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季达沃斯的一个主要议题是“中国与世界”,探讨如何发挥中国潜力,促进全球合作,推动包容性增长。作为论坛战略合作伙伴,埃森哲在年会期间主办“重塑增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未来”主题边会,与众多国际企业和组织领袖探讨了如何在新常态和新变局中,驾驭新的挑战和机遇,实现高质量增长。
过去三十年,全球经济高度连接和融合。当下,全球技术、经济、地缘、社会等因素都在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格局。
技术
无疑是诱发变革的头号因素,也催生了无限新机遇。埃森哲全球调研显示,逾六成(61%)受访高管预计,技术颠覆的步伐将持续加快
1
;高达95%的受访高管计划加大技术投资在企业营收中的占比
2
;85%的企业高管正在加大对生成式AI的投资
3
,这些投资有望以自动化或增强的方式,影响企业大约三成到五成的工时(31%-47%),从而提高生产力,拉动增长
4
。
人才
正成为企业面临的新难题,40%的高管将其列为最需要关注的三大领域之一。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和出生人口降低,使得全球许多国家面临劳动力减少、内部消费增长放缓等经济挑战;另一方面,生成式AI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也需要企业在员工技能培训迎头赶上,保证人才队伍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此外,
绿色转型
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试金石。企业不单需要满足消费者、客户和供应链上下游对于绿色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还要在有限窗口期完成自身的净零转型目标。截至目前,尽管有37%的全球G2000公司计划实现净零排放,却只有18%的企业有望在2050年前实现这一目标
5
。
在6月26日夏季达沃斯边会上,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与世界经济论坛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贝克休斯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曹阳,以及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技术服务事业部总裁、埃森哲阿里事业部总裁俞毅等嘉宾共聚一堂,同70余位各界领袖展开讨论,交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实践经验与战略思考,畅谈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之路。
2024夏季达沃斯埃森哲“重塑增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未来”主题边会现场
过去一年,在华跨国公司无论行业内和跨行业的交流都明显增多,但因视角和环境不同,企业内总部和本地一线的高管往往侧重不同的议题:跨国公司全球总部往往更关注供应链韧性、数据安全和合规、知识产权等方面;而跨国公司的中国CEO们则更关注消费市场复苏和客群触达、本地竞争中的差异化优势,以及人才和研发创新等。
跨国公司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将继续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跨国公司这一宝贵的“桥梁”和“纽带”需要悉心维护。
跨国公司在中国,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战略规划,对于贝克休斯来说,未来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升级核心业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得更好;二要以投入带动增长,向核心业务的关联区域延伸;三要立足新前沿,跳出业务舒适区,敢于战略性试错。
俞毅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技术服务事业部总裁、埃森哲阿里事业部总裁
新格局下,跨国公司在中国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总部对于中国区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创新、本土化融合,以及差异性竞争等维度的权重正在加大。
本届年会以“未来增长的新前沿”为主题,展现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姿态,探寻新动能新路径。面对持续颠覆和挤压式竞争,企业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增长模式和路径。对于在华经营的跨国公司来说同样如此。在过去的四十年间,跨国企业见证、参与并受益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崛起。
中国当前是、且未来仍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以及最重要的制造中心之一。
对诸多外资公司而言,
无论在供给端还是市场端,中国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埃森哲近期调研了不同行业的在华跨国企业,结果显示,中国市场的营收贡献(86%)和成本优势(66%)是外企最看重的两大优势
6
。
这也在宏观经济数据得到印证:全球14%的外商直接投资落在中国
7
;2023年至2028年,预计中国人均GDP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4%,高出全球均值1.8个百分点
8
。
此外,
中国的创新实力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是世界技术革新的重要引擎。
这里的创新数量和迭代速度都让世界为之惊叹。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499.1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9
。2022年全球38%的IT相关并购瞄准了中国市场
10
。
高技能人才资源则是中国市场对于跨国公司的又一个巨大吸引力。
在技术飞速迭代和劳动力紧缺的双重背景下,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埃森哲预计到2030年,全球有超过6亿的高技能人才将集中在亚太、拉美和非洲地区,占全球高技能人才总量的三分之二
11
。中国在顶尖人才的供给数量方面更位居世界第一,与印度并列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
12
。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的高技能人才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式和对在跨国公司工作持积极态度
13
。
但与此同时,跨国企业在华发展也亟需破解诸多挑战。包括,如何满足快速变化且日益成熟的国内消费者?如何在与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中保持品牌价值,有效触达客群?如何落地本土化战略,加速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整合供应链,实现降本增效?如何使人才储备跟上业务转型、创新和技术迭代的需求?重塑成为企业制胜未来的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