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头等舱乘客值机时被工作人员撕毁登机牌”引发关注。
昨天(2月10日),云南机场集团发布通报称,对涉事工作人员杨某某、饶某某进行待岗处理。责成丽江机场对航站楼标识标牌和服务流程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南都记者查询发现,就在2月5日,该集团还曾发文宣传丽江机场等“营造浓浓年味,守护旅客新春暖心之旅”。
此前报道
丽江机场,深夜致歉
事发现场。
据云南机场集团通报,事发后,2月9日,云南机场集团成立调查组,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处置。
通报称,经查,2月8日,乘客
孙先生
乘坐航班从绵阳至丽江机场,计划由丽江乘坐航班到昆明中转前往合肥。乘客在丽江机场行李到达服务柜台咨询转机办理流程时,工作人员
杨某某
未能告知准确流程信息。乘客到值机柜台办理手续过程中,14号柜台值机员
饶某某
在未认真识别航班信息的情况下,为乘客打印了登机牌,发现错误操作后,当面撕掉登机牌,并在系统中取消了该乘客的值机信息,要求乘客到12号柜台重新办理值机手续,各项操作均未向乘客作解释。随后,机场值机维序员及时引导乘客办理了值机手续,值班经理现场向乘客致歉并陪同到达登机口登机。
根据调查,丽江机场中转标识标牌不清晰,在乘客咨询、值机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存在态度冷漠、用语失当、工作差错等问题。云南机场集团作出如下处理:
对丽江机场主要负责人和机场当日值班领导给予通报批评,对丽江机场分管运输服务工作副总经理和丽江机场地面服务部、安全服务管理部、航站区管理部负责人给予警告处分,对涉事工作人员杨某某、饶某某进行待岗处理。
责成丽江机场对航站楼标识标牌和服务流程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切实提升机场服务质量、员工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
通报还称,“下一步,云南机场集团将举一反三,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南都此前报道,2月9日晚,丽江机场曾发布关于旅客孙先生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说明,对涉事员工的过激行为,机场方面表示诚挚的歉意。下一步,将按照规定严肃处理涉事员工,并深刻汲取教训,立即开展中转标识标牌的排查整改,加强员工业务培训,提升员工服务意识。
南都记者查询发现,就在事发前不久,2月5日,云南机场集团官方微信号还曾以《护航春运 情满旅途丨云南各机场营造浓浓年味 守护旅客新春暖心之旅》为题,宣传丽江机场等护航春运的故事。
日前,“头等舱乘客值机时被工作人员撕毁登机牌”引发网络关注。2月9日晚,丽江机场发布情况说明,称值机柜台工作人员未能对乘客的问题进行有效答复,服务态度差,存在撕毁登机牌的过激行为。表示将严肃处理涉事员工,并深刻汲取教训,对相关问题进行排查整改。2月10日下午,云南机场集团公布调查处理结果,丽江机场多个部门负责人被给予警告处分,两名涉事工作人员待岗。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面对随时可以举起来的手机镜头,居然还可以如此火气冲天,着实令人费解。服务行业、窗口单位,一副爱搭不理的态度,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不适观感。
冷漠应对乘客问题、无效回答乘客疑问,在发现无权处理相关登机手续后当面撕毁乘客机票(并捎带取消了乘客已在线办理的值机),全程未做任何解释。不管是不是头等舱乘客,都不该遭遇这样的恶劣态度,哪怕春运期间工作压力再大,也不该有如此不稳定的心智。
当面撕毁登机牌并不做解释的客观效果,对于乘客而言,极容易被视为一种毫无节制的情绪宣泄,加之此前对乘客提出问题的无效回应,让一场不愉快的沟通以更加不愉快的体验收场。
尽管也有网友指出,此番身陷登机牌被撕毁风波的乘客,属于类似乘机体验型自媒体博主,其发布的多条视频均为各地机场、休息室测评内容。但从乘客发布相关争议场景内容,以及机场回应认可乘客所述来看,自媒体所述并未有断章取义的倾向。乘客在购买、使用中转联程机票过程中,遭遇丽江机场明示中转联程渠道却无法得到相应服务,测评机场服务的自媒体博主以个人体验发现问题、提出整改需求,但却体验到了机场工作人员面对意见、建议的另一副嘴脸。
丽江是国内旅游的热门城市,机场是一座城市迎来送往各地游客的门户,对于中转联程这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乘机流程,同样以国际机场自居的丽江机场,还不是有没有相关服务机制的问题,而是挂着中转联程的指示牌却并没有相关服务,这就明显不是一个普通机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问题,而是整个机场服务机制、管理水平的一个Bug。
虚头巴脑的中转联程指示牌,是只有一个头等舱乘客提出走不通吗?还有多少普通乘客的中转联程都遭遇了闭门羹,却无法触发机场的“立即排查整改”?而面对指出问题所在的乘客,不管是不是头等舱,爱搭不理都还不是态度恶劣的极致,偷偷摸摸在系统里取消乘客的值机、自己选择的心仪座位,明晃晃撕掉已经打印的登机牌,并且没有任何解释说明,爱咋咋地的张狂劲儿昭然。
对于涉事员工的问责,丽江机场以“将严肃处理”回应,云南机场集团以待岗处理。据南都报道,就在半年前,涉事机场在处置另一起引发舆情的工作人员言语不当事件时,亦曾表态将“严肃处理”,但后续的具体处理结果不得而知。包括现在上级单位此番出面给出的“待岗”处理,都很难不让人怀疑,如此“严肃处理”,是否正是工作人员言语失当、行为失范反复出现的一个原因?耍了半天威风的结果也不过是一个“待岗”,岗位又是否在等一个舆情降温、围观散去的契机,再悄然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