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18610261813
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陆家嘴金融圈
全球经济力量一直在各国流动,过去的50年来看,整个大趋势是从欧美转移到亚洲,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接手了上半场,中国独自承担了下半场。
但2014年开始,中国准备像日本一样,推行产业升级;整个世界发现没有谁能接棒中国这样体量的“世界工厂”。
这就尴尬了!就像城市里清洁工一个个下岗,却招不到新人,城市陷入混乱。世界工厂恰恰干的是全球产业链分级里最不讨好的事:靠出卖低廉的人力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成本优势,以供应全球消费(主要是轻工业)需求。
全球产业分工
从商业角度来看,谁能让资本获得安全稳定的获利预期,资本就青睐谁!
要成为全球协作供应链上的主要节点,尤其是能源和制造中心,因为是长周期大金额投资,必须满足资金的第一个要求:
良好的内外部投资投资环境,即国内政策的长期可预见性(国内政局稳定)、外部战略环境安全(没有战争争端)。
一
谁是下一位接棒者?
相比拉美政治摇摆和非洲市场的不成熟,有五个亚洲国家符合要求,即将接棒中国“世界工厂”地位,
他们是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尼和越南,国际社会称其为“潜力五国”,简称MITI-V。
就像中国是“金砖四国”的代表一样,印度将因12亿人口的巨量劳动力和消费市场规模,成为“潜力五国”低成本制造下的的枢纽。德勤根据对行业CEO调查的总结做出测算,这5个国家将在5年后全部进入全球前15名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
而根据资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最新发布的《World in 2050》全球经济趋势报告,到2050年,全球七大经济体将有六个将来自新兴市场,包括印度、印尼及越南等新兴国家,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报告指出,在未来的34年,七大新兴国E7(巴西、中国、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每年平均GDP增速将为3.5%,“潜力五国”则达到5%;而七大工业国G7(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的平均GDP增速预估仅有1.6%。
以购买力平价PPP来估算,2050年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依序为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德国和英国。
但一个担忧依然存在:印度可以吗?这个问题源于一个思考:
为何过去的三十年,历史选择了中国,而不是印度;中国已经成长为工业国家,并逐渐转型为资本输出国,而印度依然停留在农业社会。
商务部: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同比增长44.1%
二
接棒者的现实困境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无论美国、日本还是中国,本质上都是世俗化社会。
世俗化(Secularization):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剥离了机械的神圣性,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和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简单来说就是,宗教只是社会的一部分,让凯撒的归凯撒,让上帝的归上帝。
表面看起来,三分之二的美国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新教和犹太教。但溯源而上,乘五月花号到美国的那些英国人,是深受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而清教徒源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这场著名的改革,不是要废除基督教,而是要将世俗权力归还国王,主张废除教皇,废除教士特权,信徒之间平等。这样的信仰,直接具象就是“五月花公约”,它的内核是:
对外平等博爱,对内激发上进。
这样的教义演变到现在,其实只是自我道德约束,完全没有虔诚到疯狂于章程和仪式,多了份灵活。因此,美国完全是个多民族文化的世俗社会,宗教只是粘合剂。
举个例子,装修中的美式和欧式风格的差异。美式的核心在于对自然的近亲,不拘泥某种形式,而是借鉴了美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绝非简单的自然色加以简化欧式这些简单的形式所能表现。欧式的核心不单单是通过表面的贴金饰银所表现出的奢华大气,它更注重的是通过欧洲古典元素(文艺复兴、巴洛克还是洛可可)去唤起人们内心的心灵回归。
而日本和中国,一直是皇权高于教权,历史以来就是世俗社会。
虽然文化里都深受儒释道的影响,但近代受到的强迫式改革,让整个社会文化抉择中变得更为现实,中国由于内部社会变迁更为更为激烈和曲折,改变也更大,常见的描述就是,传统道德没落。
举个例子,中国人讲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早年在上海,过年外出春游已经成为习惯,而今在中小城市,也已经出现新现象,就是春节时,老家的父母特意去到大城市的儿女处过年,不再重复每年的走亲戚拜年习惯。一开始是解决儿女买不到回家车票的问题,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选择这种更为轻松的过年方式。这个现象有个专业名词:
逆向过年。
逆向春运的出现,是世俗社会的必然
世俗社会追求的是便利和效率,这恰恰是经济社会的最大特征。
而宗教国家呢?无论是伊斯兰国家还是佛教国家,追求的都是内心而非外物。如何有效调动整个社会投入到世俗化的国家建设中来,是印度自1991年选择改革开放放弃计划经济引入市场经济之后,遇到的最大问题。
另一个问题在于,在英国的安排下,印度实行联邦制,一个经济上毫无建树的国家,一开始就选择了民主化,这是本末倒置。
民主只能是果,从来不是建设富强社会的因。
印度等国家完全被欧美带入了民主的沟里。欧美的民主是什么?是决定要不要屠杀印第安人,要不要劫掠他国。印度的民主是什么?是决定要不要建一条铁路,只要其中一个邦反对路从自己这边过,事难成。
强盛国家的初始之路有两个,要不靠殖民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要不高度集中制花最小的代价推动了社会结构和基础建设。除此无他!
印度要在无行政强度和无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接棒“世界工厂”,如何有效动员劳动力、如何征地?
这也许是当年历史选择中国而非印度的原因。很遗憾,这些难题还在,毫无变化!虽然人口相近,恐怕印度无力一家承担世界工厂的重任。很可能的结果是:世界工厂的重任,三分之一留在中国(养活自己 ),三分之一在东盟各国(养活欧美),三分之一在印度(养活自己和其它区域)。
三
下一个世界工厂——东盟
中国作为工业国,已不屑于农业国印度争高低,让东盟去吧
美国强迫日本接受广场协议,处心积虑压制了日本的崛起,但对盘子更大且独立的中国崛起,如何相处已经力不从心,整个国际社会也明显感受到中国崛起后对资源和国际空间的主张带来的压力。印度作为未来第一人口大国,如果像中国一样崛起,欧盟+美国+中国+印度的人口超过地球人口的一半,在可预见到的资源和技术进步下,地球无法支撑下去。
东南亚虎VS印度象
但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又需要一个新的“世界工厂”,怎么办?最佳的选择可能不是印度独大,而是看东盟崛起。
很有可能,20世纪的焦点是中国崛起,而21世纪的焦点是虎象之争。
|
人口
|
面积
|
GDP:万亿美元
|
印度
|
12亿
|
298万平方公里
|
2.3
|
东盟
|
6亿
|
450万平方公里
|
2.6
|
中国
|
13亿
|
960万平方公里
|
11
|
2015年,印度和东盟双边贸易1000亿美元,同期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4720亿美元,中国优势明显
东盟和印度相比,东盟主要国家的市场经济相对更成熟,人均GDP是印度的两倍,有着更好的消费市场,像温相之前的中国。而印度更像朱相之前的中国,基础设置薄弱,人口红利巨大,但高科技人才绝对数量多,拥有完整的军工体系,印度的后发优势更强劲,2014年后,莫迪带领印度进行改革急行军。
中国的长远策略,当然是支持东盟国家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对中国而言,东盟意味着更短的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因其分散和无核在内的战略性武器,不会在战略安全上威胁世界(朝鲜一再被严厉制裁的最大原因就是不放弃核武器试验)。如果是印度胜出,则一切美好愿景都将逆转。
中国和东盟之间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南海问题,二是新加坡。
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搅局下,平静了半个世纪的南海风云变幻,中国和东盟多国存在领土或领海上的争端。一旦双方不能克制引发冲突,将是鹤蚌相争,美印得利。
这样的国际案例,已经发生在中东。
美国成功挑起乌克兰危机,表面看起来俄罗斯寸步不让且获利不小,实质是再一次将俄罗斯和欧盟置于对立局面,整个欧洲错过了大携手的机会,并催动了欧盟的解体风险。不得不说,俄罗斯从苏联解体和乌克兰危机中,连吃美国两次暗亏,普京大帝肌肉有余,眼界不足。
推动世界多极化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这是重新呼唤维斯伐利亚体系,恢复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但在美国看来,继续以其为核心的世界一强格局,继续维护美元全球货币地位的朝贡体系,更符合它的利益。
如何妥善处理南海危机,是中国抓住“世界工厂”交棒权的第一步。在此前文章中,四大少一再强调,
中欧专列和陆上丝绸之路才是中国未来的生命线,千万不要被南海问题牵扯进去过多精力。
淡化处理争端,争取和东盟各国主要是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合作,将东亚和东北亚连接起来,建立一个20万亿的超大区域市场,将和欧盟、美国一起构建全球三巨头格局,这才是理智的中国梦。话说回来,当年日本人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有着战略上的可行性,只是当年日本希望通过侵略的方式野蛮独占;而中国,正好通过制造和资金输出,充当区域一体化的协调员。
难则难矣,才有价值!正所谓“风光万里平波浪,景水山门赛独舟”。中国要有这样的雄心!
延伸阅读:
谁能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这 5 个国家最有潜力,但有一只“黄雀”在后
低成本制造业使中国在2010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1980年低成本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仅仅排名第九。现因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正在迅速转向中高技术制造业。
一度占据低成本制造业主导地位的中国之转型,为其他国家腾出了位置。德勤预测
,
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
构成的“潜力五国”,或合并其首字母简称为
“
MITI-V
”
,将有望从中国手中接棒。
而一些行业和区域专家的共识是:
印度最有希望成为低成本制造业的下一个主要枢纽。
根据德勤对行业CEO的调查,在接下来的五年中,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MITI-V,将跻入前15名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
他们将是新世代的“中国”,成为低成本制造业的最大经济体,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型产品,如服装,玩具,纺织品和基本消费电子产品。
劳动力成本上升 中国转向中高端制造
中国的制造业成本现在只比美国低4%,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年均制造业工资自2010年以来增长了80%。有鉴于此,中国政府投资数十亿美元进军更高价值的制造业。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
德勤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的合著者Michelle Drew Rodriguez表示:“十年前的中国还和中高技术制造业不沾边。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速的计算机,甚至击败了美国国家实验室,“
IDC全球机器人研究总监Jing Bing Zhang与Drew Rodriguez一致认可中国在先进制造方面的实力。
中国在这方面非常有竞争力。他们能够生产复杂产品,能够保持良好质量,包括智能手机,半导体,机器人,先进的制造设备,甚至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