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马东铁项目九分部首座主跨64米连续梁合龙
近日,由中国交建承建、中交路建参建的中交马东铁项目九分部26号桥主跨64米连续梁合龙。
中交马东铁项目九分部26号桥连续梁全长145.3米,采用挂篮施工,共39个节段,跨越E32高速公路。为确保首座主跨64米连续梁顺利合龙,中交路建项目团队多次组织专题会议,从施工准备、安全质量管控、应急措施等多方面作了细致周密的交底和部署。
施工期间,项目团队超前策划、精心组织,克服了高温天气、暴雨频繁、上跨施工车流量大等不利因素,严格落实管理要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全面优化施工方案,大力改进施工工艺,强化安全质量管控,多措并举确保了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
马东铁项目是中马两国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是马来西亚促进东海岸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将带动马来西亚东海岸地区经济发展。
来源:中交路建
马东铁项目八分部荣获雪兰莪州2024年度环境保护卓越贡献奖
近日,马东铁项目八分部荣获雪兰莪州2024年度环境保护卓越贡献奖,项目已连续两年荣获此项殊荣。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管理,坚持项目实施合规合法,认真编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和环境管理计划,全面评估项目实施阶段的环境风险等级和社会影响后果,聘请第三方环境审计单位开展环保合规性审查,积极对接属地专业环境监测单位,在水源地附近安装实时水质监控系统,实时对流入水库中的水体进行PH值、固体悬浮物、溶解氧、氨氮及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监控,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状况,预警重大或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该实时水质预警系统为马来西亚第一座由企业承担和投入运行的水质监控公益设施,将为周边核心城市群的用水安全提供进一步技术保障。
同时,项目在国家森林保护区因地制宜,修筑便道“绿色通道”,落实边坡防护+环境监测+环境审计+环保活动等多项措施,邀请雪兰莪州野生动物保护局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培训,提升作业人员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确保环保工作有序实施,体现了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要求,践行对当地环境保护的庄严承诺。
马东铁项目八分部是首个获得该奖项的施工项目,在马东铁全线中首次连续两年获得该殊荣,这不仅是对项目在环保领域作出贡献的嘉奖,更彰显了项目在环保责任履行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引领地位。项目将持续秉持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的施工理念,不断提升项目的环保水平,用实际行动为马来西亚环保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来源:中交四航局一公司
【东铁情】2024年我看到的“马东铁”
参与马东铁项目建设两年零一个月,在大马累计驻外316天,想跟大家分享2024年我看到的马东铁。
马东铁,全称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北起毗邻泰国的哥打巴鲁市,向南至关丹港后折向西至吉隆坡西北的巴生港,全长665公里,火车设计时速160公里每小时,横穿马来半岛,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被视为连通马来西亚东西海岸的“陆上桥梁”,作为中马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也是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承建的最大单体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2024年,马东铁发生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当然是6月19日鹅唛车站动工仪式,国务院总理李强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共同出席动工仪式并分别致辞。虽然我不在现场,但与其他同事一样,当天自豪感满满,感觉自己像国庆阅兵的战士,正步通过广场,接受祖国检阅。
这么重要的工程,铁四院,更具体说建筑院,负责哪些工作呢?包含10处货场、8处会让站、3处维修基地、1处动车所、1处机辆段、1处机务折返段和4座站房,此外还有311座遍布沿线的通信基站、4座隧道洞口房屋等。可以说建筑院已和马东铁深度绑定,随着2026年年底完工,2027年投入运营的时间临近,我们将只争朝夕,确保设计工作按期完成。
2024年,设计师配合施工也提上日程。今年国内十一期间,我和房建中心一起去鹅唛北动车所工地,结合现场地质情况,秉持填挖平衡、少挖不挖、不另行征地的思想,优化动车所总图房屋布置。既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又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工程费用。
为三百多座通信基站逐一选址的任务是项目今年的“硬骨头”。为了啃下它,我们走遍全线,对着布置里程表,实地确认,现场优化。绝大数通信基站位于股道旁,没有通站道路,在火车尚未开通的阶段,只能徒步穿越原始热带雨林抵达设计场坪,属实体验了一把贝爷的荒野求生之路。
十月进入当地雨季后,漫天雨柱让能见度只有眼前几米。但大马的雨来的迅速猛烈,走的也是戛然而止,往往出发时还是瓢泼大雨,车辆行驶中途就拨云见日,云开雾散。此情此景经常让我联想到这两年的设计之路,鼓励自己:莫道浮云终蔽日,总有云开雾散时。
再讲件2024年发生在马东铁,很有爱的一件事,同时让我对“绿色铁路”有了直观感受。因为马东铁部分路段穿越了大象保护区,为防止大象误入铁轨,造成事故,设计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栅栏,并要求栅栏不得对大象造成伤害(如架设电网),要凭出色的结构设计硬抗大象冲击。可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周期,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设计、线路优化、定期监测等手段,最大限度减轻项目建设对周边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是一句空话,全体设计师也将为建设一条共生共荣的绿色铁路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