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萧山发布  ·  重磅!知名电商平台项目落户萧山! ·  昨天  
萧山发布  ·  重磅!知名电商平台项目落户萧山! ·  昨天  
浦东企业政策在线  ·  解读 | 电子税务局App办理纳税申报作废操作指引 ·  昨天  
浦东企业政策在线  ·  解读 | 电子税务局App办理纳税申报作废操作指引 ·  昨天  
宝鸡市场监管  ·  今天起,正式施行! ·  昨天  
宝鸡市场监管  ·  今天起,正式施行!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卫视

超三亿人需要关爱,精神疾病常见却不简单

凤凰卫视  · 公众号  ·  · 2017-10-10 17:17

正文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

你能想象吗?

其中抑郁症患者在我国有大约3000万,

抑郁症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你身边是否就有常年精神抑郁或者过度焦虑的人呢?

究竟怎么做才能让他们走出来?




全球有超3亿人患有抑郁症


在全球


抑郁症 精神疾病 中最 常见的一种,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对外公布数据称,全球目前有超3亿人患有 抑郁症。 自2005年~2015年,抑郁症患者人数增加了至少18%。世界卫生组织表示,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22亿人患有抑郁症。 他们发现,抑郁症患者快速增加,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此同时,病人缺乏足够的心理治疗,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在高收入国家,约有50%的抑郁症患者没能接受治疗,而这一数字在低收入国家更为惊人,达到80%~90%。

精神疾病可能不是一种疾病,而更像是“发热待查”——一个人发烧了,但未经检验,并不知道发烧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呢?

精神疾病患者是千人千面的。就拿抑郁症患者来说,有些人失眠,有些人嗜睡,有些人头疼,有些人从不头疼,有些人有自杀倾向,有些人怕死。

有人有家族遗传史,有些人个性孤僻,有的人是后天遭受了大的打击后突然变成这个样子了,还有的人,家族遗传有一点,个性问题有一点,后天又遭受了大的打击,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


在中国


据最近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我国13亿左右人口中,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近2亿。


国内职场心理健康堪忧:抑郁、过劳、焦虑、倦怠等心理疾患,已成为每一个职场人难以回避的问题, 67.4%职场人群认为自己存在心理疾病,5.6%已确诊患有心理疾病。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精神疾病的治疗率却非常低。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你究竟是悲伤还是抑郁?


正常的悲伤与病态的抑郁之间的界限,是由精神医学定义的。

回龙观医院(北京市最大的公立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杨甫德院长非常详细地解释了抑郁症的三个核心症状:

1

情绪低落,完全处在悲伤中,任何事情都带不来快乐。

2

兴趣减退,尤其是过去很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一点兴趣也没有。

3

身体疲乏,哪怕一天无所事事,依然感到四肢疲软无力。



怎么分辨正常的情绪低落与抑郁症之间的区别呢?

第一是 严重程度 正常的心情低落和抑郁症最大的区别就是看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有没有受到损害。一般来说抑郁症中度以上,病人的学习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会严重下降。但一个人心情不好,在能力损害上并不大。

第二是 持续时间 持续两周的心情低落就是抑郁症症状。



为何他们不愿看医生?



今年4月,由北大六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负责的“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和服务利用研究项目”的调查结果公布,除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以外,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均普遍存在低咨询率和低治疗率的现象。


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患者中因为自己的症状而寻求咨询的比例不足1/5,而实际接受治疗的比例仅1/10左右。 他们的求医行为均存在很大误区, 在非精神科和心理科的机构接受治疗的比例高于3/4 ,说明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未选择正确的医疗机构就诊。


另外,在求助专业人员方面,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患者求助于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的比例仅为1/3,向非精神卫生专业医生求助的比例超过半数,甚至超过10%的患者向非医务工作者求助。”


为什么会这样?



由这种病症本身的特点导致的, 比如抑郁症在发病早期经常表现出“自限性”的特点,会自行缓解,这是影响患者不去看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为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如果不及时就诊,后期发病会越来越频繁,程度越来越严重,每次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误解。比如 很多人以为抑郁症是“不可控”的疾病 ,但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不可控的。只要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求助,积极改变认知,是可以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抑郁症复发,尤其是预防自杀。

经济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虽然目前抑郁症的药物大部分都在医保范围之内,但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当然, 还有医疗资源的不可及 ——我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只有27733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总计只有3万多人。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于精神障碍强烈的 “病耻感” ,这可能与我们的文化对“疯狂”的恐惧和歧视有关系。 根据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一共有157种,焦虑、抑郁、睡眠障碍都是,精神分裂症只在其中占0.5~1%,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都是差不多的,但我们却会不自觉的在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划上等号。



抑郁了,怎么办?


还记得五年前一位抑郁症患者的离世,在微博上留下的一句话,没想到却成为很多患者倾诉的场所。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2012年3月18日,网友“走饭”通过定时发送工具将生前的最后一条微博发到了网络上。

对死亡轻描淡写的33个字,在随后的十几天里被网友转发了八万多次。这个年仅22岁的大四女生的离开,曾引发了舆论对普通抑郁症患者前所未有的关注


五年过去了,“走饭”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文字却穿越了时间。每天仍然有人来她的主页留言,最多的一条微博底下留言数超过36万。这个永远不会更新的微博成为不少抑郁症患者的秘密树洞。“死亡”、“解脱”、“ 重生 ”是留言中的高频词,无法被身边人理解是网友寻求倾诉的主要原因。


那么,究竟有哪些简单实用的好方法可以预防抑郁症呢?



再推荐一部暖心的电影。
《从心开始》是一部2007年的 喜剧 电影。
讲一个从911中失去家人的男人,在朋友帮助下慢慢回归正常世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