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常青藤爸爸
本公众号由耶鲁毕业、在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工作多年的奶爸创立,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推荐优质教育资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小小常学成语丨毛遂自荐 ·  9 小时前  
大J小D  ·  新年的第一波锦鲤快来领奖!! ·  昨天  
大J小D  ·  孩子被人怼哭,别着急给他撑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常青藤爸爸

儿子在寒假狂玩游戏,我真的是太……

常青藤爸爸  · 公众号  · 育儿  · 2025-02-13 07:50

正文



文末留言送滑板


我真的是太开心了!


截止上周日,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小小常这个寒假的游戏时长不下5、60个小时,而且基本全是我一手带出来的


为了陪娃玩游戏,我这个二十年不碰游戏的中年老父亲,硬是重出江湖了!


事情要从刚放寒假时说起——那天我正打算把珍藏的光荣公司的《三国志14》翻出来怀旧,结果被小小常逮个正着。看着儿子放光的眼睛,我虎躯一震——这场景太熟悉了!25年前,我就是逃课在网吧打《三国志2》被老爹当场抓获的。但这次,看着儿子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深吸一口气,决定开启一场蓄谋已久的"反向操作"。


"想玩?老爸教你!"儿子对这话一点儿不陌生,想当初也是我把《黑神话:悟空》主动介绍给他的,作为骨灰级玩家,我太懂“游戏不是洪水猛兽”这个理了,而且堵不如疏,与其让他偷偷玩手机,搜劣质游戏,不如我亲自当"游戏质检员+陪练员"!

图片


第一招


用游戏当诱饵,钓出阅读大鱼


去年《黑神话:悟空》大火时,20年不碰游戏的我,特地买回来带娃玩。跟娃一起玩过小西天那个章后,我假装不经意地嘟囔了句:"这黄眉老怪在原著里可是个狠角色,原著里这货假扮如来骗过整个西天!",然后又把一本《西游记》青少版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果然,小家伙一看到就抱着不撒手了。因为《黑神话》其实有点像是“西游后传”的意思,如果对西游记更有深的了解,玩起来更能理解里面一些貌似莫名其妙的对话。这款游戏勾起了小小常对《西游记》的兴趣,所以他两天快速看完了青少版 (之前给大家推过青豆书坊家的青少版四大名著,这里就不再多介绍了)


还有去年春节,我们这俩南方小土豆去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儿子看见另一个他喜欢的游戏——《我的世界》主题冰雕直接蹦起三丈高。

image.png


因为娃喜欢这个游戏,我这个寒假给他买了十几本官方原版英文小说 (每本250页起步) 。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个寒假,不用催不用逼 ,人家边啃生词边傻乐,1000页英文书愣是当游戏攻略看完了!


而为啥这个寒假又把《三国志》游戏隆重请出来了,想必大家伙也猜到了,对!《三国演义》可以安排上了,而且这次直接升级到了罗贯中的原著。


现在儿子口头禅变成:"等我打完这关就去看书!"


第二招


在游戏地图里学历史学地理


最近带儿子入坑《三国志》,我拿出大地图,直接开启"人形外挂"模式:


  • 调兵时指着许昌:"这是曹操的大本营,跟现在河南省会郑州挨得很近";

  • 看到诸葛亮属性面板:"智力100政治96?知道为啥他是智力天花板的存在吗?";

  • 赤壁之战前特意暂停:"知道为啥要借东风吗?因为古代打仗要看……"


最绝的是延续了刚才的第一招,玩1小时游戏,接着看1小时原著——那些半文半白的"吾乃常山赵子龙",在娃眼里都成了游戏角色卡!游戏和书互相印证,让他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游戏中周瑜的各种参数都不是胡写的,他还有个特技叫“火神”,凡使火计必定成功,原因不用我说了吧)


现在小小常张口就是:"爸你知道庞统为啥叫凤雏吗?""赤壁之战要是周瑜没借来东风会怎样……"


然后,昨天元宵节,我带他去看灯展猜灯迷,下面这个灯迷他自己猜出来了,兴奋得哇哇叫: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一《三国演义》人名,很简单的灯谜,但他猜出来了很兴奋)

老父亲表面淡定,内心早已笑出鹅叫: 这兴趣不是说来就来了嘛?


第三招


别小瞧这些硬核能力训练营


偷偷告诉你们,这两年为他精挑细选的这些游戏,可都是我静心设计的"特训营":



黑神话悟空 = 手眼协调+抗压训练

打boss可比做操带劲,每次打BOSS失败,儿子都会边搓手柄边复盘:"刚才不该贪刀!""闪避时机要卡在0.5秒内"——这不就是项目管理里的PDCA循环?


我的世界 = 空间思维+英语特训

盖房子比做数学题直观,看着他边盖城堡边查"redstone circuit" (红石电路) ,我突然悟了:暑假去美国参加夏令营的钱是不是又能省了?


三国志 = 战略思维+历史地理启蒙

调兵遣将比奥数烧脑,最近儿子迷上给各势力做SWOT分析:"刘备得荆州是机会,但人才储备是弱点"——好家伙,商业战略课是不是也可以安排上了!





80后老爸的游戏突围战




盘点下,截至目前,这个寒假小小常至少玩了五六十个小时的游戏,可能很多人听到这个数字会连连皱眉说我不靠谱,但我觉得这个作为游戏周边的寒假成绩单一点儿也不弱:


✅1000页英文小说阅读(30万词)

✅《三国演义原著》上册看完(30万字)

✅父子聊天时长暴涨200% (从"哦嗯好"变成动辄20分钟的讨论,从游戏策略出发到相关的历史、书中的情节等)


从去年寒假开始跟娃一起打游戏后,我不仅不用跟娃为了玩游戏斗智斗勇了,还在实战中总结出了“游戏教育三原则”:


1、 前置筛选: 所有游戏必须自己先通关 (老父亲重操旧业,练就凌晨一点打BOSS的神功)
2、
场景嫁接: 游戏到现实的"超链接" (吃完火锅都要分析:"这地形适合埋伏!")
3、
降维打击: 用高阶内容倒逼兴趣 (看完《我的世界》小说再推荐《三体》)


最重要的是——永远比孩子多走半步。





终极彩蛋:游戏家庭的传承密码




我初中的时候就很喜欢玩游戏,特别喜欢各种战棋类和策略类的游戏。当年的《三国志2》,是我每天晚上必打的(当时我的学习压力比现在的娃小得多),通关了无数次。我也因此喜欢上看《三国演义》,那本原著我起码来回读了三遍。


我自己的这段经历,让我从来不把 游戏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学会带着孩子去看见屏幕里的另一个世界。当儿子突然指着游戏里的长安城说:"爸,我们下一个暑假去西安吧!"我就知道,那些在虚拟世界埋下的火种,终将在现实世界绽放成满天星光。


接下来,我准备带他玩《文明6》,让他通过游戏去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各种科技和奇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