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编剧帮
创建于2013年4月,目前超过15万编剧、导演、制片人、公司总裁为主的影视专业人士订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及剧本资源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津云  ·  哪吒,最新纪录!几乎每天都在破纪录! ·  14 小时前  
津云  ·  哪吒,最新纪录!几乎每天都在破纪录! ·  14 小时前  
Sir电影  ·  哪吒2最大的功臣,是「我」 ·  昨天  
知危  ·  当一个非主旋律电影登顶票房冠军 ·  昨天  
长城新媒体  ·  刚刚,《哪吒2》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编剧帮

你写的是“自嗨型”喜剧吗?(第1160期)

编剧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19 20:55

正文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编剧帮专栏作者 刘开建 | 文

很多写作的人都会经常陷入一种“自嗨”的状态,状态来了,写爽了,越写越亢奋。这是好事。但是对于一些喜剧创作的人来说,往往也陷入一种“自嗨”的状态,在这种“自嗨”的状态下,他们写出了“自嗨型”的喜剧,所谓“自嗨型”的喜剧,就是只有作者自己“嗨”而观众一点都不“嗨”。

一、“自嗨型”喜剧案例

我们来列出几个在热门电影或者节目中的“自嗨型”喜剧桥段,你就能充分想象到作者的“自嗨”有多“嗨”。

案例:

1.在某电影中,小岳岳又说起那个,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的梗。

2.在某电影中,女主说她是做“鸡”的,还说要带男主看看她做“鸡”的地方,于是男主跟着去了,结果发现女主原来是做“烧鸡”的,还请男主吃了烧鸡。


3.在某电影中,一个男人突然昏死过去,另一个男人为了救他,真的嘴对嘴的做人工呼吸。(还有特写镜头)

4.在某电影中,女主带着沾有狗屎的学历证书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真的舔掉了上面的狗屎。

5.在春晚节目中,某知名相声演员,接连说了好几个网络流行词:“吓死宝宝了”、“主要看气质”。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感觉怎么样?

很好笑是吧?真的很好笑啊,哈哈,笑死了!

好笑?好笑个鬼啦!

二、“自嗨型”喜剧的共同点

以上的喜剧桥段,也许作者自己觉得非常好笑,自己可能会被自己逗得前仰后合,自己“嗨”大了,可是观众呢?观众好尴尬哦。自嗨型喜剧的特点,就是只有自己感到好笑,而观众完全没感觉,作者还把这种仅仅能把自己逗乐而观众完全不乐的喜剧作为一种创作上的巨大胜利,且充满荣誉感。

我们总结一下“自嗨型”喜剧的一些共同点:

1.使用老梗。


比如,在电影中再出现五环之歌,使用“叫鸡”的梗。

2.卖恶心。


怎么恶心,怎么设计。比如,让人吃屎,比如两个大老粗男人嘴对嘴亲上。

3.单纯的卖弄傻相。


卖弄傻相不是不可以,你如果为他的傻建立一个基本的逻辑,也会达到不错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建立这种逻辑关系。只是突然就让人物脱离正常逻辑来卖弄傻相就非常有问题,比如一个中年人为泡妞逞能喝酒,第一次从楼梯上滚下,第二次又是,第三次还是,结果几次下来身上缠上了绷带。这样的场景,作者本人不觉得很尴尬吗?


4.尴尬的笑点。


喜剧如果仅仅能把笑点非常低的人逗乐,那还真不能叫喜剧,那样的话喜剧的标准就太低了。但是很多作者就是这样,完全为最低笑点的人群服务。很奇怪一些作者眼中的所谓的笑点,完全是非常尴尬的笑点。这种尴尬的笑点,总结起来就是,让人物“出位”,只是简单的“出位”。比如,小明说要吃香蕉,他要吃很多很多香蕉,这时候朋友给他买了一大堆香蕉。过了一会儿小明的朋友发现满地都是扒了皮扔掉的香蕉,小明朋友奇怪的发现小明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香蕉皮,小明边吃香蕉皮边傻笑着,说真好吃。请问,这叫哪门子的喜剧?

5.使用网络热词。


现在信息更替速度太快,如果现在还指望通过说网络热词来逗人发笑,那你真的弱爆了。当大家都在说网络热词,甚至都已经不在说这些热词的时候,你还在煞有介事的说着这些词,还满怀期待地等着观众的笑声,观众真的都替你感到尴尬。

三、如何避免创作“自嗨型”喜剧

1. 生理上的“自嗨”无法避免

之前曾经一直认为但凡想学编剧的可能多少都有点天分,但是几年后你再看他写的东西发现还是不灵光。编剧除了写得好,资源也很重要,所以有些人可以很快的进入到圈子很快的看到他们的署名作品,但是N年过去了,你发现那么好的平台那么好的资源,那么好的制作,那么好的演员,作品也播出了,可是剧作只能达到那个水平。所以,你没有理由不相信,编剧还是需要那么一丁点天分。 资源重要,机会重要,运气重要,甚至这都比你写得好重要,但是那一丁点的天分是基础。

很多人说,我对喜剧很感兴趣,我看过很多喜剧,我看过很多喜剧理论书籍,对喜剧很有研究。很好,来吧,那就撸起袖子干吧。结果,一上手傻掉了,出来的东西完全不灵。喜剧完全靠学习技术就能做到,好像也不对,还是需要那么一丁点一丁点的感觉。


这一丁点的感觉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即便是你看到的市场上能够热播热卖的电视剧电影,你都能透过剧作看到技术之外的喜剧天分的不足。即便是曾经的喜剧老枪,出来的作品却完全没有了之前作品中的灵气。更别提要做经典喜剧作品了。经典作品从来都和努力没关系,经典作品是天分和运气的结果。

所以,如果对于喜剧作者来说,总是陷入到“自嗨型”的喜剧创作中,也许这里有一个你不得不接受但还要必须要面对的残酷事实:这是生理上的问题。通过后天的练习改变不了。没感觉就是没感觉,即使那个感觉只是一丁点。

2.技术上的“自嗨”可以避免

生理上的“自嗨”避免不了,而技术上的“自嗨”可以避免。如果有那一丁点的感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练习来避免“自嗨型”喜剧,来写出让观众“嗨”的喜剧。


以下几个方式可以避免“自嗨型”喜剧:

1.应该尽量提高自己的笑点。

如果你是一个喜剧作者,但是你的笑点非常低,这就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你很可能会写出自己感到非常好笑,而别人完全没感觉的喜剧桥段。当你大量观看喜剧作品的时候,你会对偏常规的喜剧设计有所免疫,你不会轻易的被一般的甚至低劣的喜剧设计逗笑。你看过东方卫视第一季的《笑傲江湖》节目吗?为什么当一个非常一般的节目出现的时候,冯小刚会完全没反应甚至演员表演到一半,冯小刚就气愤地按红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边的吴君如则被逗得前仰后合。对于同一出喜剧表演,为什么两个人的表现差别这么大?因为冯小刚是喜剧作者,而吴君如是演员。

2.熟悉尽可能多的喜剧设计

当你看的喜剧多了,对于很多喜剧设计都了如指掌。当你看到某个喜剧桥段的时候,你就能大概猜到他会怎样设计,基于这个基础,你再想办法设计新奇好玩的东西,就不至于会做出那么low的设计。

3.寻找人物身上的喜剧性

从人物身上寻找喜剧性,建立喜剧性,这是最难也是最有效的。人物是编剧们最深的功课也是最难的功课,如果你能从人物身上建立喜剧性,那么这是非常有效的喜剧设计,桥段没法再重复,但是人物的喜剧性一旦建立,他做任何事情你都会轻松的让他达到喜剧效果。

4.注重整体性,避免抖机灵

一些喜剧作者经常容易掉进的陷阱就是“抖机灵”。很多人认为,说个俏皮话,说个段子,做个奇怪的动作,这个场景会非常好玩。哦?是那样吗?单个场景拿出来好像还不错。可是放在电影里算什么呢?放在这个整体的故事里算什么呢?其实是作者的抖机灵,这种方法非常不可取。不能把小品的技巧用在电影中,电影不是小品串烧,台词不是相声段子。应该首先要保证故事的整体结构,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建立了好的喜剧结构,所有的细节和设计都要为这个结构服务,如果你增加的细节破坏掉了这个结构,那就要砍掉这个自认为高明的细节。


5.沉迷规律,而不是沉迷桥段

经常会有人看到了某个电影中的桥段,说,哎,这个挺有意思,我们可以拿过来改改用在我们这个故事里。NO,NO,NO!这种方法万万不可取,抛开抄袭的问题不谈,当你的观众看到这个桥段的时候,突然联想起这个好像在某某电影中见到过,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感觉是相当糟糕的。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一个桥段的一旦被观众熟知,下次再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桥段可以随时更换,但是喜剧规律永远不变。如果你看到一个比较好的桥段,那么多琢磨其中背后的规律,利用它的规律,重新设计桥段,而不是直接照搬别人的桥段。



本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刘开建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剧帮 及作者信息、并保留此版权信息,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刘开建 (新浪微博 @编剧刘开建

编剧帮专栏作者,男,专注于轻喜剧创作。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拿到《摔跤吧,爸爸》这个题材,你会怎么写?

编剧技巧:以为再也不会相信 却会不知不觉的偷看

香港的喜剧梗不灵了吗?

◆ 谈朋友不谈钱的制片方,谈什么朋友?

◆ 喜剧设计的方向在哪里?

◆ 这样的喜剧场景设计错在哪儿?

◆“头脑风暴”式的创作方式错在哪儿?

好笑是检验喜剧的唯一标准吗?

喜剧创作如何避免语言上的误区?

爱谈“给机会”的人,都是大骗子

喜剧创作技巧:编剧如何进行情境置换?

编剧如何避免信息毒害?

◆编剧要不要站出来说话?

◆创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

◆生活剧为什么不“生活”?

喜剧创作的力气要用在哪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