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超实用的二条
每篇解决一个育儿小问题,当好妈妈,更当好自己~
每次过年,尤其是
聚会场面或者比较繁忙的地方,总会上演大人逗孩子、怼孩子的场面。你们这个春节有没有遇到过啊?
我家之前就发生过,小D去超市买糖果,我让她自己去结账。后来发现她撇着小嘴回来了。
一询问,原来她付完钱,对着结账的叔叔说,谢谢。叔叔没反应,她以为那是叔叔没听到,就非常执着地又站在那边说谢谢(非要等叔叔说不客气)。
结果收银员和后面排队的另一位叔叔都“吼”她了,让她买完赶紧走,别占地。
以前收到好几位朋友给我的留言,说,
打从孩子出生后,都是平等对待,好好说话,从来没有大声吼叫过。
但
娃在外面跑 ,总难免要遇到吃瘪的时候,包括幼儿园老师有的都蛮“凶”的。好多朋友反而疑惑是不是自己之前做错了,怕孩子在外面“凶”不起,受委屈。
想想还真是,
我们温柔对待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一定温柔啊,会不会养出一个“娇气”的孩子?
又或者我们要不要也对孩子简单粗暴一点,毕竟未来社会就是那样呢?
这些年指导我育儿的就是三件事:
观察孩子,做好自己,解读他人。
那我们来看看,怎么用这三件事解决开头说的难题呢?
孩子被粗暴对待了,别人对我家孩子太凶,这些
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经常是替孩子感受,我们觉得孩子肯定受伤了,然后就自行脑补,把后面的剧情也一并替孩子写完了。
我这么温柔对待孩子,队友那么粗暴,孩子安全感要不足了!
刚刚那个小孩对我家孩子那么凶,我一定要让孩子反击!
哪怕懂再多育儿理论,我的第一步永远都是回归到自家孩子本身。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有的敏感,有的大条;每个孩子在意的点也不同,同样的事情被A吼了没事,但被B吼了就哭了。
那么我只有当孩子表达出情绪了,我才干预。
而不是随时随地都以“大公鸡”战斗的状态替孩子挡在前面。
所有的教育能起作用的前提是,被教育者感受到这件事对我的影响。
如果孩子压根不在意,我们这时候去引导,压根没作用不说,还会放大了这件事的影响,慢慢地,也许孩子就会变得怯怯的,遇到什么事情都变成了,妈妈帮我,妈妈我不会。
看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朋友会有我当年的想法,那
别人都不学育儿,孩子也没啥影响,为啥我要那么辛苦。
我对着小D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她爸爸不照样吼几下解决问题?我做这些的意义是什么?
几十年里的有关儿童(逆境中)回弹力的研究中最具有共同性的结论就是,
能适应困境挫折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至少有过一个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家长、老师、或者其他人都可以)
。
所以我践行的科学育儿方法,是为了构建小D关于这个世界认知的最初底色,她曾被温柔对待过,被无条件接纳过。
这也是我坚定的信念,就是
一个孩子从小看到世界的很多美好,得到很多爱后,未来哪怕遇
到那些不那么美好的黑暗面,也会坚定地认为,“这不是社会该有的样子”。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的吧,如果从小我们只告诉孩子,社会是残酷黑暗的,大家都是打骂吼叫你的,无疑就熄灭了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光。
他们还没踏入社会就已经泄气,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吧。
想明白这点后,我就清楚了,我
学习育儿,选择平等沟通,温柔对待,
我认可这样的育儿理念,这和我的三观契合,我只是在履行自己的三观,这和外界无关,也不该变成强加他人的标准。
不强求别人都要和我们一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人为地创造真空环境来保护孩子,而是让孩子去经历真实
,遇到问题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解读他人。
真遇到孩子被他人粗暴对待后在意了,我经常做的就是第三件事,帮助孩子解读他人,只有理解了,才能有应对策略,慢慢的就能变得“强大”。
小D刚去幼儿园就遇到过一个“很凶”的老师,当时回家和她角色扮演,小D就模仿那个老师双手叉腰非常凶地对我说话。小D和我说,老师就是这么凶其他同学的,她很害怕。
我当时就对小D说,你肯定吓坏了吧。把她抱到怀里后,继续说,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凶啊?
小D告诉我,因为我们的自由玩耍时间到了,要上科学课了。
我就接着说,是啊,老师着急了,因为如果大家不到齐,科学课就要晚开始了,就像妈妈有时催着你出门,也会吼你。
但就像妈妈以前事后和你说的,
妈妈仍然爱你的,但妈妈当时可以做得更好。
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样的,她仍然爱你们。
而且你想啊,妈妈只带你一个小不点,都会忍不住吼你,更不要说老师要带一个班级呢,所以有时就会忍不住声音大了。
这件事里面,
我们
先回应孩子的情绪,然后区分“行为”和“动机”。帮助孩子理解,老师为什么这么做,这就是理解动机。
在理解动机的基础下,再一起讨论行为。帮助孩子理解:动机是对的,行为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即使行为不够好,也不影响老师的本心。
当然啦,生活中如果对每个人每件事都去区分行为和动机,我们肯定要累死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遇到的人和事大多都是单一行为,可能下一次我们的生活就不再有交集。
那么就要学会快速翻篇,而不要让其实不怎么相关的人对我们造成“二次伤害”。
我当时的做法就是,对着小D一个大大的熊抱,边抱边说,哎呀,我的小宝贝受委屈了,然后死命不让她逃走。没一会,小D就咯咯笑,这件事也就翻篇了。
之后我观察,
小D
也完全没受影响,她该说谢谢还是会说谢谢,而大部分人都是礼貌回应她。
当然,大家也可以选择和孩子聊对方为啥这么做。但这件事里面,我的解读就是,有些单一事件发生了,过去了就过去了,不用深究为什么。
而我的存在,就是让小D放心地知道,外面受到委屈了,回家哭一下,妈妈的怀抱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