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路马桥乡的“紫藤棚”,每年春夏,青枝绿叶的紫藤盖满了河东大半条街,因此成了一大名胜。但在明代,这里还只有三户人家。一到大热天,连烂泥都蒸得发烫, 当地人只得到附近董家花园的紫藤架下去避暑 。可是董家主人太势利,不许他们进花园。村上人想折一枝回去插种,董家也不准。一次,有个小伙子摸黑去折了一枝,种在屋角边。
几年后,小宅基变大了, 插种的紫藤也长大成荫了, 而董家花园由于换了主人, 不知为何花园里的紫藤反而都死了。宅上的紫藤日长夜大,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 繁枝茂叶已能覆盖整个宅基, 成为当地一大盛景 。
后来, 乾隆皇帝得知松江府有古藤奇观, 下江南途中顺便想来看看。 因天气不好, 船被阻在泖泾港。乾隆看不到古藤, 便下旨要掘起紫藤, 移栽到御花园 。
侍从们一听, 暗暗发急,这样大的紫藤如何搬法?便推说:“紫藤之果有毒,吃了要发抖抖病。”乾隆听说有毒,只好作罢。开船时,乾隆又问:“往南是什么地方?”回答说是:“叶榭。”
乾隆把紫藤和叶榭联起来一想,“蛀藤叶榭”,太不吉利,连说:“得胜归,得胜归。”龙船掉头驶离泖泾港。后来,那条小河就被人称作“得胜港”。
太平天国时, 一年, 有支太平军路过紫藤棚, 在此起灶烧饭。当地百姓敲锣打鼓热烈欢迎, 不知啥人在此惹下火种, 一场大火顿时烧了起来 。幸亏太平军赶来灭火, 但紫藤的根茎已被烧焦,古藤美景从此消失,令人惋惜。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枯萎的紫藤又突然萌芽吐青, 逐年成长, 恢复生机如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建了紫藤架,现在它已列为县级文物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