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票友 | 知金融
作者:江西财大九银票据研究院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恢复办理商业汇票业务以来,票据市场不断发展成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进入标准化场内交易的新时代,这是中国票据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票据市场发展必将产生颠覆性、根本性的改变,
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统计,2016年我国票据承兑余额和承兑发生量分别为9万亿元和18.1万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6倍和13倍;票据贴现余额和交易量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84.5万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5倍和45倍。票据市场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体系改革与创新以及社会信用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票据市场框架体系构成
所谓票据市场框架体系,是指票据市场关联组织、结构及其关系的总称。票据市场框架体系具有宏观性和应用理论性,旨在探讨整个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和规范。它包括了票据市场体系、票据市场组织体系、票据交易体系、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体系、票据制度体系、票据服务体系、票据产品体系、票据创新体系、票据信息体系、票据票据IT体系、票据价格体系、票据监管体系等部分。
----票据市场体系是指票据市场按照功能定位进行划分,由票据承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票据转贴现市场、票据再贴现市场、票据创新市场、票据经纪市场、票据评级市场七个子市场组成。
----票据市场组织体系是指票据市场的管理结构和行政功能,在组织层级上包括从央行到商业银行的自上而下模式;在实际的参与方商业银行内部,也包含由总行-分行-支行的层层下达的上下模式、或者总行管理-分行经营的扁平化模式。
----票据交易体系既包含了承兑外的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传统产品交易行为,也包括票据资管、票据证券化、票据理财、区块链票据、产业链票据、衍生票据等创新产品交易行为,还包含了在票交所模式下所有交易行为的规则演化和更新以及规范的地方、行业和经纪平台。
----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体系分为直接参与主体和间接参与主体,前者包括企业、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央行(再贴现)等可直接参与交易的主体;后者包括票交所、区域或行业票据及经纪中心、证券公司、保理公司、评级公司、担保公司等服务主体,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个人等投资主体,央行、银监会等监管主体。
----票据制度体系包括四个层面:一是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层面,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最高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二是监管层面的有关规定,包括支付清算管理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管理办法等;三是票据行业自律文件,包括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票据行业自律公约等;四是票交所成立后的有关规定,包括以票据交易管理办法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五是商业银行自身关于票据的相关制度、规定和业务流程等。
----票据市场服务体系包括票交所提供集中报价交易、托管清算等服务,第三方机构提供市场评级、增信、保险等服务,票据中介提供撮合、配对和信息等服务,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等服务。
----票据产品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分,一是从票据形态上看,分为纸质票据、电子票据以及未来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二是从票据功能来看,产品链侧重于从票据的多功能服务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三是从服务产业出发,可以通过做大商票的方式形成完整服务某一产业上下游的专项虚拟票据产品,比如军工票、化工票、钢铁票等;四是从产品定位来看,分为传统的交易型票据产品、资管型票据产品、理财类票据产品等。
----票据创新体系要有既定的创新目标和关键的配套机制,目标主要设定为创新的目的、意义和着力点,配套机制包括票据交易管理机制(含准入、惩罚、退出等机制)、价格机制、做市商机制、平准基金机制等,机制是保证创新实施的关键保证。
----票据信息体系侧重于数据的获取、搜集、分析和利用,从数据属性上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现行使用较多的包括文本、图表、语音等非机构化信息,信息本身只是简单的“生产资料”,需要借助人、机的智慧去激活,借助计算机工具产生生产力。
----票据IT体系是指在票据市场发展中所有借助IT技术实现的信息系统,从业务角度分为事前判断、事中业务和事后分析系统;从应用管理方角度分为票交所系统、各商业银行系统、企业系统、ECDS系统;从技术架构角度分为桌面系统、Web系统、移动终端系统等;从系统功能角度分为信息类系统、业务类系统、管理类系统等。
----票据价格体系是指在票据市场不同体系中反映流通和价值的总体评判,比如承兑有承兑费率,贴现有贴现价格,转贴现有转贴现价格等。
----票据监管体系一方面由银监会统一管控,建立由上而下的监管模式,另一方面所有的票据市场参与方也有自身内部的监管职责和组织架构,形成内外呼应的有序结构。
建立票据市场框架体系要意
(一)有利于票据市场的深化发展
1、有助于票据市场的顶层设计。梳理构建中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为票据市场顶层设计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坚实基础,从全局出发明确票据市场各子体系的功能定位,发挥各子体系的比较优势,突破地域性、行业性以及各子市场的限制,协同发展,形成合力,从而建立全国统一、协同的票据市场体系。
2、有助于票据市场的有序规范发展。建立中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将有助于探索形成票据行业业务执行标准,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改变目前票据业务参与者因为各自机构设置和业务管理要求的不同而产生的业务处理中标准不一的现象,提升业务办理的标准化水平,促使票据市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3、有助于票据市场的效率提高。建立全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形成市场统一标准,促使各个参与者信息对称,整个市场透明度得到明显提升,交易成本和限制将大幅减少,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更为有效,服务体系也将更为全面和细化,信息收集和处理也会更为电子化、人性化、自动化,市场效率显著提高。
4、有助于票据市场的创新发展。建立全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可以激发市场整体创新活力,市场参与主体更趋多元化,票据产品种类、票据交易模式、票据交易主体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革,跨界、跨市场、跨区域的发展趋势将愈发显著,非银行金融机构对票据创新业务和产品的参与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企业、银行、信托、基金、证券、财务公司以及个人也将参与到票据市场的创新发展中。
5、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完整的票据市场框架体系是银行从事票据业务的基础,也是银行谋求转型发展和拓宽利润空间的基础,一是为银行主动增加存款提供更多抓手。银行承兑票据时需要企业缴纳承兑保证金,而保证金比率往往与企业的信用等级挂钩,且承兑保证金存款的利率一般以活期计算,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增加票据承兑以及适当提高保证金比率来主动增加低成本负债,特别对于中小银行是提高存款的重要途径,同时票据贴现后企业往往会有一定存款的沉淀。二是提高银行盈利水平特别是中间业务收入。通过完整的票据市场体系可以给银行带来承兑手续费中间业务收入、贴现利息收入、转贴现利差收入、回购利率收入以及再贴现低成本资金。根据市场数据测算,2017年票据产品线创造的利润可达2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银行业整体利润的13%以上。
(二)有利于票据市场作用的发挥
1、强化票据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当前票据市场是离散型、自发式市场,离散型市场产生的交易壁垒、信息不对称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票据市场的资源利用效率,更是提高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加上票据的各个流通环节带有不同的属性,往往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和管理机构去控制,使得市场的发展是被割裂开。建立完整的中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将大大提高票据市场运行效率,进而促进票据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票据业务作为直接对接实体经济的重要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对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将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推动金融市场的融合发展。票据业务兼具信贷和资金业务双重属性。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逐渐呈现出了部分资本货币化和部分货币资本化的特征,票据市场也成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资金跨市场流动的重要渠道。建立中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的基础功能,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金融市场的融合,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3、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票据市场一方面票据市场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提供贸易结算、投融资功能,另一方面央行可以直接通过票据再贴现手段实施货币政策。建立完善的中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央行可以通过控制再贴现总量、价格、行业、种类以及对象等要素定向、定量投放货币、引导市场,大大提升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4、促进社会信用程度的提高。建立中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推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成立统一、规范、权威的信用评估机构,建立健全适合票据业务的评级评估指标体系,引进票据增信保险机制,不断推动社会信用的发展。同时,随着票据市场框架体系的完善,市场机制更为有效,信息更为透明,商业承兑汇票将迎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激励企业注重商业信用的建立,促进企业信用的发展。
(三)有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地
1、从制定金融规则的角度看,健全票据市场体系可以推出统一票据市场的业务规范。目前国际银行间的业务规则多由西方国家制定,如:国际信用证等。我国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汇票等较为成熟的金融产品,但一直未获得国际认可,仅限国内贸易及国内商业银行使用。如能通过“一带一路”将票据业务推向相关沿线国家,采用我国制定的行业标准,将极大提升我国金融行业在全球的话语权,有利于推进我行银行业国际化水平,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服务水平。
2、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看,票据是最主要的人民币结算工具,每年的开票量数倍于信用证开证量。目前,以人民币计价的跨境票据业务产品各商业银行已在研发中,完善票据市场体系有利于创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可为跨境票据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交易平台,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快速落地。
3、从支持“一带一路”实体经济的角度看,完整的票据市场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票据鉴别、保管、背书、融资、创新等连续性服务,进一步便利了企业的日常贸易结算与融资,降低了业务风险。对于“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可继续考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其提供熟悉的票据结算与融资服务,实现国际间金融服务的无缝链接。
4、有利于推进利率走廊建设。票据作为率先步入利率市场化的业务产品,其经过长期的演化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商业银行票据价格生成机制,为形成各交易品种的全国统一有效价格体系、设立中国票据业务指数等奠定了基础,并为我国“利率走廊”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
票据市场建设构想
票据市场架构体系中的各个子体系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所以,推进票据市场架构体系建设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关注各子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着力完善票据市场的基础设施,如加强票据市场组织、推进票据法修订、丰富票据市场品种等,另一面要统筹协调,推进票据架构体系中所有子体系的市场全面、均衡、健康发展。
(一)健全票据市场的基础设施
1、加强票据市场组织建设。建议设立票据市场相关管理组织或委员会,统筹票据市场体系建设,制定票据各子市场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及长短期目标,组织实施各票据子市场之间的协同发展,建立负责票据交易、登记、清算的交易所组织,维护票据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营;建立相关行业公会,制订行业自律守则,以规范行业发展。
2、丰富票据市场交易品种。首先,需要进一步稳步推进票据承兑子市场的发展,提升票据承兑子市场、票据贴现子市场在票据市场体系中的占比;其次,采用优惠的政策措施推进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提高商业承兑汇票在票据贴现、票据转贴现、票据再贴现等市场的占比;再次,应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开放融资性票据,推进银行本票业务的发展,创新商业本票、无担保票据等新型交易品种。
3、加快推动票据市场电子化进程。一方面需要从源头上推进票据市场集中化、标准化交易,提升票据交易效率与安全性;同时各商业银行需进一步优化自身内部系统与票据交易所平台对接,以尽快实现全市场票据的无纸化交易;另一方面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数字票据已呼之欲出,票据交易所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规划,在技术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数字票据发行和交易平台。
4、加快推进《票据法》修订工作。目前《票据法》对于“票据真实贸易背景”的规定,限制了票据市场的发展空间,虽然央行2016年第224号文件对于电子商业汇票贸易背景要求有所放宽,但对于融资性票据的发展仍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有必要从立法层面完善票据市场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研究与创新票据市场监管框架,构建有利于票据市场发展的法律环境。
(二)丰富与规范票据市场参与者的职能转型
1、调整票据专营机构职责。目前已有部分商业银行设有票据业务专营机构,每家专营机构在票据业务领域的职责、权限各有差异,基本集中于票据转贴现、回购子市场和票据再贴现子市场,个别票据专营机构还负责票据贴现子市场的管理工作。从票据市场体系的角度看,目前商业银行的票据专营机构是狭义票据专营机构,需要推进票据经营机构调整经营范围,覆盖票据的全产品、全生命周期,以全面对接实体经济服务需求。
2、发展专业化票据经纪市场。对于票据经纪行业设立统一的准入门槛和业务标准,明确相应的监管机构,积极发展票据鉴证、咨询、撮合、报价等经纪服务,鼓励和培育部分票据经纪量大、业务发展规范、风险防控机制健全和市场认同度高的票据经纪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推动票据市场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3、推动第三方的评级市场。通过建立全国性票据市场评级机构,并结合票据市场的特点,对票据承兑主体、贴现主体等信用主体进行多层次、系统性、动态化的信用评价与管控,可选择或组建专门为票据市场服务的专项评级机构,并进一步提升票据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参评意识,为票据市场投资提供权威、科学的投资依据,进一步规范票据各子市场的运行。构建全国性、一体化的票据市场评级体系将为票据各子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快全国统一,规范的票据信息平台建设。
1.建设标准化、覆盖面广的信息采集录入子平台。信息采集录入子平台应来源广泛,实现各数据源平台数据的接入汇总,并拥有海量相关非结构化信息,可按“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原则,统一采集归口、利用数据信息技术建立索引,实现信息资料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信息集中管理,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提高分类数据的准确性。
2.打造模型化、手段先进的信息分析预测子平台。可建设包含市场主体偏好指数、票据结构趋势指数、信用指数等组成的指数体系。通过该体系,运用科学模型建立宏观经济预警、区域监测评价等系统,从而对票据信息数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精细化、准确系统的分析,并展示出区域市场主体的发展情况。同时,能对机构交易行为和合规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并提供个性化、可定制的直观展示功能。通过科学预测预警方法建立一系列量化分析模型,实现票据市场预警,更好地刻画票据市场的运行趋势和情况。
3. 实现智能化、实效性强的信息资讯发布子平台。信息资讯发布自平台要实现智能分类、科学发布,高效共享,建立业务库、案例库、营销库、经验库、文化库、知识库,实现集中展现各类报表、信息功能。
(四)加快票据产品创新和应用的速度
1、重新认识票据的产品定位。随着票交所的发展,票据将趋近于债券等标准化产品,其融资属性和资金化属性将进一步扩展,一方面持票人可以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转让支付,从而降低整个融资链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充实票据资产交易经营内涵,提高资金的运作和回报效率,再一方面也打通同业投资渠道,打造新型理财产品和工具、吸引客户投资以获得更加广泛资金来源。
2、升级产品创新的内涵。一是可以实现票据与信用证(银行保理等)的组合国际结算业务和“1+N”商业承兑汇票贸易融资组合业务,提高票据的应用领域,并可以贴现电子票据集合资产为依托,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发行资产支持票据(ABCP),扩大银行票据融通资金来源。二是推动多元化票据衍生品发展和试点,包括远期票据贴现和转贴现、票据贴现期权和转贴现期权、票据转贴现利率互换和转贴现期限互换(掉期)等,还可根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集约化管理已贴现票据,实现票据资产证券化等创新。
3、加大与互联网金融的跨界融合。一是规范互联网创新票据业务的应用,鼓励互联网金融为符合国家产业导向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和家庭居民提供多样、灵活的票据融资、票据理财等金融服务,支持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跨境贸易等加强票据融资业务领域的融合发展,以提供更有效率票据融资服务的方式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二是与互联网金融的跨界融合将有望实现突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使得互联网企业掌握越来越多的金融经营权,并获得了相对宽松的监管空间,以系统的信息共享和快速传播来加快实现资产负债与客户需求的双对接,实现票据资产管理业务的落脚点由让客户“看的见”向“看的清”转变,推进票据资产类业务的转型和在全市场的接受度。
(五)整合和完善票据IT系统建设
1、推行全市场的系统构建标准。一是为了推行票据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即:在票据系统的业务处理、风险检验、联机记账等环节设定标准化的流程,业务系统根据标准流程的要求来设计,以实现票据从业机构业务处理的规范统一、快速直接。二是票据从业机构进一步整合自身系统和对应的管理要求。把对应的功能纳入业务处理平台,实行统一的开发技术规范,实现业务处理数据的互联共享。
2、推行科学规划应用架构原则。架构设计中要实现低耦合依赖关系,坚持独立演化、隔离变更,能独立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将业务需求的变更隔离,做到应用内部进行消化,减少对其他应用的影响。要支持高重用性,应用内部的设计要支持程序的重用性,对重用的功能应进行提取,组装成构件以提高重用度。要支持应用的高可用性,能够进行错误检测、错误的恢复及错误预防。
3、加快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使用。一是人工智能在Web服务和大数据领域的应用促使票据市场的智能化程度将更加提升,未来依托互联网的票据业务模式将占据主流。二是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纸制票据的电子化提供了新的探索渠道,可通过实物虚拟化的方式,改善现有的单纯将纸制票据信息手工录入IT系统的机械模拟方式;三是要加快基于VR、AR等技术的的票据相关应用建设,更贴近人们生活和工作。
(六)发挥市场监管和管理方的作用
1、建立符合票据全新特征的监管体系建设。一是构建票据市场监管协调机制,加强货币政策部门、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业务监管方面开展协作,推进相关票据市场监管规则的修订完善。二是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了更多主动适应监管要求变化的机会,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沙盒机制”,对新型的创新技术和产品进行试验,一旦证明有效,监管可随之进行调整,避免了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节奏不一致的情形。
2、完善央行的再贴现市场。作为央行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对于票据再贴现有必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再贴现利率体系及调控机制,利用再贴现的差别定价改善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机构、调整票据市场基础资产构成,提高再贴现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央行可通过再贴现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电票、对商票的支持,加大再贴现子市场对调整产业实体经济及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的作用与支持。
3、推动票据业务发展策略变革。目前票据承兑业务在商业银行往往纳入一般信贷业务管理,有必要调整商业银行“轻承兑,重交易”的票据经营管理策略,将票据承兑业务纳入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部门的管理半径。可考虑将票据承兑子市场纳入票据交易所的管理范畴,商业银行票据部门负责管理票据全生命周期业务,统筹推进整体票据业务发展,从源头上保证票据市场体系的长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七)提升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积极性
1、推动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组织架构改革。随着成立集中性的票据经营机构成为主流,集中化的票据经营模式会逐步带来专业管理的统一归口,对促进票据业务的管理提供便捷。对于大型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逐步形成分行贴现、总行集中到票交所交易的模式,并且贴现后的纸票登记、保管等将成为重要的风险把控要点,中小银行将更侧重形成垂直化的票据经营体系。
2、优化商业银行的票据盈利模式。一是从交易端来看,盈利将更加依赖交易、投资和主动经营风险获利,比如主动开展错配和杠杆交易等。二是从产品端来看,综合性的贴现业务定价将成为主流,此外带来的贴现保证等中间业务收入也将被考虑,主动经营信用风险将成为新的赢利点。三是加强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逐步推出类似票据咨询、票据资讯、投顾委外、信息产品等,并更加注重自身的多元化价值挖掘渠道。
3、做大商业银行的票据产业链业务,一是要做大做强票据承兑、直贴业务。通过票据承兑、贴现,实现承兑费、承兑保证金等多元盈利和节约经济资本占用,稳步提高票据承兑、贴现业务量。二是建立全行票据产品考核机制,改变目前分散的经营管理状态,可以通过分级考核、整体考核,创新考核内。三是建立资源分配机制,根据上一年度系统内各行票据业务的经济资本占用及回报作为主要依据,对全行票据业务的规模、资金等资源进行分配,并根据季度情况进行微调。各分行应运用经济资本工具提高经济资本回报水平和推动业务协调发展,坚持将规模资源投向回报水平高的经营单位和业务产品的分配导向。四是积极探索票据产品与行业融资的新模式,选取某特定行业或领域,率先开展利用商票服务产业链上下游的功能,比如在军工行业开展推广使用“军工票”,化工行业推广使用“化工票”等,进而通过票据服务产业链向服务全社会全产业过渡。
(八)完善差异化的票据市场定价体系
1、对现有的利率定价体系进行差异化调整。考虑到票交所的成立,有助于为形成准确有效的全国统一的价格体系打好基础,避免价格的剧烈波动,理顺票据融资业务利率体系,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形成体现信用风险溢价性质的市场化承兑费率、体现不同贷款期限合理定价的贴现利率、体现资金业务性质和与货币市场利率挂钩的转贴现利率以及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货币市场资金供给状况的再贴现利率等票据融资利率体系等。
2、对价格的控制将更多的靠数据说话。票据价格的控制,将更多的依据海量交易数据,借助数据挖掘和分析有助于研究票据市场的中长期走势,提升市场预判水平,有利于减少市场盲目性,建立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形成完备的市场价格指数和形成机制,并借助其长期市场敏感性强的发展经验为利率市场化、利率走廊等提供借鉴,使得商业银行的票据定价机制、内部BTP价格交易机制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完善SHIBOR报价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目前SHIBOR是基于报价驱动,而非交易驱动,报价商不承担交易义务,这就无法杜绝报价过程中人为操纵的可能,事实上,即便现在已经被世界公认的LIBOR,也爆出巴克莱操纵的丑闻。因此,各报价行应进一步完善SHIBOR定价机制,提高SHIBOR报价的真实性和市场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大以SHIBOR为基准的产品定价应用,从而巩固SHIBOR货币市场基准性地位。
(九)健全票据风险管理体系
1、紧跟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变更。一是随着票交所时代市场信息的逐步透明,将使得市场风险的波动减少,对市场风险的把控和研究将逐步过渡到对资金量的把握和趋势性的研判上,以往的单点控制或者防御式的市场风险防范方法将逐步被取代。二是由于未来直贴行承担着更多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各商业银行的授信体系将会发生系列变化,也将更侧重于对纸票实物的保管和流转监督、交易员的道德和操作风险把控等。
2、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一是对信用对象进行尽职调查与信用评估,注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信用风险防控,建立银行业信用累积机制。二是构建科学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预警甄别和监管体系,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和利率风险监测岗位,提高资金运作收益。三是从严格制度体系、规范流程衔接、设置业务系统刚性控制等防控机制入手,把控好业务审查审批、票据审验背书、交接传递、保管托收、资金交易和按期回款等重点环节,防范因大额、集中、批量、快速交易而引起的的操作差错失误与人为道德风险。
3、完善风险治理体系。要把握当前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有利时机,推动自身风险管理架构建设和机制完善。管理架构和机制要从制度、组织和技术工具三个方面重点入手,制度建设侧重完善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建设侧重独立性和体系化,技术工具应用则要侧重实用性和系统刚性控制。
建设票据市场框架体系的步骤和配套措施
(一)转变认识观念,把握核心重点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金融资源的支持,而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市场流动性充足但流通不畅,不同经济实体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不宜再通过大量信贷投放方式为其提供融资。二是充分利用商业汇票的属性,大力发展票据市场,通过签发商业汇票,利用商业汇票进行支付、结算及融资和投资,既可以减少因货币的直接投放而导致流动性过多问题,调整金融和信用结构,又可以解决实际经济体所需的资金需求,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商品流通。更为积极意义是以商业汇票的载体,通过银行信用服务来不断增强企业的信用,从而扩大社会信用发展,带动国家信用的提升。三是大力发展商业汇票业务,积极推进票据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中实体经济中应用,进一步服务经济发展。
(二)把握核心原则,明确基础定位
一是目标一致原则。通过协同开展票据业务,致力于提升票据市场竞争力以及在货币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二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各票据经营机构应从整体效益最大化角度开展协同合作。三是资源共享原则。各票据机构应通过协同合作,充分利用各自拥有的资源,真实实现各种资源共享。四是条块结合原则。突破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票据业务条线横向、纵向合作。五是分工合作原则。不同参与机构的侧重点不同,分工合作,有的以开展票据承兑、直贴业务为主,有的则以回购业务逐步转以回购业务、转贴现业务为主,有的以票据创新产品发展为主。
(三)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各方协同
票据市场相较于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如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法律关系更复杂、参与主体更多、面临的挑战更大,需要社会各界的持续参与和关注。一是在政策层面,需要央行、银监、证监、保监等一行三会的通力协作,在部门规章方面为票据市场体系的建立清除政策障碍,为票据专营机构以及为票据市场服务的经纪机构、评级机构的设立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票据市场对实体经济发展以及调节社会资产负债规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二是在宣传层面,需要加大对票据市场体系的宣传,吸引企业与个人投资者参与票据市场中来;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各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人员主要集中于票据交易、票据审验方面,对票据发行、票据评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缺乏,需要尽快培养一批全方位熟悉、了解票据市场体系的人员队伍,为票据市场在更高层次的快速发展年提供人才条件。四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当前对于票据市场的研究较为零散,通常局限于研究票据市场的个别子市场,缺乏对于票据市场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化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票据市场框架体系的理论研究,深入分析各体系之间的关系,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长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