的管理,遵守学校的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
看到题主设置的标签,“法律”、“维权”...........我一开始仅仅是微微一笑,但看到了高赞的答案,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让我有了答疑解惑的冲动。
为了满足题主的好奇心以及平息大部分知友那深深的“不忿”,本人准备正襟危坐,怒打一发,严肃认真,绝不玩笑。
这里需要 @张姑娘,虽然这位知友的回答没有干货,我也就算不上实名反对,毕竟是感性畅言,无所不谈嘛。但还是要点一下名,毕竟以下的答案有很多是针对这位知友感性理解的理性回答,毕竟得了这么多赞,相信类似的”不忿”不在少数,权当交心。
咳咳........下面是正经回答。
从题主设置问题的标签和补充说明来看,题主有以下几个角度的疑问:
经济角度质疑(消费层面)、法律角度质疑(权利层面)、教育角度质疑(社会层面)、以及事实反例质疑(事件之间的错觉偏差)。既然是认真回答,自然要先答疑,再解惑。
问题是:为什么教室(学校)卫生要由学生无偿打扫?
回答之前,先为问题的相关概念明确范围,方便理解。主要是对“学校”定义的明确,别看学校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性质差别还是很大的,因为涉及到题主的疑问,所以要明确区分。以下主要围绕基础教育(中小学阶段)、高等教育(大学、大专阶段)、公办教育(财政支持)、私立教育(市场定位)之间的差别,来谈这个问题。如果弄混淆了这些概念,把他们都理解成你所看到的、所接触的学校,那自然容易出现“幸存者偏差”,有失客观。
题主问题的针对目前来看集中在高中阶段,那么我便以高中阶段为主要观察对象,进而答疑。
既然题主涉及了以上几个层面,那么我便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逐一解开题主的疑问。进而,回归问题本身——为什么教室卫生要由学生无偿打扫?
先答疑:
一、经济角度:
题主认为,学生(高中生)是消费者,所以理应享受消费者待遇,有属于消费者的权益,学校是”卖家”,应向消费者提供”服务”,而卫生环境便是基本的“服务”之一,应由学校提供,不应由消费者自己承担。对于题主的这个理解,我有话要说。
1、关于消费者。
顾名思义,消费者是消耗产品的人,是区别于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市场名词。而消费者的消费(使用需求)驱动了市场行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交换(买),而顾客才是买(交换)的人,而交换的人(买家)未必是消费的人........
2、学生是消费者?还是顾客?
学生是消费者(使用产品的人),并不是顾客(购买产品的人)......
换句话说,对生产经营者而言,顾客才是上帝,而消费者则未必是........说直白点,谁花钱,生产者和经营者就会为谁服务.......从这个角度,如果把教育当成商品,那么学校(生产者)的第一负责人是家长,然后才是学生(毕竟消费者也有相关权益).......也就是说,学校应该先考虑家长的诉求,然后再考虑学生的诉求。
那么问题来了,在教育产品(过程)的消费阶段,家长和学生是一条心么?答案很残忍,家长一般情况下都是和学校一条心.........
举例:
a、比如说学校不让学生拿手机,学生不满意,觉得自己的自由被剥夺。没用,因为大部分家长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拿........或者说学校只需要说服家长不同意让学生拿手机即可,根本不需要说服学生是否同意......学生苦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b、再比如,作业的多少。很多家长心疼学生,觉得作业布置太多,到学校去咨询和质疑,结果三言两语被教师说服,老师的有理有据让家长觉得老师说得对,年轻人吃点苦不怕,结果达成一致,学生的感受?咬咬牙就过去了........
c、再比如,体罚,体罚本身是违背教育法的违规行为,但有些教师或学校竟然肆无忌惮,理由竟然是部分家长许可?看到没?家长只要许可,就可以适当体罚,你说这上哪说理去?
当然,如果家长护犊子,一切站在学生立场和诉求上与校规对着干,那么结果很有意思,学生多半会得到其想要的教育产品(特殊化),比如说允许你上课睡觉、比如说可以不写作业,比如说默许你逃课,比如说玩手机装看不见,比如说不给你排值日表,教师和学校睁一眼闭一眼,给了这种学生特殊的对待.......既然顾客想要,那学校也是可以给的。这是个例的特殊化,结果未必对学生有好处,如果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家长的诉求,比如说家长集体去反对某一条校规,一定是有效果的。
而关于学生无偿劳动,学生可以回家问问大部分家长的看法。看看家长会支持谁?
通常情况下,关于这个问题家长基本都会和学校站在一起,因为受教育水平低且望子成龙的家长多半会选择相信学校的教育及管理方法,而受教育水平高的家长也会理解劳动教育对孩子的积极意义。
不光这个问题,很多管理上的问题,家长基本也都会站在学校的一边(即便不理解学校,也会选择支持而非反对)。
学校最恨人的一招是什么?——找家长!如果家长和学生站在一起,学校会找家长?
所以,不想劳动的学生,请先过家长这一关...........如果你侥幸过去了,学校会轻易说服家长让你参与集体劳动........攘外必先安内啊,同学!
3、学生作为消费者,权益有哪些?
消费者权益,指的是赋给商品最终使用者享有的权利,与商品相关。那么高中阶段,家长花钱在学校买的到底是什么?
——是教育,而不是服务.........
换句话说,学校不是服务行业,也不会搞什么售后。绝大部分学校,基本都要以教育为核心产品,而服务则仅仅是次要产品。如果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产生了矛盾,那么很遗憾,首选教育、服务次之........
这种矛盾非常普遍,比如说,有些高中为了提高学生吃饭的速度,防止吃饭时聊天,以致挤压自习或睡觉时间,故意不在食堂安放凳子,如图:
再比如说,有些学校为了学生下午能有精神学习,强制学生午睡,没有宿舍的学校强制学生趴桌子睡,我精力旺,出去打球行不行?不行,扣分。我睡不着,不睡行不行,不行。必须睡.....
如图:
我擦,上哪说理去?
为何如此啊?学校没人性?没人管?家长为何不去闹?因为很简单,这些规定全是为了配合教育的(挤压休闲时间,提高学习时间和效率),你买的是教育,就花这么点钱,为了提高你所购买商品的质量(其实是应试质量),学校都做到这个份上了,要啥自行车啊?
要说买服务?也不是没有,一般都出现在私立的贵族学校.........
呵呵..........花钱多少决定了你所购买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是常识。
也就是说,大部分公立高中(学费很低),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是教育的享受者,学校不允许也绝对不应该在教育上“缺斤少两”,差别对待,不能损害学生的受教育权益,说白了,学校要时时刻刻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负责,也是对家长的负责。受教育权利才是学生的“消费者"权益,至于服务和享受的权益?呵呵,想太多.......如果实在控制不了自己想太多,看看兜里面的钱够不够........
而舒适的、无偿的学习环境,属于服务层面,不属于教育层面,而责任制的劳动,则属于教育层面(素质教育层面),当无偿享受(服务)和无偿劳动(教育)产生冲突,大部分公立学校会选择啥?一目了然啊。
4、打扫教室(学校)卫生的经济成本。
如果学校不找学生来打扫,而是找工人去打扫,从经济成本来看,学校的开支要多出一大笔。
如果连教室都由清洁工人来打扫,由于工作量之大,时间短(在高中如此节奏快的生活,打扫的时间也就 1 个小时不到),那稍微有点规模的学校(3000 人以上的高中)需要至少聘请 30 名(保守估计)清洁工人来完成日常的清洁工作,不说实际操作能否完成,就谈经济成本,以下是北京市清洁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分布:
怎么也得一个月给人家 3000 块吧?仅仅就一个学校,粗略估计,一个月就要大约多支出 9W......
这还不涉及管理成本和管理风险.........
全市这么多学校.......而且最主要的是,学校不是生产部门,不创造财富和价值,羊毛出在羊身上,公立学校吃财政,这笔预算从纳税人手里出。私立学校吃市场,这笔支出从家长身上出.......
放着大好的、简单快捷的、方便有效的人力资源不用,花这冤枉钱,哪个高中会这么坑?家长和纳税人同意了么?除了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之外,我想不到有任何好处.......至于有些高中生 YY 有偿劳动,支付工资,先不谈法律层面(稍后会谈),仅谈教学风险,如果这样,那谁还会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全去大包大揽干活了..........这种岗位就会变成“特权”.......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小结:
从市场角度,学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顾客,也并不会被学校当成上帝,家长花钱买的是教育,服务学生的前提是不能与教育(应试)产生冲突,服务学生多少基于学费的多少来定。
公立学校收费低,吃财政,私立学校相对好点,吃有钱的家长........但从市场角度,学生是最好的免费劳动力资源,不用白不用。如果不用,家长和纳税人要承担经济成本,学校要承担管理成本,图啥?就为了让高中生有“懒”的自由?要知道,学生劳动可不是给学校干的.....学校没能力承担这个经济成本,只能在家长身上薅羊毛.........在家不劳动,在学校还想让家长背锅?好大的胆!
当然,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公立大学并不划分分担区,有勤工助学岗,有聘任的清洁工人,教室也由工人打扫,学生只负责清洁自己的寝室。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些大学比较有钱,财政拨款多,学费收的高,学生不好管理,清洁便于操作,生活节奏慢(相比高中)等等因素.......与高中没有可比性。.
二、法律角度
题主认为,中小学生受《义务教育法》保护,不应该被要求无偿劳动。题主反复强调无偿,潜在理解可能是:劳动应有偿......这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基于题主的这个理解,我依然有话要说..........
1、先说《义务教育法》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不难看出,《义务教育法》是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并不是保障适龄儿童其他权益(享受服务)的法律。更不会保障学生应该享受到什么级别的待遇,什么级别的的福利等等,比如说空调配置、比如说就餐环境优雅、比如说学习环境舒适、比如说生活费用补贴........这些法律上都不会保障,顶多有政策上的扶持。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三条: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这条要求,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劳动素质教育,比如说日常的校园责任分担区、比如说开展社区服务周、比如说假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这些都有要求学生去”劳动”,且无偿。
而这些”劳动”,与素质教育相关。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劳动意识、分工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等........也就是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要求学生无偿”劳动”,是本着教育育人的目的,为日后学生步入社会做素质铺垫。并不违背《义务教育法》,更不涉及违法。不但不违背,国家还会鼓励和支持。如图:
2、再说“有偿”劳动与”劳动者”
根据题主的理解,觉得劳动者应该享有劳动报酬,这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所以,校园劳动者不该无偿......
校园卫生的打扫需要付出劳动,但此”劳动者”非彼”劳动者”.........
劳动者一词范围宽广,不同领域定义不同,这里仅谈法律层面的定义:
指达到法定年龄(16 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但并不是所有自然人都是合法的劳动者,要成为合法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取得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区别于“非法劳动者”。
简而言之,不是所有劳动的人都是法律定义下的劳动者............核心词: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和能力。
也就是说,要有劳动(法律定义上的)的资格才能有获取劳动报酬的资格。那什么样的人没有资格呢?
童工没资格、不构成雇佣关系的(法律和实际)没资格、非法获得劳动身份的没资格(偷渡者....)、不履行劳动义务的没资格...........
高中生在校园劳动打扫卫生...........根本不具备劳动权利能力.......也没有获取劳动报酬的资格......法律不予保障。除非与学校签订合同或实际产生雇佣关系(比如说一些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之类的),否则,在学校打扫卫生与做家务、社区服务没有实质差别......都是劳动,但都不是法律定义下的劳动者。自然也就不会享有相关的劳动者权益(取得劳动报酬的权益)。
结论:国家要求学校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拓宽教育途径,开展素质教育,而劳动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环,不但不违法,国家还鼓励支持。
同时,高中的学生劳动普遍不具备劳动权利能力,自然也没有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所以,题主莫要觉得委屈,学校并不是万恶的奴隶主,你也并不是委屈的受气包,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三、受众角度
以高中为例,为什么教室要由学生自己无偿打扫?
仅从感受来讲,因为这项工作有不可替代性,没有比自己打扫自己的教室更合适的人选了。
我们先来看,高中生活节奏(国情)。
如此之快,令人发指..........
这是衡水中学残暴的作息时间表(请允许我举了个极端的例子):
类似这种残暴的作息规律使得大部分高中生的活动范围都集中在教室,换句话说,教室虽然是公共性质(可以安装摄像头),但却在实际使用中被赋予了私人空间的属性(只属于本班同学)。
对教室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感观使学生对这间房间多了一份莫名的感情。任何一个别的班级的同学来到你们班“串门”,你都会感觉多多少少的奇怪,如果他在你们班大吵大闹,你甚至会反感,但换做是自己班的同学,则不会。这是为何?责任感与归属感。
这种责任感来自共同的生活规律、来自共同的奋斗目标、来自共同的价值认同。
那么,任何与这个教室相关的,都属于这个集体,不属于其他人。这种私有属性使得班级的同学更能承担,也更愿意承担(对大部分班级同学而言)。
如果一个陌生人来到你们班级,在拥挤的空间来回走动,在你的座位进进出出,你是什么感受?在你推开班级房门的时候,看见一个陌生人在你的班级打扫卫生,你又是什么感受?排斥和反感会油然而生。所以,自己动手,心满意足。一些平时从来没干过家务的 80 后、90 后,等有了家,也同样不喜欢找家政服务,并不是因为他们变的勤快了,而是他们不喜欢外人进入他们的私人空间..........同理。
同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自己污染的教室不需要自己去治理,那么保持卫生环境的主观约束力会明显减弱,这会使绝大部分同学所在教室的卫生环境变得更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教育角度
关于教育,这里我想讨论的并不是教育方式的问题(要不要劳动),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
人性化教育与功利化教育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理”,哪一个才是”方向”,这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已经 N 多年了,从理念角度,人性化教育稍占上风,从实际角度,功利化教育依旧岿然不动。
要不要逼迫学生做学生不喜欢做的事情?要不要强制学生接受不喜欢接受的东西?要不要给予学生自由以释放个性?要不要将教师由管理型变成服务型?
为什么教室卫生由学生无偿打扫?
这个问题背后,是两种理念的碰撞。教育到底是按照“框架”去要求学生,还是应该按照”学生”制定框架?
个别学生不喜欢劳动,要不要逼迫?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要不要强求?
我没有资格要求任何一个孩子接受,但我会尝试着询问理由,并有信心最终与学生答成共识。
这个信心,不是来自于强权或单纯的共情,是来自于这样一个道理:”追问”是每个学生的天性。
而我有耐心,一一解答。
我也相信并不是每个有困惑的学生都带着"愤怒”和“情绪”,即便现在如此,总也会有成熟的一天。
答完疑,再解惑:
一、学生和部分知友的“不忿”到底来自哪里?
看了这么多评论,大部分知友在攻击“学生无偿劳动”这一规定的时候,带有大量的经验判断,这个经验来自于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自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自于糟糕的自我感受。
问题是,这些感受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教育实践,而非教育理念。
换句话说,很多学生对这一规定糟糕的感受来自于学校或教师贯彻这一规定的具体“安排”。
比如说近乎残忍的量化考核、比如说近乎洁癖的卫生标准,比如只有要求、没有教育(劳动能力培养),只有责骂、没有共情,只有纪律和规范、没有理解和包容。只有训斥、没有沟通........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连扫地都不会!?”
“为什么不认真劳动?就知道嘻嘻哈哈?”
...........
"地上有纸",
“不是我扔的,刚才还没有呢”
“那这是谁的?在你脚下就是你的,扣分”
“........”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和学校,依然在用这种类似军事化或政治化的手段去搞卫生,如果尺度拿捏不到位,标准失控,那某种程度上便会偏离教育的本质。为了完成量化考核而忽略了劳动教育的主体,偏离了教育目标,这是有问题的。毕竟劳动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而非应试教育。但这个问题,是执行的问题,并不是劳动教育理念的错.......
很多知友犯了典型的“执法不行,怪立法”的逻辑误区,总想着去根,解决问题总想着连根拔起,这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衍生更大的问题。
若要根治这种”不忿”,除了向家长和学生解释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外,还需要加强对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的监督和意见反馈。吐槽归吐槽,管理的方式方法可以调整,也可以基于学情的不同而不同。但取消劳动教育这种感性判断则是实实在在的“上纲上线”.......
所以,把你的“怒火”发泄在该发泄的地方,把你的”不忿”释放在该释放的领域,只有这样,你的这种感受和情绪才会对你所不满的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影响。上来就想搞个大新闻,多半会事与愿违。
类似这样的逻辑不要太多,比如说教育教学问题的归责都习惯性让“制度”背锅。医疗纠纷问题的出现都习惯让“规定”背锅,执法实践的问题都习惯让法律背锅。不明真相的小白群众第一反应是先甩锅,但从不考虑甩的准不准,有些时候,难免甩错对象,这个锅,真不是说背就能背得起的。
二、学生是否可以“拒绝”无偿打扫教室?
能否实现自己“不劳动”的诉求?
————可以。
————能。
有以下几种情形可以实现自己“不劳动”的诉求:
1、发动群体,抵制“无偿劳动”的相关规定。
这个群体可以是学生集体,可以是家长集体(比学生更有效),冲击的是校规、校纪,抵制的是学校管理办法和学生行为规范,迫使学校、甚至当地教育部门改变“劳动教育”及相关管理办法。
若要以此实现诉求,需要全校大部分学生以及家长达成共识(不劳动的共识),起码要超过半数以上。
通过与校方或教育部门“谈判”,用“民意”迫使学校改变校规及相关学生守则。
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教育部有明文的《中学生行为守则》,所有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的时候,都要遵照这个守则,并引导学生去遵守。如图:
但这里所约束的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即初中生和小学生。
所以,初中、小学的家长或学生想要通过“民意”去实现“诉求”,估计仅仅只找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未必有效,需要发动更大规模的力量在社会层面上达成“共识”,给教育部施压,以改变《中学生守则》的相关要求。
至于高中生,地方学校和不同地区可以适当调整,也就是说,在高中阶段取消无偿劳动的可能性比义务教育阶段的成功率要高那么一点点.........
以下是某高中所规定的高中生日常行为规范:
1.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
2.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3.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头发干净整齐,不烫发、化妆、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不吸烟、喝酒。
5.举止文明。不打架骂人、说脏话。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6.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迷信的书刊、影视片,不唱不健康歌曲。
7.不进营业性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厅、酒吧和音乐茶座等不适宜中学生活动的场所。
8.爱惜名誉,拾金不昧,不受利诱,不失人格。
9.要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和蔼。
10.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帮助残疾人。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
11.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接受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诚恳。
12.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正常交往,真诚相待,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13.待客热情,起立迎送。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14.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动用他人物品、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15.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别人要道歉。
16.惜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珍惜时光。
17.按时到校,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18.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19.认真预习、复习,按照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20.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和学校、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1.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保持图书馆、阅览室的安静。不在教室和楼道内追逐喧哗。
22.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涂抹乱刻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23.参加各种集会准时到达,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
24.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25.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
26.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
27.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和打扫楼道、庭院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28.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
29.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30.外出和到家时,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
31.尊敬体贴帮助父母、祖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
32.对长辈有意见,有礼貌地提出,不耍脾气,不顶撞。
33.遵守交通法规,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34.乘公共车、船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
35.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按顺序,对营业人员有礼貌。
36.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37.参观游览守秩序,瞻仰烈士陵墓保持肃穆。
38.观看演出和比赛,做文明观众,不起哄滋扰,结束时鼓掌致意。
39.尊重外地人,遇有问路,认真指引。
40.见义勇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基本任何一个高中都会对劳动以及值日做相关要求。就以此学校为例,部分“不满”的同学只需要要求该学校更改其 20、21 条即可。
至于如何去做?如何去形成普遍的共识?如何进行谈判?如何通过正常的渠道去反映“诉求”?
如果学校或当地教育部门让步,如何去解决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比如说经济成本问题)?这都需要一个系统而完善的方案,如果目前还没有想好这些“方案”,可以求助于持类似观点且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帮助,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毕竟,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这个层面上,从来都不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2、无需发动群体,仅做个体抵制。
相比上一条,这一条虽然不能根除“无偿劳动”的规则,但却能更快、更有效的实现“诉求”。
那就是典型的“违纪”(不按校规来),当然,违纪也有方式方法,常见套路如下:
a.刚正面
这需要家长为学生撑腰,当家长和自己的孩子达成共识的时候,学校大部分情况也无可奈何,毕竟大部分学校不会因为不值日这种“事”将你开除.......
这招的风险在于:有些学校搞扣分制,扣到一定分数会记过,存档,甚至回家反省.....重则开除......采取此招的同学和家长,需做好心理准备。
b.玩阴招
这招也需要学生与家长达成共识,但并不与学校刚正面,而是耍一些“阴谋诡计”,比如说开个病例或诊断报告,谎称自己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再比如行贿班主任,让班主任(前提得是人品差)给你找一个能“瞒过众人”且不劳动的理由,搞个特殊,开个小灶.......
这招的风险在于: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伪装,尤其是在同班同学和小伙伴面前.......对演技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一旦穿帮,名节尽毁,估计继续念下去的可能性也不大........
c.非暴力不合作
承认值日,也承担工作安排,但就是不玩活,东一铲子,西一抹布,嘻嘻哈哈,装傻充愣,对老师的批评毫无畏惧,对同学的冷眼毫不在意,迫使班主任及班干部将你排除在值日大名单之外.......这对脸皮的要求极高,对情绪的控制也有超乎同龄人的要求。
这招的风险在于:可能会游离于班级之外,对个人评价和学生成长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3、即不搞群体事件、也不搞单兵操练,而是采用攻心之战。
通俗点说,就是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校长或班主任听,一般情况下班主任都会是开导、再引导。如果你实在没被开导以及引导,就是不想参与劳动,那就需要你将自己的想法系统的整理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好声泪俱下的言明自己的初心、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说服校长或班主任,让其了解你的痛苦,理解你的愤懑,进而对你网开一面,特殊对待........这招对口才和思维有极强的要求,同时要求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进能顶住校方的鸡汤和引导,还要有能力输出观点对其洗脑..........
这一招的风险在于:可能学校或老师压根不吃这一套,简单粗暴,拒绝嘴炮.........
小结: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进而达成自己的目标和诉求,且敢于并甘愿承受相应选择的风险,那恭喜你,你已经超过了你们学校 99%的同龄人,就凭这种意志力以及超乎常人的韧性与执着,你还在学校混个 P 呀,你可以直接毕业走向社会了!
如果你没有以上的决心和信心来实现你的诉求,那我建议你还是重新思考自己的这个诉求是否合理,是否可行.............
总结:
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的情绪未必是好情绪。
我不是心灵法师,不灌鸡汤,只会解惑答疑,有一说一.............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知乎原作者
未经作者授权同意,禁止转载
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
「选自知乎学生话题」
你本来就不认识他们,你只是在同学聚会认识了他们。
知友:喵不得不改名字
配图:pex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