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人人都是艺术家?如何重新定义艺术与公众的关系? ·  14 小时前  
新周刊  ·  “微do百分之四十,我还是后悔了”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老北京的爆肚,正在和这个城市渐行渐远 ·  3 天前  
单读  ·  今日计划:无所事事地坐一天?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人人都是艺术家?如何重新定义艺术与公众的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0-23 21:00

正文

艺术与公众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话题,随着社会、文化与技术的变迁,这一关系也在不断演化。特别是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探索大众参与的可能性,打破了传统的“创作者—观众”单向互动模式。观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直接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与展示中。这种互动的增强,不仅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也模糊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艺术不仅反映和影响大众文化,同时也被大众文化所塑造。


如今,艺术正在向更广泛的公众开放,逐渐打破了精英化的壁垒,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欣赏艺术。而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也在这种互动中逐渐发生变化,艺术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孤独创作,而是走入公众,创造一个共享的平台。




三联艺文club发起、艺术家刘耀华策划、抖音艺术作为独家内容合作平台的第一届艺术家博览会,作为三联生活方式大会的一部分,于2024年9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隆福寺南广场向公众开放。本次博览会的主题为“你不是外人”(You're not an outsider),灵感来自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Stranieri Ovunque”(处处是外人),但实际内容并无直接关联。



博览会沿袭了传统艺术博览会的形式,在公共场所搭建临时展位,供艺术家进行实验性的创作展示。本届博览会邀请了17位艺术家,设有16个展位。不同于传统艺术展,这里并非昂贵艺术品的交易场所,而是艺术家与公众的互动平台,是艺术通过“交易”走向大众的实验和探索。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讲述了一群囚徒被锁在洞穴中,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误以为那就是现实。直到一个囚徒被释放,走出洞穴看到了真实的世界。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这个引路人的角色,通过他们独特的视角与表达方式,带领公众超越日常生活的表面现象,探寻更深层次的真理与现实。


本次艺术家博览会就是这样一次艺术家接近大众的实验和尝试。观众与艺术家的关系不再仅仅通过艺术品的买卖发生,而是通过直接的互动与对话建立。每个项目的呈现,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也是公众与艺术家思想碰撞的过程。





耶苏·《四国大战象棋挑战赛》



该项目赋予了传统象棋全新生命,四人对弈的形式犹如群体混战,打破了象棋原有的二人对决格局。通过引入麻将的多人互动形式,象棋从思维较量变为更为狂野、充满变数的博弈。作品既是一场游戏,也是一种对群体竞争与策略的新思考。通过这种戏剧化的象棋体验,耶苏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游戏环境,激发参与者的思维与情感。公众从游戏中获取了更为崭新的思考方式,与艺术家的互动本身也让作品变得更为生动。



胡尹萍·《胡小芳快闪店》



通过低价收购小镇阿姨们织的毛线帽,将平凡的劳动赋予艺术的价值。这个项目不仅关注了被忽视的一代女性的时间和劳动,还揭示了市场对手工劳动的压榨。通过这种艺术介入,胡尹萍让她们的创作得到了更高的认可与回报,呈现出劳动与艺术、经济与情感之间的复杂联系,激发了对被忽视劳动者的关注与尊重。



东四·《自我曝光》



通过重新演绎19世纪的街头摄影技术,将观众的主观选择引入摄影创作过程。观众自行决定曝光时间,打破了传统摄影中艺术家完全掌控的局面,使每张照片都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该项目赋予了观众更多的创作自由,使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控了作品的最终呈现,凸显了图像在个人与技术之间的交互性与独特性。



邓上东·《人体喷泉》



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行为艺术,通过身体的介入,艺术家将物质从身体中喷射出,形成具有诗意的喷泉景象。观众的选择决定了喷泉的形式与内容,体现了艺术与观众的双向互动。作品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人性、情感和浪漫想象的深刻表达,彰显了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走向大众的潜力。



董潇久·《泡沫诗》



将诗歌与日常用品相结合,探索了物质与精神的交融。这些诗被包裹在手工香皂中,像琥珀般封存。观众通过使用香皂,与诗进行身体上的互动,揭开诗句的过程既神秘又充满偶然性,极具诗意。



祁艳飞·《学院派辣子鸡》



祁艳飞不仅教授鸡艺术史,还以“辣子鸡”这一传统美食作为媒介,将高雅的艺术教育与日常饮食文化融合,以独特的幽默感呈现了西方艺术史与烹饪技艺的奇妙结合。观众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跨界创作以荒诞的方式探讨了知识的传授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充满讽刺意味。



牛玉河·《石头上坡》



牛玉河巧妙地将父亲的农耕劳作与自己的艺术创作并置,探讨了艺术与日常劳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他通过父亲从家乡捡来的365块石头,象征着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创作中的“劳作”属性。牛玉河认为,虽然两者都通过手工劳动留下痕迹,但区别在于选择和热爱:艺术创作带来选择的自由与快乐,而农民的劳动更多是生存的必需。他强调艺术家的观念比作品更重要,作品是思想的载体,展现了他对创作过程的深入思考与对公众互动的重视。



邓玉峰·《坦白》



艺术家首先坦白自己,然后邀请公众参与,形成一个广泛的集体性告白空间。这是一场大胆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公开剖析。每个参与者通过坦白,一次次解放自己的内心负担。这种互动式项目打破了个人与群体的边界,促使观众反思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鼓励真诚面对自己过往的伤痛或秘密,艺术成为心理释放的载体。



任重远·《三寸园》



任重远将青海酿皮的制作过程搬到展场中,观众不仅可以观看,还能品尝这道美食,这不仅是对家乡美食的怀念,更是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探索。作品巧妙地将手艺、记忆和艺术联系在一起,传递了艺术家对家乡和童年味道的深情。在酿皮的制作和分享中,艺术成为了与观众交流情感的纽带,也让日常生活充满艺术性。



嘎让·《色即是空》



通过在镜面上书写“你好”“世界”“再见”来探讨人与艺术、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个互动性强的作品让参与者通过书写表达情感,同时嘎让也为他们支付象征性的“劳务费”,以此来实现一种简单直接的交流。他强调艺术与公众的联系,认为如果艺术无法与观众产生互动,在社会层面就不成立。项目过程中,部分参与者因书写体验到释怀和感动,显示出艺术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影响。



松郎·《在风里打转》



通过身体部位图像制作的风车,在风中旋转,营造出一种荒诞又幽默的氛围。耳朵、拳头等人体元素高速旋转,象征着日常生活中的忙碌与无力感。作品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回应了我们身体在现实中的规训,挑战了观众对身体和劳动的认知。现场艺术家转动风车,如果消费者能用一根手指戳中在高速运转的风车,那么就会得到这个风车。通过这种简单却富有象征性的创作,松郎揭示了现代生活的荒诞与人性的脆弱。



郑江·《做什么我都保佑你》



通过将艺术创作与游戏结合,创造了一个极具互动性的艺术体验。通过石头剪子布、猜拳等简单的游戏,观众可以赢得或购买艺术品。这种随机性和游戏感打破了艺术品交易的严肃性,让艺术变得更为亲民与娱乐化。作品在轻松的氛围中探索了艺术的价值与观众参与的关系,既是对艺术市场的调侃,也是对艺术欣赏方式的重新定义。



胡庆泰·《小小人物》



通过使用来自倒闭服装厂的废弃布料,展现街道上普通人的话语,将其绣在布上,表现个体的平凡与抽象。他强调艺术与大众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艺术的基因,艺术来源于思考而非仅靠灵感。虽然这次展览他没有刻意追求商业化,但通过展示普通人的语言,他希望引发公众的思考与共鸣。灵感只是艺术的起点,最终目的是通过艺术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意义。他借用废弃工厂的布料,赋予旧物新的意义,挑战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彰显了他对社会环境与自我关系的深刻洞察。



卢明·《明天会更好》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多感官体验,结合实验音乐与听觉、视觉的微妙刺激。艺术家即兴音乐创作,探索艺术的过程与不确定性。他以耳机为媒介,让观众一对一地体验现场创作,并将其录音制成专辑。卢明将音乐理解为行为艺术的一部分,认为艺术不仅限于作品的结果,而是创作过程中的即兴与互动。他强调艺术不应与公众疏远,艺术家应该面对社会各个层面,并通过互动增强艺术的体验感。这种即兴创作充满了危险性,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艺术更具魅力与吸引力,也重新定义了当代声音艺术的边界。



于伯公&张璀·《1280°》



通过将草原上的牛粪转化为陶瓷艺术品,赋予了这一普通物质新的文化与美学意义。他们通过对游牧民族符号的呈现,探讨了自然、游牧文化与当代艺术之间的交汇。作品不仅传递了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残余物的视觉温暖,还通过陶瓷工艺的精妙结合,展现了艺术家对传统与当代文化碰撞的深入思考。



刘佳玲·《牛胖胖肉铺》



通过将艺术作品置于一个日常的菜市场场景中,创造了一种超现实的荒诞感。她用纸雕塑模拟肉铺摊的销售方式,模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探讨了消费、身份与身体的关系。这种通过反差带来的视觉冲击,使得观众在熟悉的日常环境中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挑战了人们对现实与虚构的既定认知。



这些互动形式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更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思想交流。每位观众通过参与艺术创作,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打破了传统艺术中创作者与观众的界限。


此次艺术家博览会展示了艺术与公众之间互动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艺术不仅是展品,更是一个交流的平台。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不断被重新定义,观众通过互动,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不再是远离公众的个体,而是主动走向大众,邀请他们共同参与艺术的创造与体验。




第一届艺术家博览会作为三联生活方式大会的一部分,成功展示了艺术与公众互动的多种可能性,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每个展位不仅展示了艺术作品,还促成了公众与艺术家之间深刻的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从耶苏的象棋游戏到胡尹萍的《胡小芳快闪店》,从东四的《自我曝光》到邓上东的《人体喷泉》等等,这些项目在不同维度上探讨了艺术创作与生活、经济、文化的关系。



三联艺文club作为三联全新的艺术厂牌,致力于通过创新性的艺术项目打破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壁垒。无论是《一块广告牌》的观念实验,还是本次和抖音艺术发起《艺术家博览会》的尝试,三联艺文club始终着力于让艺术不仅仅存在于画廊和博物馆的高墙之内,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与大众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


点击观看视频


在未来,三联艺文club将继续以跨界合作和实验性创作为核心,推出更多有趣、好玩的项目,邀请公众与艺术家共同参与。通过这些互动,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每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和创造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种融合不仅实现了艺术的社会化,也让公众在互动中成为了艺术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并非远离我们,它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而每一个参与者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让艺术在大众生活中生根发芽,真正体现“你不是外人”的主题,邀请每个人走进艺术,共享创作的乐趣。



出品人丨李伟

监制丨刘刚/宋彦

策划丨李慧敏/闫蕾

运营丨韦宇教

嘉宾统筹丨罗启宏/邢宇/张鼎堃

活动执行丨李加贝

实习生丨吴雨洁/沈柔伶

作者丨赛音

设计排版丨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