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评论区会有一些“长期蹲守”的留言,大部分都是“健康地发牢骚”:
例如,我们小时候父母啥都不用管,现在当妈就像许愿池里的王八……
扔那几个铜板都没砸到我身上,就要管天管地管一切,KPI根本没上限!
要英语启蒙,要
不发脾气带娃写作业,要保证
跳绳能够拿到满分,
幼儿园留手工作业卷的是我们,某小学要求打扫卫生值日还是叫我们……
凭什么我们小时候父母真的啥都不用管,就可着我们这一波老实羊薅光毛呢?
但解气之余,我又猛然发现,这句爽文后面有个大陷阱,要提醒大家别往里跳啊!
我们小时候上学,父母真的啥都不管——这可能真是大实话。
但背后的原因,未必是那时候的老师啥都管了,所以父母轻松;而是我的父母那会儿,可能真就不像我现在那么在乎孩子的学习。
或者换个表达方法: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并不把我的孩子能上哪个大学,排在他们人生任务清单的TOP1。
这里面当然有社会环境的压力,例如当年中考高考不那么卷,找工作相对容易,大家就不会感觉孩子以后生存压力那么大。
但不管大环境如何,
对环境做出反应,给人生做选择的,总归是我们自己。
直到今天,也有大量的父母并不多么在意孩子的教育,比如乡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么,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客观上没有条件,主观上可能也不认为孩子的学习教育应该排在父母人生任务清单的最顶层。
能学成啥样就学成啥样,学不成就算了——这样的父母永远都有,还不少;
咱们不去评价别人这样做对不对,因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选择:
全心全意教育孩子是一条路,完全不管孩子教育也是一条路;这两条路上都一定会有家庭是“成功者”,啥都不管还是过得比我好,好得多,
也一定会有“失败者”,啥都管了,过得不如我,受了很多苦。
有很多家长说,我要是早知道生了孩子那么累,那么苦,生了孩子就丧失了自我,完全要围着孩子转,我就不生孩子了。
这话我能共情大部分,但并不赞成。
不管生不生孩子,哪怕真就是“还没想好就当妈了”,我们还是能够决定自己此刻和未来的人生。
生了孩子,
只不过人生多了几个项目。这事儿到底要怎么干,仍然是咱们说了算。
你们有没有发现,对于这句吐槽,
有的人念叨念叨情绪发泄了,能轻装出发,更好地教育孩子,更轻松的当父母;
但有些人,嘴里说同样的话,就会让自己越想越气,
对孩子的学习的焦虑感越来越重,陷进了恶性循环,大人孩子外加学校老师都不快乐……
这当中的区别是什么呢?
区别在于,有没有想清楚,
责任的主体是谁。
这并不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应该贯穿教育始终,
一切教育手段都应该首先完成这个目标,让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谈得上,到底结果好还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