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当选后,我朋友圈里的一位KOL妈妈发了以下一段话👇
恰好,
本文主人公Kenneth
,
26岁,
经历了四种教育模式,分别是:
中国大陆(体制内高中)
中国香港和英国(港中大+UCL本科)
美国(哈佛硕士)
他在这四段不同的经历中,每一段经历他都获得了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其中有郁闷,有挣扎,也有开心和感激。
比如在
体制内高中,是“无论如何,成绩第一”
,每个学生都在通往高考的这条赛道上拼命奔跑,但他表示并不因为读了体制内高中而感到遗憾;
还比如香港的好处是
吸收英美教育的精髓
,在香港读本科的学生适应英国和美国大学都会更容易,劣势就是生活节奏快,大家普遍比较急躁,工作时间也比较长;
以及在他看来,
英式教育在学术上非常精深,“
就
同一个专业来说,我相信剑桥肯定比哈佛学得要多,要深,要更凝练。”
但他最爱的却还是美国高校哈佛大学……
于是,我想将他的故事写出来,
这对于我们“为孩子选择出国方向、目的地,比较各个教育体系的不同”等大有裨益。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经由他看见,一个人,是如何“从孩子变为成年人”的心智成熟和发展历程。
Kenneth有两个面: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以下将采用Kenneth第一人称叙述。
高考失利,他给自己设计了一条世界名校求学路
我于2017年在江苏省某著名体制内高中参加高考。至于为何赴港读书,说来也比较俗套,因为我高考前失恋了,于是我考砸了,虽然分数依然是省理科靠前。但是按照我平日正常成绩,我应该是除了清北随便可以选的。
因为考试失利,我索性给自己设计了一条路,
香港——英国——哈佛。
我一定要去哈佛,因为我小时候看过一本关于“一个男孩去哈佛上学”的书,里面对哈佛大学有一些描述,这让我非常向往。
要说我的求学之路,对我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哈佛大学。
在哈佛时,我有一次去听一个关于technology philosophy(科技哲学) 的演讲,教授提到一个观点就是:
这使我灵魂受到冲击:原来我应该去做这件事呀!简而言之,哈佛对我来说,他帮助我找到了
“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什么是值得去做的,以及在此基础上我人生的使命应当如何”,
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我也因此慢慢确立了我的人生方向,投身到教育业是一个开始,也是其中一环。人家说,哈佛培养的是改变世界的人,确实是这样。
还有一件小事。一位关系很好的同学,在临近毕业时,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会。我得知这件事后为他高兴。这是一种奇特的感受,因为之前很少有。在我为他高兴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在读哈佛之前漫长的20多年人生中,我一直觉得要竞争,要比别人强,最好比所有人都强。
我觉得,竞争没有什么不好的,比别人强没有什么不好的,就是应该的。
然而到了哈佛之后,我体验到了重要的一点:
为别人鼓掌、赞赏别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不仅仅有竞争。
说到香港,英国和美国给我带来的不同,我先说说英国。
伦敦的都市范儿,繁华现代,使我这个从香港+大陆过去的年轻人大开眼界。
在学术上,我觉得英式教育在学术上非常精深,教学体系也非常完善、全面和扎实。
我在UCL读完了三年本科,我觉得以我这三年的必修课的总量和扎实程度来看,我认为,就同一个专业来说,我相信剑桥肯定比哈佛学得要多,要深,要更凝练。
同时,英国的学校对于学生的关怀和支持比较少,很多需要你自己具有钻研能力。学校每节课的内容都丰富繁多,所以,上课你要集中精力地去听,下课后你又非常努力地去回顾、理解和巩固。
总而言之,
英国这3年本科我学得好辛苦,因为学校的课后支持包括导师辅导非常少。多数时候要靠自己。
■ 在英国
UCL毕业的
Kenneth
还有一点就是,当你想转专业的时候,学校是比较严格的,它觉得你必须要在这个专业深耕,学到你应该有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学校不倾向于让学生随便转专业,即使是关联专业,学校的支持度也不高。
所以在英式的教育体系里面,我获得了两点:
第二是如果你自己有更高的追求,对自己学业有更多的期待,那么你自己找资源,自己去创造条件。
相比之下,美式的教育就温柔多了。
比如,我一直觉得美国本科的孩子有一种“不识人间疾苦”的感觉,完全没有被受虐过。因为美国的大学给学生提供的资源太丰富了,各式各样,对学生可以说是极尽宠爱。你需要什么都有,你不需要的我也有。简单而言,
我认为美国的大学对于迷茫,或者有很多探索热情,但是还不清晰目前想干什么的年轻人,包容度更高,支持力度更大。
■ 在美国的
Kenneth
我记得有个漫画对比,一个是,考拉的妈妈亲切地抱着考拉,温柔地抚摸着他的脑袋,说,I will protect you until you're ready(我会保护你,直到你可以了)。另一个漫画是一个熊妈妈,她看到小熊差不多长大了,就一脚把他踢下山去,走吧你!
这两个漫画我觉得分别对应了美式和英式大学的区别。英式的教育我觉得适合也比较擅长的是,那种比较沉稳,自制力强,情绪稳定的好孩子。因此,我自己的总结是--
培养的是,就像在加州海滩上穿着随意但是充满自信,被爱和宽容包裹的
“阳光大男孩”
。
我个人认为:就个人长远发展来看,美本质量最高。
再说说香港,香港的大学最近在大量扩招,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香港有几个特点:
英美结合
,它继承了英式教育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美式的特长,比如他的本科也是4年。
香港比较国际化,
文化多元
。虽然粤语说得也很多,但因为我本人粤语说得还不错,所以在这块我的适应还是蛮好的。
香港有两个可能不太好的,就是--
节奏非常快,大家可能
普遍比较急躁
。这可能跟居住地方狭小有关。
如果留在香港工作,
香港人工作时间比较长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挑战。
综上,我觉得如果有人想要去香港读本科,我觉得目前还是非常值得的。我在
香港中文大学读大二时申请了转学至英国UCL继续读本科
,香港的求学经历为我顺利衔接和适应UCL的入学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觉得出国留学当然是值得的,因为你可以获得以下三个重要的东西:
很多不同的想法、价值观、肤色种族、宗教思想体系等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大家是平等的。
因为你眼界打开之后,你会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珍贵的一面,所以,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精英,甚至我一般也不会谈我是哈佛的,更加不会说,因此我就怎么样怎么样。我认为我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无论对方是谁,我都能够跟其建立沟通、对话、交流、合作。
比如说,我具有世界各地的银行账户,可以进行全球投资。同时,我在不同方面可以得到很多国家的顶级教授或者是同学/朋友的资源支持。
■ 在英国的
Kenneth
有意思的是,我在当初选大学专业的时候,我首先确定了我不要学文科,然后是法律、医学、工程、物理,No, 都不要学。我觉得学文科没有什么意思,语文无非是语法、结构、写作,哎哟,没什么意思。
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在哈佛,也是我25岁时,一个哲学演讲帮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以及,如何在这个方向上,让自己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人类福祉的提升产生关联。
所以,我才逐渐意识到,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都是我们人格的奠基,都是体现或者引领人类社会运行和前进的重要学科和领域。以前我没有意识到。
在我读的体制内高中,一切可以总结为八个字:
无论如何,成绩第一
。学校是完全以高考为导向的。但是我并不因为自己读了体系内高中而遗憾,也正因为这样,我更加感激我后来接受的海外教育,它们为我的人生和成长,弥补和添加了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