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强调的是基层工作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针对的是“将相有种”的门阀世袭官僚制度,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但这句话也容易造成一个认识误区:
只要一级级提拔,似乎任何一个基层官吏都有熬成宰相的可能。
这就有点扯淡。宰相固然要知道民间疾苦,历练些人情世故,但不同于其他官职,这个位置必须要有天赋,包括性格、度量、见识,学问、能力等等。
换句话说,有些人即使打磨的时间再长,顶天也就是个村长的料。每种官职其实都有不同的特性,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任命使用。那种论资排辈的提拔方式,既非传统文化,也非世界潮流,本质上是种“懒政”——有利于官场稳定却常常造成“才不配位”,这是最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侯将相真的有“种”,只不过这个“种”不是门第、血缘,而是天生的器量、格局,比如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位唐高宗时代的非著名宰相张文瓘先生。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今河北邢台清河县)武城人。据说黄帝的儿子“挥”居于青阳(即清河),他“观弧制矢”发明了弓箭,官封“弓正”,成为张氏之祖。“清河张氏”在隋唐时期是名门望族,特别是张文瓘及四个儿子都官居三品,号称“万石张家”(三品官年俸为二千石)。
张文瓘虽出身名门,却从科举入仕,早年在并州刺史李勣手下做参军。一向以识人自诩的李勣对他很欣赏,曾感叹说:小张的才能,堪称当今的管仲、萧何,我不如他!
李勣入朝为相,小张与另外俩部下为他饯行。宴席上李勣分别赠给那二位佩刀和玉带,唯独没有小张的份儿。张文瓘疑惑不解,散席后拉住李勣请他解释原由。
李勣笑着说:你别多心。我赠那位同事佩刀,是因他遇事婆婆妈妈的,想让他以后做事能果断些(刀喻果决);赠另一位玉带,只为他放荡不羁,行为不端,希望他能有所收敛(带喻收束)。像你这样的全能大才,做事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有什么可告戒的?
唐代白玉舞伎纹玉带
在李勣的极力推荐下,张文瓘坐上了官场直通车,先升为水部(隋唐时期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二级部”)员外郎,又升为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时间不长竟与李勣同列宰相之班(唐代为群相制,三省六部长官均称宰相)。
因办事周全得力,张文瓘赢得了唐高宗的高度信任。其他宰相奏事时,高宗总要问一句:这事跟张文瓘商量了吗?如果没有,高宗就说:去跟他议一下再说。如果回答说已经商量过了,高宗二话不说,直接签字盖章。
皇帝的信任不是无来由的,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张文瓘高超的见识和器量。
唐朝宰相们会有一顿免费的工作餐,餐品相当丰盛,常有剩余。有人提出削减菜品数量,填饱肚子就行,给百官树个清廉节俭的好形象,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张文瓘却坚决反对,他说:这顿工作餐不只是吃的,更是用来给人看的,这是皇帝陛下礼贤敬才的一张名片,象征着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本态度。你们嫌奢侈,我却只嫌不够丰盛。如果我们这些人不称职,觉得对不住这顿饭,可以考虑自己引退,但不能损坏国家敬贤的礼数而搏取个人的所谓好名声。
一般人考虑的是节俭与美德,而张文瓘想到的却是为国家礼才聚贤,这就是宰相与普通官员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写到这里,忽然很担心一些“喷子”会骂我这是为特权张目,为腐败洗白,因此友情提醒:开喷之前,记得先回家装上大脑。
有一则典故可以拿来佐证张文瓘的观点。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被救者送给子路一头牛做酬谢,子路高兴地收下了。孔子还有个学生子贡,曾在楚国替一位鲁国人赎身,按政策应得到国家的奖励,但他觉得自己家里不差钱,做好事不应当贪图名利,因此表示不要奖励。
孔老师的态度很耐人寻味——他赞赏了子路的“贪鄙”,却谴责了子贡的“高尚”,理由是:子路收下牛,其影响会导致鲁国人更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子贡拒领国家奖励,其影响却会让鲁国人再也不去做替人赎身这样的好事了。
一般人习惯于就事论事,只看眼前三尺远,孔老师却善于从现象看到本质,从眼前看到长远,这就是他被称为圣人的原因。
治理国家,其实就是治理百姓。高明的统治者应当顺应人之常情,因势利导,而不是试图以极个别人的高尚品德做为世俗通行的标准。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嘉靖皇帝不重用海瑞,天真地以为官员都应当像海先生那样连块肉也不舍得吃才算好官,孰不知违背人情的高尚,以及不切实际的标榜,只能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信任危机和虚伪欺诈之中。
清朝的道光皇帝出了名的节俭,连油灯都不舍得点,裤子破了让娘娘打补丁。上行下效,各地大员进京朝见时,为哄皇帝开心,专门要寻找破旧朝服换上,出现了京城里破衣比新衣贵的奇闻,据说每次上朝时弄得北京金銮殿跟岳州城的丐帮大会差不多。然而这些表面功夫并没有什么卵用,官员们散朝之后脱掉道具就往八大胡同里钻。
当官的号称社会精英,生活待遇理应比一般人好,古今中外包括这届群众都能理解。群众并不是眼红你吃香喝辣,出门排场,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别违反规定,干的那些事要对得起这些待遇。
唐朝宰相出行仪仗
张文瓘后来兼任负责公检法的大理寺卿,上任十天,就把多年积压的四百多件疑案审理清楚,冤案得到昭雪,有罪的或杀或判,没一个叫屈的。后来他升任侍中,大理寺所辖监狱在押囚犯听说他不再掌管刑狱时,都抢天哭地大放悲声。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张文瓘病逝,年七十三,追赠幽州都督,谥号“懿”(“温柔贤善曰懿,爱民质渊曰懿”)。
【征稿】: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招聘启示】
招聘丨我想约你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