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Sir电影
曾经,爱电影的人都关注了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哪吒2》回应全球登顶!“奇迹”幕后有广西团 ... ·  19 小时前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哪吒2》回应全球登顶!“奇迹”幕后有广西团 ... ·  19 小时前  
电影工厂  ·  沈腾,身心都是属于老婆王琦的!!! ·  21 小时前  
新华网财经  ·  《哪吒2》,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 ·  昨天  
乌鸦预告片  ·  影史第一!《哪吒2》要冲108亿了! ·  2 天前  
娱乐资本论  ·  不走2024弯路,今年春节档胜在“合家欢”+ ... ·  3 天前  
娱乐资本论  ·  不走2024弯路,今年春节档胜在“合家欢”+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Sir电影

哪吒2最大的功臣,是「我」

Sir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5-02-07 23:51

正文

《哪吒2》的票房66亿了。


非但登顶了中国影史的票房冠军,按照之前预测的108亿最终成绩,还会把前任冠军《长津湖》甩出一大截,直接让中国电影的上限提高一倍。


这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极限。



为什么这么火?


Sir之前也从技术、表达等方面聊过,指出其是中国动画的集大成者。


但显然。


超百亿的票房,其影响的,不会局限于动画上面。


而是整个中国电影。


于是这两天,Sir又一次走进电影院,重刷了一遍电影。


然后得出了一个大胆的“暴论”——


国产大片进入“我”的时代。




01

“我 是谁


这几乎是所有国产爆款必须回答的问题。


因为一部票房超过50亿的电影,如《战狼2》《长津湖》,意味着会有超过一亿的观众。


这些观众,不再局限于影迷圈子,而是破圈到了更广大的、平时可能一年都不会走进电影院一次的群体。


他们的集合,他们的共鸣,都是在公共空间中确认自我身份。


《哪吒2》的主角是谁?


魔童哪吒?


灵珠敖丙?


不如说是一个个的“我”,在仙界秩序下善良又徒劳的无名之辈。


比如有人会在申公豹身上看到自己,努力了半辈子才进入体制的小镇做题家;


看到陈塘关的那些被屠戮的“炮灰”;


看到戴着锁链的海妖们;


或者,有编制的,与系统利益捆绑的捕妖队。



就拿陕北的土拨鼠们来说,鼠数众多,看上去囧傻呆萌。


平时也就吃点小南瓜煮的糊糊饭。


论智商,也到不了作奸犯科, 最后还是被捕妖队一网打尽。


被炼成了仙丹。



发现了吗?之所以很多人说会在电影里找到共情,或者说这是一部情绪主导的电影。


其本质上,是因为影片加强了“我”的存在感。


什么神,什么佛,他们的道理和高贵,究竟和我们有多大关系?


借哪吒之口,导演说出了“我”该有的样子。


他不畏生死。


也不管秩序。


就像那句著名的,“若天下无路,我就开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乾坤。”


嘴上说自己“不知天高地厚”。


实际上,是冲破一切规则与绑架,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而这样的强调。


非但是《哪吒2》成功的前提, 也会是中国电影,即将迎来的,新的面貌。



02

我”的觉醒


在上一个国产大片时代里。


关键词是,“我们”。


就拿电影排行榜上的其他电影来说。


《长津湖》《战狼2》《流浪地球》都是,将个人价值融于一个光荣的集体,一个伟大的事业中,获得最高的升华。


事实上,这样的主题一直延续到今年的春节档。


比如。


《封神2》里,我是“天下共主”;《射雕》里我是“侠之大者”;《唐探1900》里,我是民族气节下的“英雄”。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样的叙事不能说完全不吃香了。


但爆款。


尤其是超级爆款,一定需要找到大众最迫切、最需要的情绪出口。


那么在当下。


大家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已经将关注点从宏大的主题,转向个人具体境遇的关怀。


没错。


《哪吒》让不少人津津乐道的,正是将“我”从“我们”这个概念里剥离出来。


让电影真正的为“我”说话。


其实,早在2019年的暑假,它就验证了这条道路的成功。


只是当不知不觉。


在其他电影都在尽可能地关注“大”,走向主旋律的同时,也只有《哪吒》在关注“小”。


它不说家国大义,只讨论“我命由我不由天”。



而在《哪吒2》最后的究极之战里,也并非是为拯救苍生。


它的强调——成魔,成佛,都是自己选择。



所以什么是“我”时代?


其实说白了,就是摆脱掉一切不合理的规则、教条,以及道德束缚,真正重视“我”的个体需求。


它需要切中当下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让电影不再让“教化”占据主导地位,而可以切切实实地成为观众可以与之共情的产品。


并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


是的。


中国电影市场里,能让观众买单的,往往并非电影本身,而是通过电影,找到能表述自我情绪,能找到归属、共鸣的方式。


如今,电影不单是一种文化商品。


而是,让观众重新看到“我”的情绪出口。



03

“我”的时代


很显然,拎出那个“我”字,是中国电影的大势所趋。


它并非是《哪吒》独有。


比如 《好东西》。


去年口碑最高的电影,票房7亿多,很多人会归功于其女性视角,也就是 “她”时代的作用。


但Sir却觉得,最重要的,是它突出了那个“我”字。


如果说“我们”有着教科书一般的规范答案。


那么“我”,存在着许多可能——


我是否还需要爱情和婚姻?


我是否必须在职场内卷和996?


我能不能在固定的成功标准之外,发现世界更多的可爱?


《好东西》的小女孩茉莉,可以让观众发觉——


“我”原来可以不漂亮,不淑女,只要正直勇敢有阅读量就行;


“我”可以不优秀,不上进,一辈子只做观众,享受已有的艺术成果也行。


不用被外界的评价掣肘,我就是自己的宇宙。



而《哪吒2》呢?


或许影响会更进一步。


毕竟百亿票房。


它不但会 震惊所有人,更会给电影工作者带来一轮新的影响。


他们或许会思考——


原来并不是观众不爱看电影了, 而是他们没有等到他们想看的电影。


那么,观众想看的又是什么呢?


恐怕还是那个哪怕现实中无能为力,但也想有人代言的那个“我”。


是切身的共鸣。


就拿《哪吒2》来说。


现实中我们往往在学业、工作、社交等方面焦头烂额,并困于其中。


但在电影中,我们希望肆意表达不满。


比如 对权威祛魅。


事实上,在成为闹东海,斗天兵的英雄小儿之前, 哪吒是“高干子弟 ,不出意外,将来也是体系的既得利益者。


他先所有的底层一步。



但最终呢?


哪吒用一对完全新生的眼睛,看破了千百年来权威的虚弱。


并表达了 一种 被欺骗的愤怒。


他看见权威的丑陋——


无量仙翁惧怕妖界其他人太卷威胁到阐教霸权,利用他们的修为化丹提升众仙修为,稳固阶级。


看见道德的虚伪——


从小到大,所有人都在为他灌输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念,那就是魔丸是坏的,妖是坏的,灵珠是好的,神仙是好的 ,做人要侠肝义胆,秉持真善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