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行动,轻言语
首先,要注重自己的行为所传递出的讯息。
有的朋友会在父母干预得自己很烦或者引起激烈冲突时,口头上宣告一下主权。
比如对父母说:
我的事儿,你别管!
但在行为上却继续接受他们的过度介入。
如果你的行为与言语表达互相矛盾,那你言语上的划界不会有太大作用。
就像,假如有朋友总对你说:
你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
但你发现她总在背后损你骂你,在你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你会明白对方并不真正当你是朋友。
因为实际行为对关系模式的界定比言语来得更生动、直接、有效。
家庭界限的建立也是同一个道理。
如果你光喊着独立的口号,要求家人不要干预你的亲密关系,但执行起来总是妥协退让,那你的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间的界限多半会模糊不清。
2)行为的重复和坚持
合理家庭界限的建立,还需要行为有一定的稳定性,需要一个重复和坚持的过程。
这个过程建立在你对合理界限的不偏执的理解和心态平和的执行上。
比如,你有心对与妈妈的过度分享做一些调整。于是你决心不告诉妈妈先生最近借了几万块钱给他的朋友,而你并不太赞成。
这个有选择的不告诉可以算作维护了夫妻内务和原生家庭间的界限。
然后隔天妈妈问你说:我看他好像心情不太好,你们之间没什么事儿吧?
你回说:是啊,他前段时间非要投股票,结果赔了好多,我们今年本来要出国去玩儿都只有取消了。我正跟他怄气呢!
这个情绪化的抱怨性倾诉就
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之前对合理界限的维护,
因为你对界限的界定和维护缺乏稳定性。
再比如,有的朋友对家庭界限的维护比较情绪化。
今天遇到某件事儿觉得父母神烦,就很一刀切地拒绝他们的关心和意见。隔天觉得过意不去,在自责愧疚的情绪之下就反转到一切全听父母的。
一会儿特别隔阂,一会儿完全没有界限,两个极端都不能算合理,这样的大起大落也没法儿建立清晰的家庭界限。
3)“管好”自己的家人
与原生家庭建立合理界限,
最好是夫妻两人能分别主管来自自家父母的过度介入和干扰。
如果你的行为透露出对合理界限的看重,会对你的家人起到示范作用。
相反,你如果对家人的过度干预显得无所谓,那你的家人也不会觉得有必要尊重你的亲密关系。
比如:小两口想年假去美国玩儿,妈妈知道后赶紧劝说:
你们别走那么远,又贵又麻烦!不如就去新马泰吧,性价比高。
男生想了想,答应说:
妈,你说的有道理,听你的!
然后回家跟太太讲:
我们还是去新马泰吧;我妈说我们该存钱了。
到底去哪儿旅游,本身不是件大事儿。但先生的处理顺序破坏了合理的家庭界限,这要比去哪儿玩儿严重得多。
我建议你有意识地养成一个好习惯:涉及到夫妻双方的事儿,先和对方商量,再作回复。
哪怕父母的意见只涉及到很小的事儿,甚至你预期对方一定会同意,坚持先与对方商量既能维护关系分寸,也是向家人示范你对合理界限的看重。
4)从小事儿入手
养成先和对方通气儿的习惯,
不仅能起到示范作用,
也使对家庭界限的维护能从小处做起,而不是等到矛盾升级时,才激烈反对。
比如,妈妈打电话说周日有亲戚会来,要你们一起回家吃晚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周末没有别的安排,很多人会先答应下来,然后再转告对方这个既定的安排。
可从建立合理界限的角度出发,你需要先和对方商量,然后再回复妈妈。
哪怕你已经决定这个饭一定要去吃,告诉家人你需要先和对方商量,是对合理界限的维护和示范。
事情本身可能很小,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心与对方商量,并且让你的家人感受到你对对方的尊重、在乎。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两种不同的回应:
第一种:好,我回去告诉 ta 。
这是通知亲密关系中的对方的姿势。
第二种:我先和 ta 商量一下,然后我们再给你回话。
这是与亲密关系中的对方商量、共同决定的姿势。
常有人劝自己的另一半:
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我们就顺着父母的意思吧。
或者:
我爸我妈把我养大不容易,你就忍一忍吧。
然而忍到忍不住时总爆发,反而给两个人和彼此的家人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本来想尽量顺着父母,结果却搞得大家都没有练习和适应家庭界限的机会。
于是一旦你决定在某件事儿上不得不坚持,所有人都会很不习惯、难以接受。
5)需要你的独立来撑
要想维护好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间的界限,还需要我们有相应的成熟度和独立性。
男生二十多岁,毕业后找工作很不顺利,一直住在家里,吃穿用度都由父母负担。后来男生交了一个女朋友,彼此很中意,可他的父母却觉得女生配不上自家儿子,非常反对。
男生在父母面前说尽女生的好话,可他们意见很坚决:
你要继续和她在一起,就给我搬出去!你的事儿我们管不了,起码眼不见心不烦。
在这种情况下,男生要求父母不要介入自己的亲密关系、尊重自己的选择会不会奏效呢?挺难。
因为想有效地拒绝家人对亲密关系的过分干预,需要你有相应的成熟度和独立性。
如果在生活中的所有其它方面都还需要父母来庇护操心,单单指望他们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上把自己当作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就不太现实。
与家人划定合理的界限,不仅是当他们的介入跟自己的意愿相违背时,也包括拒绝他们的过度帮助。
6)预计到家人的反作用力
很多人对维护家庭界限的碍难,
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与家人讲分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跟父母闹别扭的时候,心里会堵得慌。
这是因为亲情的紧密联系使彼此的情绪尤其容易互相影响;
也就是说父母的不开心、不适应可能会使你对家庭界限的维护感到很艰难。
这就要求你对为什么要去维护这个界限有清晰坚定的认识,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平复自己的情绪。
本来你和父母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小家,现在有一个系统以外的人和你组成新的亲密关系。这是对与家人既有关系模式的挑战,对原生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是个很不容易的适应过程。
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有的父母出于焦虑、不舍、害怕失去,可能会有比较极端、悲观的表达。
子女听到父母这样说,往往很伤心,从而也情绪化地说出伤人的话,或者干脆放弃对家庭界限的维护。
比如,我们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母亲:哎,真是娶了媳妇儿忘了娘啊!你媳妇儿说什么就是什么,妈的话就当耳旁风啦……
儿子:妈,你千万别这么说!我按你说的做还不行吗?
有的朋友可能觉得这类场景中的母亲好恶毒。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中,所有人都是在自己的能力之内做着觉得最讲得通的事儿。
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既然但凡自己一感叹,儿子就立马抛弃对家庭界限的维护,那她可能会觉得情绪化的抱怨就是与儿子保持紧密联系的最有效方式。
儿子与其劝服母亲不要做出情绪化的反应,不如先学会平复自己的情绪,通过回应机制的改变来调整彼此的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