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生孩子后,我庆幸自己做对了3件事 ·  13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3个步骤,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 ·  昨天  
胡慎之  ·  性的模式,就是关系的模式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有娃后感情破裂,我要不要离婚?”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2-01 10:56

正文


“老师,我很庆幸在自己最迷茫的时候走进了咨询室。”

“我曾以为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不隐忍受虐,要不孤独终老。没想到,幸福的生活这么快就降临了。我知道前方还有很多挑战,但这一次我不再轻言放弃。”
目送江涛踏着轻快的步伐走出咨询室,我欣慰且感动。

这一年来,我眼见他如何一丝丝积攒力量,又如何带着伤痛一点点前行,这一路太不容易了。

临走前,他还告诉我,当他看到身边的朋友身陷情感漩涡时,也会很心痛。

因此,他想分享出自己的心理咨询故事,希望帮到有相同困扰的人。


“妻子总说我做什么都是错,干什么都不成,离开她根本活不了。我真的这么糟糕吗?”

刚刚踏进咨询室的江涛,倾吐着他的苦恼。

认识妻子时,他博士在读,她工作几年。

那时,他是一个县城来的愣小子,除了学习,啥都不懂。她就像公主,衣着光鲜,气质骄人。

“如果我不是成绩第一,她估计都不会正眼瞧我。确实,因为她的指引,我逐渐融入大城市的生活。”

毕业后,江涛去了研究所,也做出了一些成绩。

但在妻子面前,他永远是那个低头认错的人。一开始,他很不服气,和她理论。

可换来的是非打即骂,接着是无休止的冷战,最后还是按她的来。

后来他也不争了,事事听妻子的,可以天下太平了吧。可她的怨气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不满日增。嫌江涛挣钱不如别人,出去社交掉她面子,干家务也不成样。

不管他再怎么小心,也会在不经意间踩了雷。

比如上个月,两人一起上楼回家。出电梯时,他习惯性地挡着电梯门,让她先走。

她突然就怒了: “你怎么回事啊。自己都不会走路吗?非要跟在我后边。你就是没脑子!看我这么累,就应该早早掏钥匙开门了。这点小事还要我教啊。”

小事如此,大事更不必说了。

结婚买房,孩子谁来带,为了买二套房而离婚后,又拒绝复婚...凡此种种,都按她的来。

“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忍气吞声那还好,但我父母也跟着受气,更别说孩子了。孩子2岁多,只要妈妈在家,大气不敢出。我现在时不时会看到孩子流露出怯懦恐慌的眼神,很害怕。难道孩子也会成为第二个我?”

“这两年我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明白我俩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我也希望她能意识到这些,可她说自己没毛病,就是脾气不好而已。我尝试过努力,但还是束手无策。”

“我想过分开,可是顾念她曾经对我的帮助,同时也害怕,真如她说的,离开她,再不会有人爱我了。”

最后,江涛在我面前哽咽着问: “邝老师,我该怎么办啊?”




前几次咨询,江涛更多会聊两个人的成长环境,理解妻子要强背后的伤痛和脆弱,希望自己能强大一些,尽可能地去修复关系。

每一次见面,他会带来一些正向的信息:

自己的情绪稳定些了,妈妈在自己的劝慰下多了笑容,孩子添了几分活泼和自如,妻子也开始关注自己。两个人的关系似乎有了转机。
记得那是第7次咨询,江涛如往常一样,谈自己的心得:

“最近看了佛学,豁然开朗。不管妻子对我态度如何,我都能很快地反观内心,让情绪平稳下来。”

我却隐隐不安: “抱歉啊,可以停一下吗?我突然觉得有些不真实感。”

他愣了一下,忽然双手蒙起脸,爆发了: “我受够了!我其实在等一个时机,如何才能离开她啊?”

看着他像个孩子一样地哭泣,我既心疼又欣慰,他终于可以放过自己了。
平静了一会,他继续说:

“每天她下了班,就是躺在床上玩手机。做家务,陪孩子,我都没有怨言。前几天她的生日,我用心准备了礼物。可她斜着眼,满是不屑地说,就这?要不是可怜你,我早和你分开了。”

“那一刻,我真的好绝望,可很快又被恐惧抓住了。”

我: “是啊,我一直很欣赏你,经受那么多的言语攻击,依然不忘初心,善待对方。不管对方如何,你都坚持做自己的功课。我们期望真心换真心,但低到尘埃真的可以开出花吗?”

接下来,我们讨论——

即使已经离婚两年了,他是如何做得到继续呆在这样的关系里,不愿放手的?

他的恐惧里有多少是真实的?

他对关系的期待里,又有哪些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的?

即使能深深体会他的痛苦,我还是让他回去再想想:我们不急于在情绪激烈时做出重大决定。但我们可以开始做一些改变,去检验自己的想法。

我明白,来访的成长经历中,并没有得到过一个好的客体关系来滋养,他的生活里充斥着施虐和受虐的关系。

因此,即便长大后陷入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中,他也觉得有胜于无。


虽然痛到极致时,很多人会断然割裂,但如果自己的力量没有生长起来,也很容易坠入下一个深渊。

基于此,我和江涛开始讨论,是否可以借助危机中的 关系暂离技术 ,来帮助他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过了一个月他告诉我,自己先搬出来了。

在暂离关系阶段,他可以静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想法,感觉很轻松。

而且一个人的生活,并没有自己想象那么难。租房就在家附近,他一有时间就回去看父母和孩子。

似乎,他不在场,妻子发火的频率也降低了。面对妻子不停地催促,他思量再三,也同意了彻底分离,放过彼此吧。

接下来,他尝试交友,很兴奋地告诉我,接触的异性都很喜欢他。

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彼此心仪的对象,两个人交往顺利,情感飞速发展着。

不久,当他觉得自己足以应对的时候,我们的咨询停了下来。


大概半年后,江涛再次预约来到咨询室。

他神情黯淡,叹着气说:

“我们不该走得太快。夹在女友和前妻之间,我快受不了了。我想分手,以后就一个人过吧。”

我有些意外: “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呢?”
他: “其实我俩的感情没有什么问题,她很依恋我,对我也很好。总想早点和我走入婚姻。但自从前妻知道我们交往后,经常来干涉。不让她接触孩子,甚至逼我答应要等到孩子上小学才能结婚。我知道这不对,但鬼使神差就是无法拒绝。我觉得对不起女友,也不想耽误她。我到底在害怕什么啊?”
我: “似乎在面对冲突时,你会经常启动屈服顺从的模式?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他思索片刻:

“是啊,这是我最熟悉的一种回应方式。从小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我的需求或是忽视,或是呵斥,我只能察言观色,乖乖听话。父亲呢,自己壮志未酬,把希望都放在我身上。从小对我很严厉,什么都要做到极致,否则就会被惩罚。”

“为了我有更好的前程,初中时举家搬迁到县城里。偏偏我的同桌学习很好,为人却刻薄无情。面对他不断的言语攻击,我患上严重的焦虑症,不得不休学一年。”
经过讨论,他恍然大悟:

“是的,我的人生就像一张唱片。我与父母的互动方式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胶片上。而遇到少年的同桌,成年的妻子,都是在一遍遍地播放相同的曲目而已。”

“这一次,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邝老师你之前说的旧脑反应模式,我原以为只要我对自己的情绪有足够的觉察,就是成长了。但是成长如何,却是要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才能真正得到检验。下一步,亲密关系的相处,学会拒绝对方的越界,就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了。”
快结束时,他还提到: “我时不时也在女友身上,看到了我过去的影子。她对我盲目地崇拜和依恋,为了不失去我,她也经常选择顺从。我想必要时也能带她过来,可以吗?”
我: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结束一段挫败的关系后,往往会选择和前任完全不同的类型。以为这次一定会幸福,可结果却是从这端跑向那端,摔在同样的坑道而已。重组家庭确实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如果今后相处遇到困难,欢迎你们一起来做伴侣咨询。”
看着自信和坚毅的神情再次浮现在江涛的脸上,我心里也轻快起来。




我们常常抱着美好的期许走入婚姻,但生活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

问题就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接踵而来,曾经的亲密荡然无存。离或不离,成为了我们每日揪心自问的话题。

我们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答案是肯定的。

在婚姻低谷时,我们经常很着急想去改变两人糟糕的关系,但其实可能需要先改变的是“原来的自己”。

当你先与自己建立了较好的关系,才有力量与对方重塑健康的新关系。

为了更好地内省,减少外界的干扰,我们需要给彼此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沉静下来觉察自己,而不是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足或婚姻中的缺陷上。
婚姻危机中的关系暂离技术,与法律上的“分居”意思相近:

夫妻分开一段时间后再决定要不要离婚。但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只是简单的分开,看看能否适应单身生活,再做决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