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跳的舞蹈,是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的一种传统仪式——哈卡舞。她呐喊的“Ka mate!Ka mate!Ka ora!Ka ora!”是一种进攻前的口号,大意是:“我可能死!我可能死!我会活着!我会活着!”
这种仪式最初的作用是在部落战斗时提振士气、吓唬对手,所以动作比较夸张——瞪眼、吐舌、拍打身体、跺脚,同时发出气势逼人的吼声,看起来非常具有震慑力,因此又被称为毛利战舞。
时至今日,毛利人跳哈卡舞的含义更多是表达团结一心的信念,也代表着民族的荣耀和骄傲。在橄榄球比赛、婚礼、迎接特殊客人等场合,新西兰人常常会展示这种舞蹈,逐渐成了该国的文化符号。
·克拉克撕掉法案文件。
目前,毛利人占新西兰总人口的17%左右。克拉克就是毛利人,而且来自一个政治世家,她的爷爷是毛利主义活动家,父亲从事媒体工作。
出生于2002年的克拉克,两个月前刚满22岁。受家庭影响,她对本民族的文化非常自豪,17岁时还出版过一本关于毛利传统历法的书籍。
成年后,克拉克加入了毛利党。这个政党创建于2004年,宗旨就是维护毛利人利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和语言。在党内,克拉克主要担任发言人职务。
2023年10月,克拉克参加了新西兰大选,不仅当选众议院议员,还成为新西兰170年来最年轻的国会议员。
首次在议会发言时,她就表演了一段哈卡舞。她对媒体表示:“我想通过独特的方式让年轻选民意识到,政治决策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我们都知道年轻人对政治和投票的冷漠态度,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去年12月,克拉克第一次在议会跳哈卡舞。
第一次跳毛利战舞时,克拉克已经收获过一波网络关注度,而这一次,她彻底火了。
《威坦哲条约》的漏洞
克拉克这次跳舞是出于愤怒,因为被她撕掉的那份文件损害了毛利人的权利。
这份文件的名称是《条约原则法案》,由新西兰执政联盟中的行动党提出,内容是重新解释该国的建国文献《威坦哲条约》(又名《怀唐伊条约》)。
说到这份条约,必须追溯一下新西兰的历史。
1769年,当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发现”新西兰时,毛利人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将近1000年。之后,一些欧洲人开始向新西兰移民,英国、法国、美国等也纷纷在这里谋求各自利益。
到了1840年,英国王室与500多名毛利部落酋长签署了《威坦哲条约》,要求毛利人让出其领土主权,英国则保证各部落酋长的土地、森林、渔场及其他财产“不受侵犯”。
·反映《威坦哲条约》签署场景的画作。
严格地说,《威坦哲条约》并非法律文本,更像是一部“合作协议”,其中存在不少漏洞。
这份条约有英文和毛利文两个版本,但因为翻译用词不同,在内容上存在重大偏差。
比如,当时的毛利语中并不存在“主权”概念,条约缔结之初,毛利人误以为他们出让的是“治理权”。在相关论述上,英文版本的意思是将主权完全移交给英国王室,毛利文版本则意味着权力是可以分享的。
还有对财产权的论述。英文版本只提到允许毛利人掌控自己的土地、森林、渔场和其他产业,但在毛利文版本中,使用的词语意味着可延伸到对语言、文化、传统习俗的拥有权和保护权上。
·哈卡舞是毛利人著名的文化传统。
由于英国殖民者的强势地位,尽管条约里有保护性条款,毛利人还是在19世纪失去了大量土地。他们不满、抗议,甚至与殖民者发生过战争,但未能改变局面。到1890年,只剩不到1/6的新西兰土地掌握在毛利人手中。
1975年,在《威坦哲条约》缔结130多年后,新西兰政府成立了一个调解法庭,专门受理毛利人提出的权利诉求案件,解决办法通常是以金钱或土地的形式对毛利人做出赔偿。
直到今天,该条约仍是新西兰民族政策的根基,涉及毛利人的众多权利,但条款的解释偏差问题并未解决。
威灵顿的示威
作为执政联盟成员,新西兰行动党将重新定义《威坦哲条约》作为其核心执政议程,并起草了《条约原则法案》,克拉克撕掉的是草案副本。
在行动党看来,《威坦哲条约》的漏洞导致新西兰存在“双重体制”,让毛利人获得了其他种族无法企及的法律、政治权利甚至特权待遇。行动党决心结束这种“种族差异”,他们认为《条约原则法案》将“更公平地解释《威坦哲条约》”。
然而,新西兰为此成立的评估委员会发现,行动党草拟的法案内容将导致对毛利人的排挤,而且还减少了毛利人的权利,这有悖于《威坦哲条约》的精神,也不利于民族团结。
委员会甚至表示,如果通过《条约原则法案》,就等于废除了《威坦哲条约》。
毛利人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法案,从当地时间11月11日开始组织集体游行。不少抗议者从新西兰最北端出发,一路向着首都惠灵顿挺进,全程达1000公里。参与者中不仅有毛利人,还有其他支持种族平等的人士。
克拉克撕毁法案副本的举动,让抗议活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据英国《卫报》等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1月19日,大量示威者在惠灵顿街头集结,随后向议会大厦行进,不少人高喊着:“毙掉那部法案!”
· 11月19日,反对《条约原则法案》的群体在惠灵顿举行抗议活动。
据新西兰官方估计,约有3.5万人参与了这场游行,《新西兰先驱报》等媒体则认为实际人数超过了5.5万。这次游行被认为是新西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
游行当日,克拉克也在抗议队伍中。在此之前,她因“扰乱议会秩序”被停职了24小时,但她的行为得到了大量新西兰少数族裔的支持。
截至今年6月,新西兰总人口约530万,虽然欧洲移民后裔占比近70%,但包括毛利人在内的少数族裔人口增长速度更快。有新西兰媒体评论称,此次示威活动是该国种族不平等、政治矛盾等问题不断积累的结果。
新西兰前总理希普利直言,强行推进《条约原则法案》的后果将是“引发内战”。新西兰工党、绿党和毛利党已经发布联合声明,呼吁新西兰总理拉克森阻止这项立法议程,称它所迎合的是“危险、反动的势力”。尽管拉克森承诺该法案不会成为法律,但仍然因允许该法案在议会进行辩论而受到谴责。
到目前为止,新西兰社会围绕《条约原则法案》的对立仍在继续,如果矛盾得不到解决,克拉克或许会再次跳起战舞。
监 制:张 培
编 审:苏 睿