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生研究所
每晚22:00 给你一个成为美好的理由  ̄ω ̄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印象笔记  ·  想学新技能又败给了拖延症?试试这一招 ·  昨天  
学习曾国藩  ·  女人有以下5个行为,说明情商很高! ·  4 天前  
孤独大脑  ·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  3 天前  
人生研究所  ·  64岁余华又有喜讯,全网恭喜! ·  3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这三种人自带贵气,值得深交一辈子!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生研究所

13年过去,这位清华钉子户终于毕业了!

人生研究所  · 公众号  · 学习  · 2024-09-25 18:30

正文



UP主@毕导THU 毕业了。


毕导姓毕,原本他一直觉得这个“毕”是毕业的毕,读博之后,他才意识到它其实是延毕的毕。


从2010年进入清华,到2023年博士毕业,毕导送走了本科班里每一位同学,见证了4任校长换届,换了4张学生卡,还陪伴母校度过了100岁和110岁的生日。


连他本人也不禁感慨,“清华校史112年,我竟陪伴了其中的11.6%”。



为了庆祝博士顺利毕业,他发布了一条官宣视频,回顾了自己毕业前两年半的搞笑日常。

视频一经发出,弹幕里便充满了快活的气息,有人说他是清华活化石,有人管他叫四朝元老。

最终,这条视频获得了330多万播放,1.6万条弹幕,以及无数网友送出的祝福。


毕导,本名毕啸天,2010年进入清华化学工程系,2014年直博成为博士生。因为之前做过清华本科班的辅导员,所以同学们也管他叫毕导,这也是他B站ID的由来。

比起清华博士生,很多网友是通过UP主的身份认识他的。

2016年,毕导开始尝试做自己的公众号,积累了一年自媒体经验后,他在B站上传了第一个视频作品——《理工男的11月好物分享》。

视频中,毕导变身美妆UP主,一本正经地安利化工实验室工具,介绍每个工具在美妆上的妙用。比如,PH试纸可以用来做”色号”展示,而洗耳球加喷雾瓶则能完成一套面部保湿工作。


作为一个工科博士生,毕导的视频逻辑清晰,角度清奇,更是擅长用科研思路研究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堪称清华大学一股泥石流。

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视频,是他对“薯片掉在地上能不能吃”这一问题的解答。

关于这个问题,毕导曾经过两次反复论证。

早在2017年,他自创了“相切可吃理论”,来解释分析——

首先,一个薯片掉在地上脏了吗?

“脏了。脏了一根线。”

那么,一根线的面积等于多少?

“等于0,所以薯片没脏。所以薯片掉在地上能吃吗?能吃。”


然而,在两年后,他以学术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这个问题,自我“打脸”推翻了自己的诡辩。

为此,他对市面上圆弧形和马鞍形的两种薯片,分别展开实验。


以圆弧形薯片来说,由于掉在地上会发生弹性形变,接触的面积就有一根线变成了一个矩形。

他通过弹性力学的赫兹接触理论,计算出薯片掉到地上的实际接触面积为2.2平方毫米。


接下来,他又用实验探究,微观世界里,薯片掉在地上后和地板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用荧光粉模拟地板上的脏东西,进行3组对照实验,分别在薯片掉落后瞬间、5秒后、30秒后拿起。结果发现,薯片掉在地上的变脏程度,与它掉下去的接触时间长短无关,而和姿势、角度有关。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听到的“五秒还能吃定律”,其实并不靠谱。


不仅如此,他还将研究精神注入许多其他视频中,为广大网友提供科学的生活小妙招。

比如,春节期间很多网友抱怨微信群抢红包手气差。

毕导用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蒙特卡罗法”,进行编程模拟实验,指导普通人如何才能抢到最大的红包。


又比如,上厕所如何不让屁屁溅到水,是很多网友长期以来的困扰。

毕导不仅用实验研究了影响水花大小的因素,还让网友了解到,原来小小的马桶里溅起的水花,和陨石砸在月球表面形成环形山的原理类似。


作为UP主,毕导的人气可谓遥遥领先。

然而,作为一名博士生,他总感觉自己毕业的日子遥遥无期。

做趣味科普视频,毕导总能脑洞大开,但做科研却是一项单调而枯燥的工作。

和很多研究生一样,毕导也曾经陷入迷茫和自我怀疑,这也是他申请休学创业的原因之一。

“如果以1-10打分的话,写博士论文的痛苦程度是π,不算特别大,但无穷尽。”


这也让网友们逐渐看到毕导风趣幽默的另一面。

遭遇失败、持续焦虑、感到无助,是作为博士生的毕导常见的精神状态。

那段时间,他每天的任务就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完成论文。

但发现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发现新的东西特别特别难。你能想到的点,上网一搜,别人都做完了,很痛苦”。


在连续经历了两个课题的失败后,毕导开始停下脚步,思考自己未来的走向。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作为博士生的毕导休学了,作为UP主的毕导支棱起来了。休学的三年里,毕导在B站更新了一百多个视频,收获了五百多万粉丝,也成为了2020年百大UP主。

直到2020年,休学创业的三年期限到了,毕导就要回母校履行这场读博之约。

当毕导以28岁的“高龄”重返校园,加入了新的科研组,又为网友们带来新的快乐。

因为学术任务繁重,毕导的更新频率随之降低,B站网友们由此开启了一场催更之旅。


很多网友更是把看他读博当成养成类游戏,还有的网友会在写毕业论文期间取关毕导,避免受到毕导“延毕”磁场的干扰。

复学后,毕导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换了导师,研究方向也从超薄层复合膜的制备,改成了化工厂的故障检测与诊断。

而毕导的年龄差距,也给他的复学带来了一丝困扰。

从年龄上看他是老大哥,比组里的大师兄大2岁,比小师弟大7岁,从刚复学的状态来讲,在组里只能算弟弟。

好在他发现,曾经在辅导员期间辅导过的一位学生,现在恰好成了他的大师兄,而现在他可以让大师兄辅导他科研了。


而组里的同学听说毕导要来自己组读博时,也都激动万分,向他伸出援手:“科研上不懂的尽管问我们,你有空赶紧去更新视频。”

而毕导对自己读博点滴的总结,也让很多曾经或在读的研究生不断感叹“真实”。

比如,导师常常对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有一次,导师让他做一个能在系统里走来走去的机器人,监督同学穿实验服,戴护目镜。两天后,毕导决定告诉导师,自己对机器人一窍不通。

结果过了两天,导师又有了新的想法:“中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化工厂故障诊断与预警软件,你在咱们组工作的基础上,写出第一个这样的软件!”


快乐只是表象,孤独苦闷才是科研的底色。

用毕导的话说,能快乐读博搞科研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就是还在新手村学教程的入门选手。

因为经常有同学留言,询问关于做学术搞科研的困惑,他也在视频《你真的该读研吗?读研就注定搞科研吗?》里分享过自己对读研的理解。

“读研是一座围城,本科生在拼命准备,研究生在各种劝退。”

可以肯定的是,博士研究生的投入产出往往不成正比——努力不一定有成果,不努力一定没成果。

以毕导身边的情况为例,同年级的博士生有32人,大家每天早上八点半去实验室,晚上十一二点离开,有人博士二年级就发表了6篇文章,有人读博7年一篇都没发表。


虽然复学时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在最初的两个月,毕导还是经历了“每天在迷茫中睡去,在困惑中醒来,并陷入不能毕业”的恐惧当中,甚至深夜搜索“读研抑郁了怎么办”。

而真正让他走入正轨的,并不是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升了,而是与自己和解了。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毕导和学术前辈的一次促膝长谈。

当时,师兄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可以志存高远地科研,也可以心平气和地科研。你擅长科研就追求优秀地毕业,不擅长科研就接受普通地毕业。

关键是内心要自洽,别拧巴。选前一条路,别看不起选后一条路的,选后一条路,别看不起自己。”


在导师悉心指导,组内兄弟的热烈讨论过程中,毕导也在博四下学期成功发表第一篇paper(期刊论文),迎来了科研生涯难得的幸福瞬间。

毕导发表的第一篇paper

毕导白天科研,晚上码字,加上导师指点,兄弟齐心,paper一篇接一篇地发出,毕导的毕业论文最终送审通过,迎来了最终答辩。

令他意外的是,答辩过程中还有来自石油大学的观众,顺着网线送来了远程助攻。

答辩现场有一位石油大学的老师,他告诉毕导:“我们课题组的同学都是你粉丝,他们说如果今天答辩不给你过的话,就不读我的博士了。”


犹如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毕导终于博士顺利毕业。

视频的评论区,除了调侃和祝福,还有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对毕导的经历深有感触,在评论区分享各自的经历,互相鼓励。

有同为工学人,在查找文献时发现毕导论文的朋友,有追星追到毕导母校清华大学,同样报考了材料专业的朋友。也有11年入校,在校期间换了三个专业,从数学转自动化转应用经济学,读博至今仍未毕业的朋友。


很多人在读研读博期间都曾陷入如毕导一样迷茫、焦虑、恐惧的状态。毕竟,读到博士阶段,人生并非驶入既定轨道,更像是进入了旷野,等待你的是一片未知。

而看到毕导的经历,大家除了发自内心的共鸣,也感受到了毕导传递的鼓励和温暖。

尽管有做不完的实验,写不完的论文,无数人在工作后,都还会怀念起校园回不去的美好。

这一次,毕导却借着延毕的机会,重新体验了一段单纯的校园时光。

在视频结尾,毕导十分感慨。回想毕业典礼现场,校长为他拨完穗,他听到有人对他说“同学请从这边退场”,内心有些怅然若失。

“我的学生生涯,结束了。”


来源 | 本文由【哔哩哔哩】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ID:bilibiliwx。作者庄泽,编辑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