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疾控局新闻发布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去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新时代推动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描绘了疾控事业发展的蓝图和愿景,对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的发布会就《指导意见》实施一年来,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效作介绍,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司长 雷正龙先生;
国家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主持工作的副司长 李筱翠女士;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控局局长 姚强先生;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 阚飙先生;
我是今天发布会的主持人、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 熊煌。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疾控事业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事关疾控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疾控系统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守护人民健康为根本目标,全面实施《指导意见》,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取得了积极成效。这里,我想用4个字来简要概括。
第一个字是“稳”,主要体现在体系改革上。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纵深推进各地机构改革。各省级疾控局全部完成组建,实现实体运行。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加挂预防医学科学院牌子,强化科研支撑和技术保障能力。加快推动市级、县级疾控机构和监督机构整合,促进专业技术支撑与监督执法工作的有机衔接,进而实现“1+1>2”的改革效果。鼓励基层发扬首创精神,因地制宜落实改革要求,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功能完备、全社会参与的良好疾控工作格局。
第二个字是“新”,主要体现在机制创新上。我们巩固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拓展到重大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创新“多病同防”机制,探索按呼吸道、消化道、虫媒等传播途径,分类优化“多病同防”的策略措施。比如,针对呼吸道传染病,我们从去年开始,开展了“多病种同监测、一样本多检测”,为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探索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16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或预防保健科室全覆盖;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扩大到全国254个地市,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截至11月底,共遴选出约8700名专职疾控监督员和3.37万名兼职疾控监督员,进驻2.82万家医疗机构;启动了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探索预防、治疗、管理等一体化的防治服务新模式。
第三个字是“强”,主要体现在能力提升上。我们着眼于“强优势、补短板”,在全系统开展“大练兵”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地方病防治、寄生虫病防治、预防接种等多项技能竞赛,全面提升了疾控队伍的专业能力。监测预警方面,聚焦“多渠道、全病种、智慧化”,推动监测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转变,从单病种监测向综合监测转变。在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部署安装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这将有助于传染病监测预警模式,从“被动报告”转向“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检验检测方面,指导推动各地积极开展疾控机构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国有26个省份建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疾控机构和传染病医院的实验室检测质量明显提升。应急处置方面,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达到25支,建成3380支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实现市、县全覆盖,打通了传染病专业应急队伍的“最后一公里”。举办“铸盾-2024”国家聚集性疫情应急演练,全国有3万多人线上线下参加或者观摩了演练,各地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各类传染病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来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提升能力。监督执法方面,中央财政支持加强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装备和快检设备的配备;稳步推进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全国1488个试点县的25.4万家用人单位完成职业危害风险分类。
第四个字是“活”,主要体现在人才科技一体推进上。人才“引、育、留、用”方面,发挥“头雁”效应,实施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在去年培养20名公共卫生领军人才的基础上,今年把名额扩大到50名。推进疾控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提质扩面,大力培养既懂临床、又懂预防、还懂管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科技创新方面,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为抓手,推进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动《指导意见》落实落细,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