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此巨大,使得一千个人与一个人的样本,距离真理都同样远。
——《两个乌托邦人》
跟大多数人类似,我着迷于非虚构写作给人带来的震动,大概是从何伟的中国三部曲开始的。
非虚构文学不编造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这意味着要在创作过程里更加专注,挖掘看似平淡事实背后的东西,比如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漆皮剥落的围栏或不经意间蠕动的嘴角,这些细致入微的捕捉,反倒给人拳拳到肉的阅读体验。
而在「非虚构」这个框架下,我们读到的所有这一切,都有血有肉的生活着,如同时代和世界的断面标本。他们的处境和喜怒哀乐并不是平白无故生出来,而是有缘由的。
我们很少有机会听一个人讲自己的故事,更难以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只能通过自己去推测别人,通过这个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去理解世界。
《正》一书的第三篇文章《两个乌托邦人》,写的是一个从美国来到清华大学教学的心理学家——赛斯·罗伯茨的故事。文章出自赛斯的学生,通过他与老师共同经历的点滴,把这个有趣的老头还原在纸上。他终身未婚,每两天吃一顿正餐,对自己极为克制,却又有着用不完的好奇心和童趣。
他虽然是科班出身的心理学家,却尝试着把自己作为唯一的样本研究生活方式与身体状态——这与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相悖的。没有大样本,没有严格的对照组与变量控制,一个人的研究结论怎么可能比平均值来得更可靠?
他是大家眼中的「奇葩」,可世上的奇葩何其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何其大。或许那些严谨的研究成果和钟形曲线,与一个人的样本,距离真理都同样远。他的学生在文章最后感慨道:「他让我看到,这样活过一生也 OK」。
这是非虚构文学带给我们的价值,它让我们从字里行间去观察别人的生活,好像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门,看到不同、以及不同背后的天地。我们会在故事里认识一个朋克音乐人,一个小城文学青年,一条叫扑通的狗。
他们不是杂志封面上的英雄,没有放声痛哭或哈哈大笑的戏剧色彩。可是他们那些隐而不彰的心灵生活,却恰好是最真实、最复杂也最难以评判的世界。
或许有一天,你会在自己的生活中与他们再次相见,而你早已知道那些荒唐其实并不荒唐,那些可笑也不可笑。
这也是阅读的意义。
重要通知
麦克逃课池老师从去年开始推出了一个有偿阅读的邮件列表,起名叫做「卖桃者说」。他把一些私家珍藏的技能或思考通过那里发出来,也有一些纯技术性的指南(比如技术上怎么实现像 Prisma 那样把一张普通的照片变成名画风格)。另外,他还会纠集他的朋友们贡献智慧和经验。我曾经也掏心挖肺把自己关于产品的一些总结送给他,在那里独家刊出(我自己都木有刊登,大家感受一下),更新频率大概是每周一篇。
通过邮件阅读的感受与微信文章截然不同,邮件订阅文章的写作类型与形式也略有差异,更适合沉浸式的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更容易通过超链接做大量信息的索引,这两点在「卖桃说」的内容中都有所体现。
他最近又开启了订阅通道(截止时间是明天),价格是 1024 元(终身)。转账后给他发邮件([email protected])即可
平心而论,物超所值,不要错过,推荐大家订阅。点击「阅读原文」,有详细的介绍和订阅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