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处于怀孕待产阶段,写了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生孩子》
,分享怀孕带给我的惊喜。
有读者在后台留言:
你这才只是开始,生完孩子才是真正的修炼:
事实上生产过后一段时间,身体的损伤才会彻底表现出来;
很多病痛都是跟随一辈子,就像开盲盒,谁也不知道会落下多少产后病;
同时伴随着激素急剧下降,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等课题相继浮现,产后抑郁随时可能会发生……
嗯,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这半年着实在我身上发生着的事情。
很多个濒临崩溃的瞬间,都曾令我陷入抑郁、焦躁和自我怀疑。
但真正熬过去以后,再回过头来觉察和反思,则是全新的成长。
在此,我想把自己这段时间的成长历程分享与你。
或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千千万万新手妈妈们共同的经历。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角色转换:
坚定你的母亲身份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由于没有经验,你可能会面临很多不知所措的时刻。
如果你把宝宝完全交给他人照料,也许会比较省心,
但却可能会逐渐模糊你的母亲身份。
孩子出生后,我请了一位有多年育儿经验的月嫂。
她非常勤劳,能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且把我和宝宝照顾得很好。
唯独在喂奶这件事上,我们产生了分歧。
月嫂的态度是,奶水不够就要多喂奶粉,宝宝吃饱睡好才能长身体。
于是她开始不停地给宝宝添加奶粉。
我并不认同她的做法,因为我想让宝宝多吮吸母乳,刺激产奶。
但月嫂会强势反驳我:
“你自己又不够奶水,总不能让宝宝天天饿肚子吧?别的宝妈像你这样的,不到一个月就没奶了,只能转奶粉喂养。”
我顿时没了底气,甚至还因此陷入自责,责备自己没能喂饱孩子。
直到2个星期后,我发现宝宝吐奶越来越频繁,哭声越来越大,且经常满脸通红,表情痛苦。
我顿时有了警觉,通过医院门诊医生确认,这是由于过度喂养导致的肠胀气。
于是我迅速从月嫂手中夺回了宝宝的照料权;
并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如何追奶、如何科学喂养宝宝。
然而过程并不顺利。
因为我身体尚未完全恢复,无法24小时亲自照料宝宝,必须依赖月嫂的配合。
但月嫂又基于自身的匮乏,以及对她过去育儿经验的执着,无法真正配合我。
她总认为宝宝只要一哭闹就是饿肚子,就应该不停地喂奶。
当我要求减少宝宝奶粉摄入量的时候,她会背着我偷偷给宝宝加奶粉;
甚至她还会抱着宝宝去我公公婆婆面前“告状”,说我不给宝宝吃饱。
期间我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我也没有妥协,而是坚定自己的立场。
因为我知道:
当宝宝由于肠绞痛半夜睡不着,大声哭泣的时候,真正心疼的人是我。
我才是宝宝的母亲,月嫂不是。
月嫂在意的是,让宝宝多吃多睡多长肉,既省事,还可证明她带得好;
而我关心的则是,她这样的带娃方式,是否真的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当确认了答案是否定的,我只有一个选择:让月嫂走人。
带娃
不仅仅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
月嫂走后,照顾宝宝的重担便落在了我的头上。
为了将宝宝照顾好,我几乎耗费掉自己的所有时间、精力,常常连饭都忘了吃。
在宝宝落地醒期间,为了让他安然睡个午觉,一抱就得抱2-3小时,一动不动。
那段时间,宝宝几乎成为了我的整个世界。
责任重大,压力无疑也是巨大的。
特别是当宝宝出现各种状况时,比如半夜咳嗽,脸上长湿疹,一整天不排便……
我内心总会充满忐忑:会不会是肺炎?会不会是皮肤病?会不会肠胃有问题?
基于这份忐忑,我开始密切关注宝宝的一举一动,努力学习育儿知识。
从中我不仅学习到了不同月龄宝宝的作息规律,以及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情感需求等;
还学会了如何解决宝宝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通过小儿推拿去解决宝宝的便秘问题……
在我的悉心照料下,宝宝逐渐缓解了与月嫂分离后的紧张不安,与我建立新的情感联结。
听起来,这是我在母亲角色上,很不错的成长。
但代价就是,我的身体康复受到了阻碍。
产后第三个月去医院做复检,医生看了我的检查报告后,非常严肃地警告我:
“如果你再不好好休息,你的身体根本没法恢复,只会越来越糟。”
那一刻,我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
我不是超人,我也有自己的虚弱与局限。
同一时间,我在手机上刷到“一位宝妈产后过劳死,留下一名8月大婴儿无人照顾”的新闻……
我突然感到一阵恐慌,当天晚上忍不住在先生面前痛哭起来。
幸运的是,先生愿意去理解我的处境,并随即做了沟通调整:
他将我婆婆叫了进来,将一部分带娃的工作分给了她;
而他自己,也在每天下班后尽可能多地参与带娃……
当责任有人分担,压力有人承接——
带娃便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我与家人需要一起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从那以后,我开始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去做产后康复;
把注意力从宝宝身上移开,回归到自己身上,重新学着去爱自己,关照自己。
而宝宝也开始一点点离开我的怀抱,去跟不同的家庭成员互动,去跟更广阔的世界联结。
关于成长
孩子是你最好的老师
这半年来,宝宝的到来,令我和先生有机会学习如何成为父母。
更重要的是,
宝宝身上很多原始化的特质呈现——
会不断镜映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缺失的部分,从而促使我们走向觉察、疗愈与成长。
我是一个不太懂得宽容的人。
童年时期母亲情绪失控对我的伤害,我至今历历在目,难以释怀。
即便她后来主动示好,想方设法补偿我,我也很难真正跟她亲近。
但宝宝却截然相反,他似乎天生就具备“一笑泯恩仇”的豁达。
平时饿了、困了、热了、尿湿了,他会难受得哇哇大哭;
但只要你把他照顾舒服了,他下一秒就会对你甜甜地笑。
有一回,他不肯睡觉,我哄到筋疲力竭,突然冒出一股无名火,将他用力摇了几下。
那是我有史以来对他最“暴力”的一次。
他被吓坏了,哇哇大哭起来;
我也跟着吓坏了。
于是我赶紧哄他,哄着哄着,他安静了下来,开始伸手摸我的脸……
在我们四目相对的那一刹那,他笑了,我也笑了。
这一笑,既唤出了我的内疚,也坚定了我的决心——
我不能再做出类似的“暴力举动”;
因为我不能在宝宝身上复制自己小时候的创伤,令亲子关系走向疏离。
当然不仅仅是我,我的先生,他也在「父亲」这个角色上同步成长着。
过去成长过程中,他是一个被父母照顾得很好的孩子,不需要为生计长年奔波,也不需要操心繁琐的家务活。
初为人父时,他的角色尚未完全转换过来,还习惯性地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比如给宝宝抱睡,他没抱多久便将宝宝放下,结果宝宝没睡够,疯狂闹觉;
又比如说好一起带宝宝出去散步,他说要先睡个午觉,结果一觉睡到天黑……
为此,我没少跟他生闷气,有时还会忍不住责备他。
后来某一天,先生突然就变了——
每天不管多困多累,他都坚持陪宝宝玩,给宝宝唱歌,教宝宝读书;
除此之外,他还亲自给宝宝做辅食,努力将宝宝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一开始,我以为是迫于我给的压力,他不得不改变;
但后来我才发现,
真正带动先生改变的,不是我,而是宝宝。
宝宝那段时间在练习爬行——
每天都很卖力地将自己的身体撑起来,不停地拱屁股,匍匐前进;
有时累得头都支撑不起来了,也依然不肯放下屁股,继续往前拱……
先生在一旁看着,很受触动:
“宝宝真的很努力,即便大人每天这样做也会很累很累,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是啊,一个尚未满6个月的人类幼崽都如此努力,我们为人父母的,又有什么理由怕苦怕累呢。
写在最后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我这半年的处境,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